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浅谈蓝山舜文化中的家国情怀

来源:刘健鹏 编辑:李宗凯 2018-02-09 11:35:05
新蓝山
—分享—

  舜帝的“苍梧之行”,给后代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在包括宁远南部、江华北部、蓝山西、南部,以主峰三分石为中心的九嶷山区,至今留存着一个“舜文化圈”。千百年来,舜帝的故事在蓝山一直广为流传,许多遗迹至今尚未完全湮没,其中不少还具有丰厚的开发价值。蓝山舜文化主要源自流传在蓝山县民间的舜帝传说故事。民国时期的《蓝山县志》曾对流传于蓝山的舜帝传说以及一些遗迹作过较为全面的收集、整理和记述。从这些记述来看,蓝山县南部山区流传的关于舜帝及舜妃、舜臣的故事,内容丰富,形象生动,遗迹详实,结构完美。值得注意的是,与周边地区舜帝传说相比,蓝山的舜帝传说以接近于“口述历史”般的实证性,体现出浓厚的家国情怀。

  一、在蓝山县流传的舜帝传说中,舜帝不是神而是人。在其它地方的传说中,舜帝被说成是身高数丈、能腾云驾雾的巨人,舜帝南巡的目的也被说成是与孽龙作战,拯救万民。而蓝山传说中的舜帝,以及舜妃、舜臣,都是生动真实,有血有肉,贤德忠诚,是以普通人形象出现的。

  在蓝山的传说中,舜帝南巡的目的是寻找“日中无影”的“天地之中”。古人认为大地是一个巨大的圆盘,太阳位于这个圆盘的中央;而在北方人的观念中,越接近南方,日中时刻日光下物体的影子越短。因而他们推测,在极南的地方应该有个“日中无影”的“天地之中”,那里应该有一座高山,是天神们天地之间往返的地方。这也应该是中国古代流传的“逐日”故事的起源,我相信《夸父逐日》中的夸父行走的方向也是由北向南,而不是以往认为的由东向西。而舜帝一行正是朝着正南方向,从北向南,一直走到九嶷山的三分石、香炉石,确定了这几座山峰“日中无影”的特征。从这个角度说,舜帝南巡是是古人进行的一次较大规模的天象观测活动。

  在蓝山的传说中,舜帝死于土著的竹制毒箭。传说由于舜帝一行的来意被土著误解,发生争斗,在一个叫“荆竹坪”的地方(蓝山县共有两个地方叫“荆竹坪”,一处是荆竹瑶族乡荆竹村,另一处是汇源瑶族乡荆竹坪村,前者离三分石直线距离约8公里,后者离三分石直线距离约3公里),舜帝被一支毒箭射死。后来当地土著十分后悔伤害了舜帝,厚葬了舜帝。舜帝被安葬以后,据说当地毛竹愧于伤害舜帝,于是在舜陵周边长满了毛竹,竹尾时常清扫陵墓,保持陵墓的干净,这就是流传于蓝山县荆竹瑶族乡蒲林村一带的“荆竹扫墓”的传说,一直流传到现代。

  在蓝山的传说中,舜帝二妃是在舜水河投水殉舜的。二妃千里迢迢追寻舜帝而来,听说“舜帝葬于高山之上”,于是先后登上百叠岭、石榴花岭(海拔898米,位于塔峰镇东南部)四处找寻。现在百叠岭还有“皇英故祠”遗迹,石榴花岭峰顶的“皇英故祠”仍然存在(明朝时《桂阳州志》记载,石榴花岭的皇英故祠是由百叠岭搬过去的),为古代“蓝山八景”之一。二妃在峰顶见到了更高的九嶷山主峰三分石,于是沿舜水河谷而上,一直走到了所城镇黄泥铺村一带,并从那里毅然走入了九嶷的万山丛中,沿路洒下的泪水染成了斑竹。为纪念此二妃寻舜,后人在那里建了座亭,叫望嶷亭。在确认无法找到舜帝陵墓的情况下,她们选择了投河殉舜,投河地点在舜水河流经所城镇万年桥村的一段高深峡谷中。据古县志记载,这里最初的名字叫“望娘”,取“盼望娘娘归来”之意,“娘娘”是对帝妃的尊称,这里应指舜帝二妃。后来慢慢讹化为“万年”。清代康熙年间,有人在万年桥桥头刻了一块“万寿无疆”的石碑(上世纪60年代遗失)后,“万年”的地名就固化了。

