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君子如茶——略论茶文化与道德文化结合创建的可行性

来源:红网蓝山县分站 作者:刘健鹏 编辑:李宗凯 2017-08-15 16:16:20
—分享—

  君子如茶,俭朴、纯净、明礼、高尚;茶亦如君子,品茶、饮茶、爱茶、种茶的过程,同样是修心养性的心灵之旅。从特定意义上说,茶文化即道德文化。借助茶产业的开发平台,把茶产业基地打造绿色生态、清廉洁净、淡泊明礼、勤劳向上的道德文化培养基地,应该是社会道德文化教育非常有效的途径。

  一、茶文化之精髓即君子之道。

  有德之人,谓之君子。君子之德与小人之德,在历代有许多明确的表述,如“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等等。自古以来,人们常将君子与茶相提并论,足见茶道中包含着君子之德。

  茶是忠诚智慧、正面向上的形象代表。中国的儒家文化中,忠与奸、明与昏、智与愚、善与恶特别分明,在历史记载和传说故事中,能够与茶相提并论者,不论是种茶、制茶还是品茶、论茶,皆为忠、明、智、善之辈,少有奸、昏、愚、恶之徒。我们可以读到大量名人志士与茶的记载,可有谁流传过奸臣佞士、昏君愚臣、市井小人与茶的故事?在蓝山县三峰茶业公司百叠岭基地,也是因为流传着舜帝、徐霞客、刘禹锡等正派人士的传说故事,百叠岭顶峰还保存着“舜帝祭天台”遗址,故而成为周边群众仰慕之胜地。

  茶是敬业尽责、敢为人先的精神体现。神农尝百草的传说故事发生在湖南。陆羽在《茶经》中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神农得茶,始于长沙”。《神农本草经》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荼”即茶。由此可见,湖南不但是中国第一个发现茶和茶的药用价值、饮用价值的圣地,神农的敬业尽责、敢为人先的精神,又构成了湖湘文化的重要内容。湖湘茶文化出自于茶祖神农和远古帝王的神话传说,是神农文化和舜德文化的结合体,与巴蜀、吴越、武夷山等地茶文化大都来自于民间故事和神仙美女传说等相比,显得尤为厚重、庄严。源远流长的神农精神,不正是今天湖湘儿女开放进取、敢为人先精神的重要来源吗?

  茶包含着博大精深、渊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中国种茶、制茶、品茶、论茶有着悠久的历史,汇聚了非常丰富的传统文化精髓。古今贤人将茶与德、茶与禅、茶与礼、茶与文放在一起,结合儒、道、释传统文化之精神,总结出了茶德、茶禅、茶礼、茶论等丰富多彩的茶文化,将饮茶这种日常生活行为上升到了深层次、高品味的哲学思想范畴。茶德是指对饮茶人的道德要求。茶德不单纯将饮茶看成仅仅是为满足生理需要,而是追求真善美的境界和道德风尚,包括了人的品德修养,并扩大到和敬友待人的人际关系上去。茶禅强调的是对人生的感悟。茶道中强调“茶禅一味”、“不二茶禅”,要求通过品茶,品味人生,达到通明、纯净、和谐、无我的境界。僧侣们通过品茶,通悟六根清净,明心见性。道家通过品茶,参觉“致清导和”、“物我两忘”的“天人合一”境界,表达崇尚自然、热爱生命、追求真善美的理念。儒家通过品茶,体味个人品德修为与人生价值追求之关系,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进取精神。而当代茶学专家在前人的基础上提出的茶文化理论,如“廉美和敬”、“健礼静博”、“德和俭真”等等,是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从不同的角度阐述饮茶人的应有的道德要求,强调通过饮茶引导饮茶人完善个人的品德修养,实现人类共同追求和谐、健康、纯洁与安乐的崇高境界,明确针对喧嚣急躁、物欲横流、信仰缺失的现实环境,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茶是文明生活、以礼待人的最好教材。蓝山三峰茶业公司曾多次聘请专家前来对公司员工、职中学生进行茶道、茶艺方面的培训,我有幸观摩。我认为茶艺虽然表演的成分更多一些,但能给饮者一种美的享受,是茶文化在品茶礼仪方面的升华,能够对日常家居礼仪起到示范带动作用。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义之邦,无论贫富,大凡家有客至,均有以茶待客的礼仪。茶礼基本上贯穿了整个传统礼仪,比如,奉茶要敬:洗净茶具,挑选好茶,拂去茶沫,以托盘端茶相敬,以示对客人的尊重。饮茶者也当有礼:起身言谢,双手接茶,慢啜细饮,边谈边饮,并加赞誉。即使双方有隙,心生逐客之意,也有“端茶送客”的礼仪,体现“君子绝交,不出恶言”的涵养。

