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基层地税部门征管转型初探索

来源:红网蓝山县分站 作者:胡琴琴 编辑:李宗凯 2016-12-29 16:12:32
新蓝山
—分享—

  “营改增”全面实施后,地税部门主体税种缺失、征管对象和范围发生重大变化,“以票控税”的手段失效,旧有的征管模式、征管手段、征管方法难以适应税收发展新模式,严峻复杂的征管形势倒逼地税部门寻求征管转型,基层地税部门作为直接负责税收征收管理和为纳税人服务的一线单位,推进征管转型势在必行,也迫在眉睫。

  一、基层地税部门征管现状分析

  (一)队伍现状方面。一是队伍“老减增滑”现象突出。地税队伍年龄老化严重,以蓝山县地税局为例,全局65人,平均年龄45岁,50岁以上人员有17人,而30岁以下年轻干部仅6人。近年来一线人员不断减少,部分基层县局人员增长为负数,而纳税人数量逐年增加,地税干部面临着工作量多、风险频发的巨大压力。另外,个别地税干部滑向不作为,遇事推诿扯皮、敷衍塞责,推权懒政现象日趋加重。二是干部素质能力无法适应新常态。十八大以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税收法治建设步伐加快,简政放权的力度进一步加大,对地税干部的行为规范和素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部分干部靠“吃老本”度日,业务技能不精,征管技能低下,服务意识淡薄,面对日益复杂的外部环境和日益增加的风险点,地税干部感觉到无所适从。“营改增”后,地税主体税种缺失,传统的征管理念、征管思维以及征管方式受到冲击,部分基层地税干部思维固化,观念守旧,存在等靠要的思想,难以适应税收发展的新常态。

  (二)征管基础方面。随着国家商事制度改革的推进,大量的涉税事项前移、审批权限下放,给基层地税部门增加了大量的数据审核、分析、税种鉴定、催报催缴等工作,对征管基础工作要求越来越严、越来越细。部分基层单位不重视数据管理工作,导致信息采集不及时、不全面、不规范、不真实,甚至存在大量垃圾数据,致使信息的质量不高,信息化应用水平不高,依靠涉税信息进行风险防控的工作难以推行,信息管税质效大打折扣。

  (三)征管机制方面。随着征管改革的不断深入,间接税占税收总量的比重降低,直接税占税收总量的比重增加,地方税收体系建立,地税部门的征管对象将由企业法人向自然人转变,纳税人数量将成百上千万的增长。而现行征管机制主要是建立在直接税基础上,是以企业法人为重点的征管体制,有关自然人税收征管建设严重滞后,目前的征管构架难以适应急剧增长的大量自然人纳税人。

  (四)征管模式方面。部分基层单位的税收征管在总体上仍然是粗放型管理,基础不扎实,规范化不够,精细度不高,税源管理薄弱,税源情况不够清楚,征管手段不够有力,监控管理不够到位,管理责任不够落实,税收流失的情况不同程度上依然存在。

  (五)征管手段方面。“营改增”之前,地税部门是以营业税为主体税种、“以票控税”为主要手段的征管体系。“营改增”之后,地税没有了发票,失去了以票控税的征管手段。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电子商务迅猛发展,对信息管税、综合治税提出了迫切要求,但部分基层税务部门现有信息化建设水平,难以支撑税源专业化管理和分级分类管理以及风险应对。另外,地税部门获取涉税信息渠道不畅通,第三方,信息缺口较大,信息集合度底,纳税评估工作起步较晚,没有确定的模式和成熟的经验,税务干部依靠传统的模式不再适应现有的征管形势。

  二、基层地税部门征管工作转型思路及对策

  (一)从征管构架上进行转型。逐步建立起以明晰征纳权责和优化纳税服务为基础,以信息化为支撑,以分级分类管理为重点,以风险管理为导向,以夯实征管基础为抓手,具有地方特色的征管转型模式,即确立一个新征管模式,组建一个新组织架构,制定一个新绩效标准,依托一个新信息平台。一是确立一个新征管模式。由原来的“征、管、查”模式向“征、管、评、查”模式转变,加快实现管理方式从“管户”向“管事+管户”转变,管理重心从一般性管理向风险管理转变。充分发挥互联网、大数据优势,深度应用信息技术,实施网络化、数字化、移动化、模板化税收征管。二是组建一个新组织架构。按照征、管、评、查的新征管模式的要求,在“机构、编制数不变”的前提下保留原有机构名称,加挂专业化职能牌子组建新的征管组织架构。三是制定一个新标准。按照“征、管、评、查”的管理模式,明确每个部门的工作职责、岗位职责、推送流程,以金三系统的业务工作流为依托,结合“三个规范”操作流程,对流程节点进行考核,制定新的个人征管绩效考核标准。四是依托一个新信息平台。运用“互联网+税务”的思维,依托“金税三期”操作平台,有效利用好内部数据,充分运用好国税数据,多方面获取第三方涉税信息,加强数据的增值应用。

