当前位置:

做好粮食市场和流通文章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来源:理论网 编辑:陈真 2023-12-20 17:30:17
—分享—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强调要做好粮食市场和流通的文章,搞好粮食储备调节,确保粮食市场供应不出问题。我们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精神,准确把握粮食安全形势,抓好抓实粮食市场和流通工作,切实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论述,把握做好粮食市场和流通文章的基本原则

坚持战略思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悠悠万事、吃饭为大,只要粮食不出大问题,中国的事就稳得住;粮食问题不能只从经济上看,必须从政治上看,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实现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对粮食问题,要从战略上看,看得深一点、远一点;粮食多一点少一点是战术问题,粮食安全是战略问题;应对新冠疫情,粮食和重要农副产品供给充裕功不可没,充分印证了这一点。这些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粮食安全对于国家安全的重要性。我们要围绕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以充足的供给、稳定的市场、顺畅的流通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以国内稳产保供的确定性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

坚持底线思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端自己的饭碗、装自己的粮食是底线;在粮食安全这个问题上不能有丝毫麻痹大意,不能认为进入工业化,吃饭问题就可有可无,也不要指望依靠国际市场来解决;要未雨绸缪,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始终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粮食生产年年要抓紧,面积、产量不能掉下来,供给、市场不能出问题。这些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粮食安全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我们要聚焦守牢国家粮食安全底线,该备的预案和后手要备好备足,确保平时产得出、供得足,极端情况下顶得上、靠得住。

坚持系统思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深入推进优质粮食工程;延伸粮食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不断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实现粮食安全和现代高效农业相统一;积极稳妥改革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树立节约减损就是增产的理念,推进全链条节约减损;我国地域广阔,国家粮食储备适当多储一点、多花一点钱,安全系数高一点是必要的,但也要讲性价比、讲效率效益;要管好用好储备粮,这是保百姓饭碗的粮食,不能平时老说库盈囤满,真到急用时却拿不出来。这些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方法和路径。我们要围绕推动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健全政策体系、制度体系和工作体系,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提供有力支撑。

清醒认识粮食安全形势,把握粮食市场和流通领域取得的成就和面临的挑战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着力端牢中国饭碗,有效应对了全球粮食危机、突发自然灾害等重大风险挑战,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为维护全球粮食安全作出了积极贡献,但当前也面临一些困难挑战,必须保持清醒头脑,坚定信心、居安思危、未雨绸缪,把粮食安全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我国粮食市场和流通工作取得显著成就。经过多年不懈奋斗,我国以占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养育了世界近20%的人口,有力回答了“谁来养活中国”的问题。一是生产流通能力显著增强。粮食产量连续9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人均占有量超过490公斤,高于国际公认的400公斤安全标准线;一批衔接“北粮南运”、对接进口粮的重要物流节点和线路基本形成,原粮散装运输、成品粮集装化运输比例大幅提高。二是库存保障能力显著增强。粮食库存消费比远高于17%—18%的国际粮食安全警戒线,粮食库存充足,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粮食仓储能力、设施条件和储粮技术总体走在世界前列。三是市场调控能力显著增强。综合运用储备吞吐、政策性收购、定向投放等措施,稳妥实施调控,在全球粮食市场屡受冲击、大幅波动的情况下,保持了国内粮食市场的总体平稳。四是应急保供能力显著增强。建立了一批粮食应急储运企业、应急加工企业、应急配送中心和应急供应网点,粮油应急加工、供应能力可满足应急需要。

我国粮食安全仍面临困难挑战。我国粮食供求呈紧平衡状态,粮食安全基础仍不稳固。一是稳定发展生产面临困难挑战。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没有改变,保持现有耕地面积基本稳定的任务还比较艰巨,而且耕地质量不高、水资源约束趋紧,持续稳产增产面临一定压力。二是优化品种结构面临困难挑战。稻谷产大于需,小麦产需基本平衡,但普通品种较多,优质品种产不足需。结构性矛盾突出,玉米、大豆总量不足,特别是大豆对外依存度过高。三是平衡区域布局面临困难挑战。粮食生产向主产区集中的趋势还在发展,能够净调出粮食的省份减少,产销平衡区和主销区粮食自给率呈下降趋势。四是应对外部冲击面临困难挑战。进口来源地集中在少数几个国家,供应链易受自然灾害、地缘政治等因素影响,特别是近年来资本炒作、地区冲突等不确定因素增多,全球粮食市场不稳定性增强,输入性传导性压力不容忽视。