  二、茶文化是道德文化推广的重要载体。

  加强社会主义道德文化建设是当前我们面临的紧迫任务。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利益大格局的不断调整,国内一些深层次结构性矛盾迅速突出,社会道德环境面临着严重挑战。在这种形势下,党中央把社会道德文化建设提上了重要议程,发布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要内容。但是,道德文化建设不是一句口号,需要众多的平台、载体来推广,需要更多的人来参与。茶文化以其广泛的社会参与度、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秀美的生态产业基地以及规范的社交礼仪培训,将会当之无愧地成为社会主义道德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

  悠久灿烂的茶历史是中华民族凝聚和发展的重要促进力量。中国种茶、饮茶已有数千年的历史,湖南是中国第一个发现茶和茶的药用价值、饮用价值的地方。醴县城头山遗址中的茶陶罐、茶陶碗就有7000多年历史。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陪葬品茶叶、茶具证明,西汉时已经应用于民间之饮。从历史上看,茶是中华各民族紧密联系、团结凝聚的纽带。在中国各民族融合的过程中,茶起到了重要作用,比如茶马古道联结着西藏,丝绸之路联结着疆、甘、蒙等地区,为中国的统一和发展发挥着巨大作用。同时,通过茶文化,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也大为增长,这片“神奇的树叶”曾经、也正在作为中国的形象大使,远赴欧美、中东、非洲,传递着国人民和平友谊、发展共赢的理念。悠久灿烂的茶历史也是我们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的重要来源。特别对于湖南人来说,悠久灿烂的茶历史更能够激发爱国爱乡的情感。凭借地理、气候和俗、政策等因素,湖南继续在全国茶产业中占据重要地位,全省122个县均产茶,边销茶全国第一,茶叶出口排名全国第二,面积全国第四,产量全国第五。蓝山县百叠岭地区也是原生野茶生长地,目前在山腰原始丛林中发现2株野茶树,其树龄都在300年以上,被称为“茶王”。自明清以来,百叠岭一直是湘南重要的人工种茶基地,现在已发展成省内最大的全生态有机茶生产地。

  中正平和的茶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对于我们中国人而言,茶既是一种饮品,也被寄托了传统文化的价值内核。人们在饮茶过程中,进一步认识了茶性,了解了自然,又融汇了儒、佛、道诸家深刻的哲理,使饮者通过饮茶,明心净性,增强修养,提高审美情趣,完善人生价值取向,从而形成中正、平和、高雅的精神文化。就其要义来讲,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求德。这是中国茶文化人生价值观中最基本的内容。讲究茶德,塑造高尚人格,完善自我,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是历代茶人崇尚和追求的目标,也是茶文化的核心内涵。茶德要求茶人具有茶的品性,刚强质朴,清纯廉洁,温雅平顺,清香怡人。茶德还要求人们具备敬业、奉献之精神。神农尝百草,既是茶人精神的充分体现,也是中国茶道关于人的人生价值思想的完美表达。二是求和。茶有“清和”的本性,根据茶清和的特征,茶文化要求饮茶人和谐、和敬、和美、平和,通过以“和”为本质的茶事活动,创造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儒之中庸,佛之敬爱,道之无为,皆体现着清和之精神,渗透着“天人合一”、“阴阳调和”的哲学思想。三是求俭。崇尚俭朴,就是倡导勤俭、朴实、清廉的个人思想品德与社会道德风尚,反对奢靡之风和铺张浪费。以茶崇俭,以俭育德,既是中国茶道精神的精义,也是茶文化关于人的人生价值的重要思想内容。四是求真。求真就是追求真善美的统一。中国传统茶文化讲究的真,包括了茶的自然本性之真、品茶的环境之真和人的性情之真。茶叶之真,真在天然、清纯、淡雅、质朴。人们对茶的发现、利用和享受,既有感观上的真香、真味,也有精神上的真性、真趣。茶境之真,真在适宜的环境、氛围和时间。古人特别讲究饮茶的环境,强调野、幽、清、净,以求得与茶之君子品格相适应。茶人之真,真在自然环境与人的心境和谐一致,真在通过品茶,完成心性的修炼、品质的涵养和人格力量的锻造。