  在蓝山的舜帝传说故事中,还包括舜帝的两名随行大将。传说中随同舜帝南巡的两员将领,一位是夔,中国最早的音乐家,《萧韶》的创作者,《萧韶》正是被一千多年后的孔子称叹为听了以后“三月不知肉味”的名曲;一位是龙,任礼仪谏议官,可以算作中国最早纪委书记。他们在安葬舜帝之后,自愧护主不力,自杀殉舜,当地人把他们分别安葬在九嶷山脚下,并在其葬地各建一庙以纪念:一曰夔庙,地点在今蓝山县竹管寺镇上丰头村;一曰龙庙,地点在今蓝山县城西郊。两座庙始建时间不可考,但历史肯定非常悠久,因为有记载证明两庙在唐朝时曾经重建过,有一块刻有“唐蓝山县令庄武龙立”的石碑可证明。两庙民间常有祭祀,政府也每年主持祭祀若干次。到了明朝,当时县令觉得夔庙地址太偏远,于是将夔庙合并至龙庙处共祭,合称“夔龙古庙”,位于县城西郊夔龙山下,是古“蓝山八景”之一。这也是现在蓝山县“夔龙公园”之来历。据目前了解到的情况,蓝山县可能是国内唯一祭祀舜帝随臣夔和龙的地方。

  在蓝山舜帝遗迹中,还有个值得一提的现象,即所有纪念舜帝的建筑都称之为“殿”,而不是“庙”或“祠”。位于所城镇良村的“舜帝殿”是规模较大的一座,而这里也是从山脚下唯一可以同时看到九嶷山主峰三分石和香炉石的地方。最近发现的民国十九年火市雷家岭村族谱中一幅百叠岭地形图,也明确标示百叠岭山顶建筑物为“舜殿”,其下为“舜帝祭天台”。“殿”与“庙”、“祠”所不同的是,“殿”为办公场所,而“庙”与“祠”则是人死后纪念场所。夔、龙居庙,二妃居祠,独舜帝居殿,可见被蓝山人民纪念着的舜帝是一个正在勤恳工作的明君,而不是驾崩的先帝。

  二、在蓝山县流传的舜帝传说中,故事的实证性接近于“口述历史”。蓝山县舜帝传说中,舜帝一行的所有活动,事实脉络清楚,人物关系完整,路径走向明确,所有传说与故事没有一点神话色彩,而是与实地实物相印证,体现出“口述历史”般的实证性。一是南巡目的明确。传说舜帝南巡的目的就是寻找“日中无影”之地。三分石、香炉石的独特山形,恰好适合这个理念,这也正是舜帝心中向往之地,最终也成为历代君王尊重的圣地。二是人物关系完整,人物中有舜帝、舜妃、舜臣、土著,在关系上有夫妻,有君臣,有君民,形象具体,体系完整,具有家庭、国家形成初期特征,其包含的道德意义简直就是古代伦理道德最经典的阐述和体现。三是行走路线清晰。舜帝一行人行走、休息,都有明确的方向性和具体的地点,如从百叠岭的舜殿,到石榴花岭,再经万年峡谷、舜帝殿、舜岩直到三分石,方向是从北到南,穿过羊车岭峡谷后西转进入九嶷山腹地。基本上是沿着舜水河行走,这也符合古人以江河水流为路向参照的做法。舜帝殿即是由南北方向转而向西的转折点,这也是唯一从山下可以直接同时看到九嶷山主峰香炉石和三分石的地方。四是遗址分布与传说故事相印证。所有遗址和遗迹连点成线,构成明晰的路线图,即沿着舜水河谷行进,穿过羊车岭峡谷后,由所城良村舜帝殿一带转而向西,经舜岩进山,然后遗迹开始在高山地区分布,进而遍布蓝山南部山区(即九嶷山腹地)。舜帝高唱《南风歌》的南风坳位于湘粤交界处,自古即是中原地区向南出海的重要隘口,秦汉时是中央政府向南越用兵的雄关。舜帝殿门口有一块大石板,传说是舜帝休息时睡过的“龙床”,正因为是“帝王”睡过的,这块石板到现在一直干干净净,蚊虫不侵。虽然现在这个殿已全部毁掉,这块石板依然保持着干净。五是精神体系完美展现。如果说夔、龙身上体现出来的是忠诚和责任,那么二妃身上体现出来的就是对爱情的忠贞和至死不渝,而土著们对舜帝及夔、龙的安葬和纪念,则体现出人民对贤君、忠臣的敬仰。忠贞与敬爱、团结与忠诚、意志与敬业等等美好德行,正是舜德文化的精髓。政治道德与生活道德完美结合在一起,这是蓝山舜文化传说中最引人关注的地方。