突出重点、抓住关键,扎实做好粮食市场和流通文章

做好粮食市场和流通文章,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论述精神,全面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和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强化“产购储加销”协同保障,着力构建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

抓粮食收购,保持粮食市场平稳运行。粮食收购是保护农民利益、掌握调控粮源的基础性工作。要稳妥推进粮食收储制度改革,坚持“市场化收购为主、政策性收购兜底”,完善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统筹推动市场化收购,优化市场购销环境,引导多元主体积极入市,激发市场购销活力;优化为农服务,更好满足农民售粮需求;加强省际间、区域间、经营主体间的产销合作,进一步促进粮食高效顺畅流通。切实抓好政策性收购,严格落实最低收购价政策,及时在符合条件的地区启动预案,发挥好政策托底作用,牢牢守住农民“种粮卖得出”的底线。

抓储备管理,夯实宏观调控物质基础。储备粮是政府调节市场供求、应对重大自然灾害等的重要物质基础。推进有序增储,在服从宏观调控和保供稳价的前提下,根据粮源、仓容、市场形势等情况,稳妥推进增储任务落实。统筹粮食产销形势、仓储设施、各类储备协同等因素,优化分省分品种布局。加强储备管理,从严执行政府储备购销轮换和动用计划,细化库点管理,推进阳光操作,建设安全粮库、智慧粮库、绿色粮库、廉洁粮库、美丽粮库。提升粮食质量检测能力,完善质量检验监测标准规范体系,严把粮食质量关,让人民群众吃得安全、吃得放心。

抓产业发展,推动粮食产业链优化升级。抓好“粮头食尾”和“农头工尾”,推动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有利于提高粮食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消费升级需求。深入推进优质粮食工程,做细做实粮食绿色仓储提升行动、品种品质品牌提升行动、质量追溯提升行动、机械装备提升行动、应急保障能力提升行动、节约减损健康消费提升行动等“六大提升行动”。强化积聚示范效应,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带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增加绿色优质粮油产品供给,提高粮食资源利用率和附加值。提升粮食产后服务能力,充分发挥粮食产后服务体系作用,优化功能和布局,完善运行机制,更好保证粮食品质、减少粮食损失。

抓应急保供,健全粮食应急保障体系。应急保供是确保紧急情况下粮食供应、保障经济社会正常运转的重要举措。坚持底线思维,持续提升应急保障能力。健全粮食应急预案体系,完善国家、省、市、县四级粮食应急预案;健全粮食应急保障中心体系,聚焦京津冀、长三角等核心城市群,谋划构建区域粮食应急保障中心,稳步推进省、市、县三级粮食应急保障中心建设;健全粮食应急保障企业体系,加强对粮食应急保障企业的管理和政策支持。补齐短板弱项,加强县级粮食应急保障能力建设,提高粮食应急保障网点数量、优化网点布局;提升大中城市粮食应急保障能力,加强粮食加工能力区域内协作、城市粮食供应预案制定和应急演练。完善协同机制,加强粮油市场监测预警和实时调度,推进央地协同、部门协同,优化整合中央与地方粮食应急保障资源,提高紧急情况下粮食保供的效率和质量。

抓考核监管,压紧压实粮食安全责任。加强粮食考核和监管,是推动各级扛稳粮食安全责任的重要抓手。认真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较真碰硬、从严从实组织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既要抓好耕地保护、种业振兴、粮食产量等考核,又要抓好节粮减损、落实地方储备规模、完善应急保障体系等考核,用好考核结果,强化问题整改,充分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加大监管执法力度,把握好监管和管理、人防和技防、主动作为和协同发力、严格执法和自身过硬等关系,充实基层粮食管理和监管力量,用好信息化监管手段,从常规检查向全程化监控、立体式监管、全社会监督转型。

抓制度保障,提高粮食安全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全国人大常委会对粮食安全保障法草案进行了审议,《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已修订实施,粮食安全保障的制度体系进一步完善。做好有关法律法规宣贯实施,抓紧出台配套法规规章制度,压实各地粮食安全责任,维护粮食市场秩序;持续抓好《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实施,加快提高粮食流通依法监管水平。抓好重点改革任务落地,落实粮食储备和购销监管改革措施,加强监管体系建设,完善中央政府储备粮管理监督体制,健全地方政府储备粮管理监督体制,深入推进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堵塞漏洞,补齐短板,逐步构建有力有效的监管体系。

(作者系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党组书记、局长)

来源:理论网

编辑:陈真

阅读下一篇

返回蓝山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