  优雅规范的茶礼仪是群众文明素质培训的效途径。作为礼仪之邦,中国的茶道对饮茶礼仪作出了明确的规定,而茶艺表演则是茶礼仪的精妙演绎。在中国民间,这种礼仪也被广大群众接受,而化作日常待人接物的准则,表现在客来敬茶,以礼待人,和诚处世,互敬互重,互助互勉等。通过饮茶、敬茶,形成了茶礼、茶艺、茶会、茶俗以及茶文学等多种茶的表现形式,而实质内容则是以茶示礼、以茶联谊、以茶传情,而达到的目的则是以茶健身,以茶养性,以茶表德。这种习俗和礼节在人们生活中积淀,凝炼和阐发,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处世观念和行为规范。

  生态宜人的茶基地是修炼身心陶冶情操最佳环境。茶树大多生长在海拔较高的山上,风景优美,空气清新,环境宜人,既是种茶、制茶、品茶的好方,同时也是登山、旅游、健身、休闲的好去处。许多产茶地本身就是传统旅游圣地,茶以景显,景以茶名,二者相得益彰。特别是许多产茶基地人文底蕴十分深厚,各类故事、传说、典故、遗迹等,无不饱含着正面向上的教育内容,让人们在领略大自然雄奇瑰丽景象的同时,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浸润。茶园之秀丽,茶人之勤劳,茶女之妩媚,茶叶之清香,就是一幅动感的画,一本精美的书,一部最生动最充实的教材。在蓝山县三峰茶业公司的百叠岭基地,就是这样一个地方,经过6年的打造,这里已成为湘南一带著名的生态休闲胜地,每年吸引着大批游客前来休闲观光。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茶文化关于人生价值以及实现人生价值的基本思想,成为了道德文化的组成部分。千百年来,茶文化潜移默化于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影响着中国人民的思想和行为方式,完全可以纳入社会道德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有条件的茶产业生产基地,也完全可以打造成为社会主义道德文化教育基地。

  三、结合社会道德文化建设扶持茶产业的发展。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健康生活的理念日渐普及,茶产业在近些年的发展风生水起,来势迅猛。中国是产茶大国,湖南是产茶大省,产茶历史悠久,茶文化丰富灿烂,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把扶持茶叶生产、打造产茶强省纳入了重要战略部署。然而,单纯的产业发展思路总是有缺陷的。依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路,我们不但要追求茶产业在数量上的增长,更要追求向社会提供最优质和最丰富的系列产品,其中包括茶叶、茶文化和茶旅游、茶教育产品等等,充分发挥茶产业基地在宣传品牌、优化结构、教化育人等方面的作用。我的建议是,在扶持茶产业发展的同时,大力支持本土茶文化打造和推广,把茶产业基地打造成公民素质培养和道德养成的基地。

