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从县级村委换届网络舆情看基层组织建设

来源:红网蓝山站 作者:雷纯高 编辑:李宗凯 2014-08-22 15:39:32
—分享—

  从2月至7月的蓝山县网络舆情来看,反映村“两委”换届工作的涉蓝舆情在《红网》就达21条,占全县《红网》涉蓝舆情的9.5%,内容主要集中在村级财务管理混乱、财务不公开不透明,村干部以权谋私,侵占村集体资金或惠民资金,或拉票贿选等方面。换届选举引发的群众上访或网络舆情问题,近年来呈上升趋势,影响了农村社会的发展和谐稳定。

  一、问题分析

  1、村级班子建设软弱涣散,缺乏引领群众的凝聚力。在少数软弱涣散村级党组织,引领群众凝心聚力的能力不强,村级管理较为混乱,农村矛盾纠纷不断,村民群众利益得不到较好维护,群众对此反响强烈,换届工作滞后,严重影响了农村的稳定与发展。据统计,截止今年换届前全县358个行政村,被列为战斗力较好的支部有157个,占43.6%;好的支部有117个,占32.5%;一般支部77个,占21.4%;较弱支部9个,占2.5%。其中被列为战斗力较弱支部的9个村,矛盾纠纷隐患不断,换届选举引发的群众上访或网络舆情问题较为突出,农村基层党组织缺乏应有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2、村级干部队伍整体素质不高,缺乏影响群众的公信力。随着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各方“能人”纷纷外出求发展,村级后备干部人才相对短缺,村级换届选举只好“落地选瓜”,从在家务农的人选中“点将”,“能人治村”难兑现。据年初换届前统计,全县358个村党支部1080名成员的平均年龄46.5岁,村党支部书记的平均年龄55.6岁。村委班子1379名成员的平均年龄42.6岁,村主任的平均年龄46岁。从文化程度看,高中以上文化的村支书97人,占村支书总数的27.1%,高中以上文化的村主任110名,占村主任总数的30.7%。群众公认,工作能力强,能带领群众致富的村干部在全县610名村主任、村支书中仅约占30%。“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村干部作用发挥得如何,在群众中的公信力怎么样,直接关系到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形象,关系到党的执政基础和基层政权的巩固。

  3、法纪意识淡薄,缺乏教育群众的说服力。有的乡村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忽视民主法制意识的教育和引导,社会风气每况愈下,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压力大。如有的村宗族势力或地痞地霸势力插手,实行“唯大族而治”,把持或操纵农村基层组织,强“拳”政治抬头,以致农村各种矛盾纠纷和社会隐患层出不穷;有的村干部在思想作风上为政不廉,处事不公,作风不实,方法简单粗暴,在做群众工作时“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过多采取行政手段,以命令式、处罚式来代替说服教育,一定程度上激化矛盾;加之有的村民法律意淡薄,小农思想严重,一旦自身利益受损或自身期望值没有得到满足,不是依法办事,却是“鼎力抗争”,导致一部分人为多争得一些利益而引发群体性事件。村干部处事不公、以势压人,以权谋私、非法敛财,能力低下、拉票贿选等的现象,在《红网》21条涉蓝舆情中均有反映。随着第二批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在群众家门口开展,要着力解决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和“最后一步路”的问题,无不体现了村干部以办事能力和人格魅力来教育说服群众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村干部的一言一行成了村民群众知法、守法、用法的一座风向标。

  4、村级集体经济薄弱,缺乏服务群众的执行力。据年前统计,全县村级集体经济空白村为36个,占总数的10%。他们在兴办各种村级公益事业时,需向村民群众集资,既便是“一事一议”项目,也需按人口平均摊派。因每农户经济发展状况的不平衡,给集资摊派带来较大的困难,使得村级班子缺乏必要的经济基础,公共服务自给能力偏低,即使主观有干事的愿望,往往处于有心想事,无力办事的两难境地,影响和制约了村级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近些年来,绝大多数村为推进新农村建设,引领群众致富奔小康,或多或少地兴办了各种村级公益事业,但从目前涉蓝网络舆情的内容来看,90%以上的舆情都与村级财务有直接关系,其中村级集体经济薄弱的村矛盾更为突出,很大程度上挫伤了广大村民群众自觉参与村级公益事业的积极性,进而影响村级组织服务农村,惠及民生,构建和谐社会的执行力。

  二、对策建议

  近期,各级党组织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批示精神,把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作为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整改落实的重要任务,着力解决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提升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构建农村和谐社会。