  三、蓝山县流传的舜帝传说,反映了家庭和国家形成初期的伦理特征。舜帝所处的时期,正是父系氏族部落后期向奴隶制国家过渡的时期,即氏族社会晚期。此时期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不再是以氏族为单位,而是以“一夫”为中心的家庭为单位,氏族的作用日益削弱。与此同时,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劳动产品有了部分剩余,氏族内部产生了贫富分化,私有制开始产生,人与人之间的原始平等性逐渐消失,不平等的关系也就是人身依附关系逐渐形成。由氏族公社到部落,再到成部落联盟,首领与下属的支配与被支配关系逐步形成并开始固化。传说中的尧、舜、禹就是著名的部落联盟首领,在他们的身边,有了相当于后期大臣的随员,也有了自己的部队。夔、龙二将就是舜帝南巡时的重要随行大臣,二妃是舜帝驾崩以后从北方苦苦赶来的。夔、龙对舜帝的忠诚和尽职,二妃对于舜帝的忠贞与敬爱,正是国家形成初期政治伦理道德和家庭伦理道德的重要内容。从这个角度说,蓝山县舜文化体现出的伦理道德,正好反映了这个时期政治、家庭伦理道德“家国一体”的特征。

  在蓝山舜帝传说的人物关系上,还有一层君民关系,即舜帝与当地土著的关系。从误伤舜帝,到厚葬舜帝,以及厚葬夔龙二将,表达了土著居民对明君贤臣的敬仰和尊重。另外,在蓝山还有舜帝守陵人的说法。据说赵姓瑶民的祖先奉命来南方守护舜帝陵,是最早来到蓝山居住的。如果此说能够得到证实,那么舜帝与瑶民就有了一层君主与守陵人之间的关系,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南方的舜帝传说和舜帝有关历史遗迹都传承在包括少数民族居住比较集中的地区。古时这一带一直被称为“舜乡”,或“舜嶷乡”,是蓝山县境内风景最美、资源最丰、民俗最纯、民风最朴的地区。可以作为印证的是,马王堆《驻军图》上标明的在蓝山境内的南平、龁道、泠道三座城池中,两座称之为“道”的城池就是防范少数民族的,也就是“凡县有蛮夷曰道”。具体地说就是防范瑶族这个古老的民族。从瑶族形成的历史来看,其时间与舜帝去世的时间也大致吻合。

  夫妻、君臣、君民,这三层关系,使蓝山的舜帝传说具备了独特的文化内涵。它体现了父系氏族后期,家庭、国家逐步形成过程中的一些特征,而舜帝对臣民的尽责,二妃对爱情的坚贞,夔、龙对君王的忠诚,守陵人对责任的坚守,则构成了中华道德文化的源头,这也正是舜帝被尊为“中华道德始祖”的原因。

  四、随着舜帝传说在三蓝大地传承和弘扬的,是浓重的家国情怀。几千年来,蓝山的舜帝故事不断被口口相传,舜帝的精神一直被发扬光大,舜帝、舜妃、舜臣等系列人物的品行,一直为后人称道和师范。正是后人对于舜帝精神的理解和传承,才使得舜帝顽强、敬业、爱民的精神,舜妃对爱情的忠贞不渝,夔、龙对君上的忠诚,民众对圣君的敬仰,融汇成舜文化的精华,并发扬光大,最终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可贵的家国情怀。