  一是结合茶文化,打造传统文化学习基地。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发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朝,盛于宋代。中国茶文化糅合了中国儒、道、佛诸派思想,独成一体,是中国文化中最瑰丽的一卷。但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推进,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受到严重冲击,特别是中国年轻人的审美价值、审美标准、审美观念等方面发生着巨大变化。中国美食无法抵挡麦当劳、肯德基的冲击,中国文化也难逃可口可乐、百事可乐、星巴克等洋饮料的夹击。在急功近利、喧嚣浮躁社会环境中,"酒文化"、"咖啡文化"、"可乐文化"等这些不在精神文明范畴的亚文化甚嚣尘上。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已以到了必须大力拯救的地步,而茶文化则完全可以作为拯救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弘扬茶文化,也就是弘扬中国传统历史文化。湖南是产茶大省,有众多优质的产茶基地,有众多的茶叶品牌,有众多爱茶喝茶的消费者,我们完全有可能、也有必要通过对茶文化的打造,让更多的人了解湖南本土文化,通晓湖南历史故事,理解湖湘人文精神,从而增强作为湖南人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二是结合茶文化,打造人文精神培育基地。茶文化中包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每一个茶产业基地都体现了“勇敢、勤劳、智慧、静思、博识”等文化内涵。说到勇敢,湖湘茶文化中“神农尝百草”故事,就包含着“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勇敢精神。茶的整个生产过程都浸透着艰辛的汗水,种茶之苦,锄草之劳,采茶之累,说“一片茶叶一滴汗”一点不为过,体现了劳动人民的勤劳和奉献。茶叶生产过程有众多的讲究,其选茶之细,揉茶之巧,制茶之精,火候之准,无不令人称奇叹服,正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茶产业基地一般远在郊外山区,地偏人少,风景各异,而对于每一个在嘈杂繁忙、高度紧张环境中生活和工作来说,却是一个难得的安静思考的地方。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茶园能让人们度过有思考的人生。只有懂得在宁静中去思考生活,才能体会生活的意义,才能主动的去享受幸福,才会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中国茶文化糅合了中国儒、道、佛诸派思想,它与诗文、书画、建筑、自然环境相结合,集宗教、哲学、美学、道德、艺术于一体,内涵广博,通融万物,是综合性的艺术。博识,就是要通过学习茶文化,学到整个中华文明的精髓。

  三是结合茶文化,打造文明礼仪养成基地。“柴米油盐酱醋茶”是所有家庭必备之物,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古国、礼义之邦,无论贫富,大凡家有客至,均有以茶待客的礼仪,因此,知晓、理解并熟练运用茶的礼仪,是培养公民个人文明素质、礼节礼仪的最广泛实用的途径。茶产业基地应当、也能够在传播培训茶礼仪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党委、政府应该支持各产茶基地加强茶文化建设,特别是加强文化设施建设和本土茶文化发掘整理,加强对茶道、茶艺师从业人员的培训,强化茶产业基地德育教化之功能。要支持各级学校经常性组织学生参观周边的茶产业基地,在领略大自然美丽风景、呼吸清新空气、放松紧张情绪的同时,观察茶叶种植、采摘、加工的过程,亲手实践一些简单的制茶工艺,欣赏美妙的茶艺表演,聆听和学习饮茶的礼仪,让他们学习茶文化,通晓茶礼,将礼仪之道体现到自己成长生活的各方面。各单位、社会组织也可以经常组织员工、成员到茶场开展休闲娱乐、旅游采风活动,以茶为媒介,提高员工素质。

  四是结合茶文化,打造健身休闲旅游的养生基地。中国自古以来就有饮茶健身的说法,神农尝百草中毒,正是用茶解的毒。足见早在千年前,我们的老祖宗就以认识到了茶能清神、养身、得道,大大的有益于人们的身体健康。而将茶产业基地打造成养生基地,首先要在全社会倡导一种健康生活方式,即:不抽烟,少喝酒,勤运动,多喝茶。其次要支持茶业基地完善各类生活服务设施,提供更多的旅游休闲产品,让人们在紧张学习、工作之余,得到真正的放松和宁静,得到健身和养生的优质服务。

  君子如茶,茶亦如君子。以君子之道识茶,茶就不只的解渴之饮品;以茶识君子,君子方为有德之人。建议各级党委、政府加大对茶产业的扶持力度,拿出比支持烤烟生产更大的决心来支持茶产业发展,给产茶企业和产茶基地更多的资金和政策的支持。以茶增益:茶农增收、企业增效、国家增税、喝茶人增寿。以茶扶贫:十亩富一户、千亩富一村、万亩富一乡、十万亩富一县。以茶育人:结合茶文化的不断挖掘和丰富,支持产茶企业将生产基地打造成为道德文化养成基地,让茶的精神浸润人们心灵,让更多人因茶而成为有德之士,让茶文化为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作出更多大贡献。(作者:刘健鹏)

来源:红网蓝山县分站

作者:刘健鹏

编辑:李宗凯

本文链接:http://www.lsxw.org.cn/content/2017/08/15/9908908.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蓝山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