  1、抓组织建设,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践行党的群众路,进一步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提升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势在必行。一是把好村“两委”干部选配关,选准配强“带头人”。“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实行党政“一把手”抓党建的工作机制,坚持和完善党要管党,乡镇党委书记带头抓村级组织建设的责任制,加强指导和帮助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采取“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通过“两推一选”,切实把那些政治思想好、业务能力强、文化素养高、群众公认、热心村中事务的农村能人选进村“两委”班子。二是加强教育培训,提高村干部队伍素质。以县、乡党校、村党员活动室为阵地,多渠道、多形式培训村组干部。目的是通过对村组干部进行党的基本路线,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的政治理论教育,使他们在思想上、行动上与党委、政府保持一致,普遍增强村级班子活力;通过对他们进行政策法制和科学技能的培训,提高他们的管事能力,增强他们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本领,以适应新农村建设和民主政治建设的需要。三是突出问题导向,树立党员干部为民务实清廉形象。要紧紧扭住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中存在的“四风”突出问题,特别是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违法违纪行为,“出重拳”、“下猛药”,加大严肃查处不正之风和违法违纪行为的工作力度。通过开展整治村、社区等基层干部违法违纪行为“专项行动”,集中力量依法打击群众反映强烈的地痞地霸、地方邪恶势力和宗族恶势力的“涉黑涉恶”案件,净化社会环境,扩大群众基础。

  2、抓机制建设,增强村干部干事创业的工作激情。倡导“能人治村”,“让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为村干部干事创业提供优质的服务环境。一是营造一个弘扬正气的舆论环境。各级党委政府及至全社会,导入正面引导机制,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网站、宣传栏,甚至微博、微信等舆论平台,大力宣传农村党员干部中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先进事迹和优秀分子,使正气得到弘扬,先进得到褒奖,形成农村干部人人争当先进,个个赶超先进,社会各界人士及广大人民群众敬重先进的舆论氛围。二是建立一个奖优惩劣的工作环境。推行村干部绩效考核制,对村干部实行目标管理,即按照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对农村干部实行任期目标和年度目标管理,坚持定期考核,把村干部的报酬同其工作业绩相挂钩,对工作任务完成好、贡献大的村干部,给予重奖,激发村干部工作热情。三是创造一个无后顾之忧的生活环境。以人为本,建立和完善农村干部离职后的生活待遇等制度,时刻关心他们的思想、工作、生活,尽力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搭起党群、干群关系的“连心桥”,让村干部“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3、抓法制建设,增强广大村民的民主意识和法制观念。做好依法治村工作对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维护农村基层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是加大普法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公民素质。一方面采取多种形式,组织广大党员群众认真学习《党章》、《基层组织选举工作条例》、《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等法律法规及相关文件精神,不断增强村级组织依法办事意识,增强党员群众对宗族势力或地痞地霸势力干扰基层民主政权的免疫能力;另一方面采取送法下乡、送法进村、送法入户活动等方式,积极开展农村群众喜闻乐见的各种文明共建活动,使广大群众真正近距离接触法律,感受法律,懂得用法律来维护合法权益,进一步增强群众民主法制意识。二是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民主选举是基层民主的一项重要内容,村委会换届选举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把贯彻落实《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与《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乡、村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有步骤、有秩序地推进全体村民委员会的民主选举制度,以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为主要形式的民主议事制度,以村务公开、民主评议和村民委员会定期报告工作为主要内容的民主监督制度,以村规民约为主要方式的民主管理制度。

  4、抓经济建设,增强村级公共服务自给能力。发展是硬道理,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农村基层党组织要以“钉钉子”精神,切实把村级集体经济抓紧抓实抓好。一是找准路子。要积极组织和带领群众坚持分类指导,因地制宜,扬长避短,找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路子,以改革创新的精神转变发展方式,采取灵活务实的举措,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不断提高村级公共服务自给能力。二是找准项目。要以发展生产力为主题,以调整产业结构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从本地农业资源优势、经济发展现状和市场需求出发,积极探索经济发展模式,走产业化、集约化的新路,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品的产业格局,提高质量效益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三是创新方式。要注重实效,着力创新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新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和村级集体资产、资源、资金管理方式,增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活力,着力解决农民增产增收难,村级集体经济脆弱,村中“无钱办事”的问题,从而让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水平不断改善,实惠不断增多,村干部的待遇和报酬不断落实和规范,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不断增强。(作者:雷纯高 中共蓝山县委宣传部)

来源:红网蓝山站

作者:雷纯高

编辑:李宗凯

本文链接:http://www.lsxw.org.cn/content/2014/08/22/9931072.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蓝山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