  在蓝山,传诵着许多歌咏舜帝的诗文作品,他们或借事,或借景,抒发对舜帝的敬仰和怀念:

  南巡警跸是何年,望里苍梧霄汉边。翠巘遥盘回鹤驭,青虬斜映散蛮烟。气蒸石洞云霞出,天瞰山城楚粤连。欲驾长风参帝子,拂衣惝恍九峰前。(明朝时蓝山县令王元寿)

  九峰横拔岸银河,高瞰山城俯瞰波。锦绣纷披开叠障,旌旗出没拥平坡。阳乌引去遥飞彩,塞雁归来近送歌。敢托遐思瞻帝座,眼前一望尽巍峨。(明代蓝山教谕孙大伦)

  缥缈云峰不可梯,九峰还与一峰齐。界分楚粤形仍合,位镇东南望转迷。红日未升霞彩动,翠烟欲散月华低。虞陵斋祀犹堪忆,坐拥群山叶满蹊。(清嘉庆年间蓝山县令谭震)

  嶷山万古峙南天,高拥三蓝滴翠鲜。花外鸟鸣啼碧汉,月中桂影漾平川。五臣峰插烟云际,九水流分楚粤边。我欲乘风瞻帝座,赓歌乣缦一悠然。(明代蓝山教谕刘世臣)

  而对舜妃的题咏,则更多地侧重爱情的忠贞和故事的凄美。

  英皇圣迹杳难攀,藤满祠堂草满山。瑟鼓空江人不见,泪凝修竹色成斑。苍梧云白还疑佩,蓝岭峰青却似鬟。何事南巡随帝辇,浪传遗怨在人间。(王元寿)

  傍花镜石为谁妆?志怪齐谐亦渺茫。龙跃鼎湖同控鹤,凤飞丹阙独遗凰。当年过化挥弦杳,异代栖神鼓瑟伤。犹有甘霖来蔓草,宛行把盏奠兰浆。(刘世臣)

  夔龙古庙是祭祀夔和龙的地方,蓝山古八景之一。过去庙里还有夔和龙的塑像,古人曾通过描写两尊塑像的模样,来赞扬夔、龙的忠诚:

  “九官遗有二官祠,遗像端严俨若思。倾耳宛如闻乐日,俯躬还似纳言时。不因万乘巡南岳,焉得群臣列九嶷。前席当年敷奏罢,箫韶还引凤凰仪。”

  总为随巡驾不还,巍然遗庙倚重山。思聆韶乐频倾耳,快观夔龙一霁颜。门列九嶷青未改,阶生细草绿堪删。只今岐凤鸣音杳,野外长啼鸟自闲。

  蓝山境内的舜帝殿、夔龙庙、二妃祠等建筑,多年来一直被保护完好,而且香火旺盛,表达了群众对舜帝的敬爱和纪念,同时也是对舜帝故事中体现出来的家国情怀的继承和发扬。在这种情怀中,家与国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家是小的国,国是大的家,爱家与爱国、忠贞与忠诚、道义和担当成为了“开放包容、敢为人先”的蓝山精神的重要来源。事实上,在风雨如磐的各个历史时期,这种家国情怀一直激励着蓝山人民为家、为国、为民挺身而出,英勇奋斗。在大革命时期,即有17名革命先烈在敌人的枪口下视死如归;抗战时期,近万名热血青年走上抗日战场,为国捐躯者270多人;1949年,蓝山县有三支受中共地下党领导的地方游击队1000多人坚持战斗,迎接解放军的到来。(作者:刘健鹏 2017年3月23日)

  舜帝殿(位于蓝山县所城镇良村)

  在这张上南下北的马王堆出土地图上,标明了舜帝陵墓在南平(今蓝山县城北郊城腹村)东南面,舜水源头。

  雷家岭村族谱中百叠岭地形图,标明了山顶“舜殿”位置

  清代同治年间《蓝山县志》对夔龙古庙的记载

来源:刘健鹏

编辑:李宗凯

阅读下一篇

返回蓝山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