  (二)从征管手段上进行转型。

  (1)开展分级分类精细化管理。按照分类管事、分级负责、因事设岗、分工协作的原则,稳步推进征管职能转变,逐步实现规范化、专业化、差异化管理的税收征管方式。一是按税源规模划分,实施差别化管理。按照纳税人规模、行业、税收贡献等指标,将税源划分为重点税源、一般税源和零散税源三类。对重点税源实行专业性强、风险级次高的个性化、专业化涉税管理服务;对一般税源企业实行规范化管理,从固定管户、各事统管向按事设岗、分类管事转变。对零散税源实行社会管理,依托综合治税平台,继续巩固以先税后证、源泉控管和委托代征等有效管理措施。二是按征管事项划分,打造团队化模式。按照“团队管理、分类管事”的思路,由单兵作战保姆式管理向团队协作流程化管理转变。根据现有税源结构和特点,实行按事项专业化分工合理划分业务边界,建立纵向联动、横向互动、整体协调的工作机制,设置评估管理团队和风控管理团队,实现事前审核向事中事后监管,经验管理向大数据管理的转变。

  (2)强化后续监督和管理。随着“简政放权、转变职能”的进一步落实,为了防止下放审批权限后出现放管脱节、管理真空等现象,地税部门要坚持放管结合,将事前审批的设门槛式管理,向强化事中事后监管转变,通过更细致的服务,更到位的监管,提高征管效率,堵塞管理漏洞。一是推进信息管税。以解决征纳双方信息不对称为重点,以现代化信息技术为依托,以强化涉税信息运用为目的,不断深化信息管税。完善涉税信息管理的规范,统一信息采集标准、口径。建立完善的地方综合治税平台,拓展信息采集渠道,及时、准确、完整的采集纳税人申报信息和第三方信息。建立数据信息分析系统,强化信息应用,增强涉税信息的分析和应用能力,提升信息管税能力。二是强化风险管控。建立风险分析、应对、反馈、整改、提升的一体化管理机制,由风险管理部门统一分析风险疑点大小,统一推送任务,并根据疑点情况交不同部门实行差异化管理,运用服务提醒、调查核实、纳税评估、税务稽查、反避税、税务审计等应对措施,强化风险防控。三是开展信用执法。过去,面对税收违法行为,地税部门采取刚性执法和权力执法方式,收效甚微甚至引发引发征纳矛盾。完善诚信机制建设,抓好纳税信用等级评定,建立黑名单制度,落实双公示。加强与经侦部门联系,联合打击涉税犯罪。完善惩戒机制,定期向社会公布重大税收违法案件,联合相关部门将税收违法行为纳入信用机制,让失信者寸步难行,实现执法方式由权力执法向信用执法、刚性执法向柔性执法转变。

  (3)落实国地税合作。按照《深化国税、地税征管体制改革方案》的要求,坚持依法治税、便民办税、科学效能、协同共治、有序推进的原则,立足纳税服务和税收征管实际情况,不断探索创新合作方式方法,拓宽合作范围领域,发挥国税、地税各自优势,积极鼓励基层税务机关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大胆创新,推进国税地税服务深度融合、执法适度整合、信息高度聚合,细化国税地税合作事项,理顺国税地税工作程序。

  (三)从内部管理上进行转型

  (1)重视税干观念转型。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以观念转型引领征管转型,促进干部职工彻底转变传统的征管思维和方式,推动征管转型落地。

  (2)建立制度管理机制。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制度是各项事业成功的重要保证。建立完备的岗责体系,使人人有事做,人人有责任。每一个岗位业务流程节点都要明确相应的责任,没有执行到位,当事人就要受到追究,甚至要追究连带责任,形成考制度管人管事的管理机制。

  (3)建立完善的考核机制。修订考核指标,尽量使考核指标更贴近实际。通过建立健全绩效考核体系,把税务干部能力与成果的定性考察与定量考核结合起来,建立客观而明确的管理标准,定量考核,用数据说话,实现考核工作的规范、有序和高效。加强考核结果的应用,特别在年终评先评优、干部选拔任用等方面给予优先考虑。(蓝山地税 胡琴琴)

来源:红网蓝山县分站

作者:胡琴琴

编辑:李宗凯

本文链接:http://www.lsxw.org.cn/content/2016/12/29/9913473.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蓝山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