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雷家岭——一座富甲一方的千年古村

来源:红网蓝山站 作者:李贵日 编辑:李宗凯 2014-08-11 08:39:53
新蓝山
—分享—

  从蓝山县城沿着舜水河而下,约八公里外便是久负盛名的千年古村——雷家岭。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我们走进了这座千年古村,这座建于宋绍兴8年(1138年)的古村,已走过了近九百年的风雨岁月,现在已是一个有780多户3800多人口的大村庄。舜水河与发源于梨头瑶族乡的那条小河在这里相汇,这段河因此也取名为柘溪河。古村座北朝南,前面是水流湍急的舜水河,后面是群峰耸峙的百叠岭,古村依山傍水,河的对岸是一望无垠的千亩良田,开阔而平坦。村子的东西北三面,就是连绵起伏的三重大山:第一层是大山岭、油炸岭;第二层为五亩坳、人形板、黄花坪;第三层是百叠岭,一层高过一层,最高峰达九百米,这些山岭面积宽广,给村里带来了万亩山林。村的东边和南边都有一条水渠,水渠里的水从山上淙淙流下环村而过,这为村民提供了清澈干净的水源。得山、得水、得田园,这座千年古村真可谓风水宝地。雷氏家族为什么选择这里立村,又是怎样找到这样里的呢?这里有一个流传久远的传说,通过这个传说我们也许能找到答案。这里有一个流传久远的传说,通过这个传说我们也许能找到答案。现年75岁的老人雷纯杰介绍,先祖雷竑开始建村时是选择在离村约二三公里远的火市江口村,这里是舜水河和俊水河的两河相交处,选择这里立居定户有他的道理,但随后出现的一件事改变了他的选择。当时,村里放牧牛群时,牛群总是往雷家岭这边方向来,每次都是如此,且牛群来这里后总是不肯回去。难道这里是牛群的首选之地吗?先祖雷竑对此产生疑问,他觉得这里绝对不仅仅是 牧草丰美的缘故,而是有着其它原因,因为当时生态环境好,每一个地方都有草地、树枝和绿叶。经过仔细观察,发现这里不但水草丰茂,流水潺潺,鸟语花香,还田园宽广,依山背水,确实是一块难得的风水宝地。于是就有了这个“以牛引村”的传奇故事,后来先祖决定把村落确定在这里。千年的时光得到了证明,选择这里落居确实为后代的繁衍生存发展带来了好的运气,至此村落才一天天兴盛起来的。

  穿行于这座千年古村,给人有一种从未有过的神秘感。村里的古院落一座连着一座,且每一座院落都有一个门楼,这也是进入院落的唯一一条门道。整个院落用围墙围着,一座院落里有多栋厅房,每栋厅房或上下两厅或三厅四厅不等,一座厅堂可住上6至8户人家,一座大的院落就可住四五十户人家,最多者则可以住上百户人家。我们在村党支部副书记雷丰先、村委副主任雷蓝斌的带领下,来到一座院落里参观,据他们介绍,这就是现今在县二中工作的雷丰穗家族的院落,如今还可以住三四十户人家。有的厅房虽然早已没有人居住,但这个家庭的后人经常找工匠来维修,使得这些古厅房保持得比较完好。每座院落中间的空坪,是用一块块的石头砌成的。走在用石头砌成经历经数百年风雨院落的空坪上,看着整个院落里的空坪、古厅房、古门楼等,使人有种重回历史岁月感受院落当年的威凛和气派的感觉。据陪同我们的雷纯杰老人介绍,在村子的东西面,村里人取名为“东门口”的地方,是财主雷鸣晓家的院落,这是村里最大的一座院落。院落周围被三米多高的围墙围着,里面的古建筑一层挨一层,光一层就有72条门,可见当时庄子的宽敞豪华。古院落里有井水、良田、鱼塘、菜地等,主人家操办特大的喜事宴席,足不出院就能完成。说明院落不仅宽大而且功能齐全,同时也展示了主人的富有与气派。

  古村里有多条巷子,大都取有名字,如“竹园巷”、“李家巷”、“新厅巷”、“东门口”等,这些都是村庄巷子的名字。“李家巷”这个名字来得突然和神谧,为什么取这个名字?据说这条巷子里曾经以姓李的居住为主,因此取名为李家巷。不知什么原因,后来李姓搬迁到洪观的塔水李家村住了,但这个名字一直还沿用了下来。村里的巷子虽然比较狭窄,但布局、设计都很科学,每条巷子从村口进入,都建有一座门楼,可以说这是巷子的“大门”。进入巷子“大门”以后在巷子里穿行,还有第二条、第三条门。据村里老人介绍,“巷子门”在防匪防盗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古时只要村里“巷子门”一关上,任何人从外面都进不去了,里面非常安全。由此可见,这里还是一座极具防御功能的千年古村寨。

  村里一座座古院落豪华建筑,无不透露出村里当年的富有与繁华。据陪同我们的两位村干部和雷纯杰老人介绍,村里当年拥有的良田遍及周围乡镇村,在本县的塔峰、毛俊和本乡外村等地都有村里的田地。现今在毛俊的几个村里,仍然保留有“雷家池塘”、“雷家大田”等名称。据说当年这个三百多户人家的村子共有良田五千多亩,仅雷润湘家就有四百多亩。解放后虽然进行了土地改革,但村里仍然有三千多亩耕地。据说过去村里的耕地大都是租给附近农民耕种的,难怪解放初划分成分时,村里竟有四五十户“地主”成分,这也印证了这座古村在当时确实是富甲一方。

  村里文化底蕴极为深厚,明朝时期村里建有一批颇具规模的寺庙祠堂、戏台等。如太仙祠、万福寺、祠堂、清华庵等。当然这些都随历史的烟云大部分已经消失,只留下了根根石柱、柱脚台,它们似乎在风雨中无声息地诉说当年的豪华与繁荣。据村支书雷统优介绍,建在新厅巷附近的太仙祠极具神奇感,太仙祠是以纪念太仙三郞而建造的。三郞是村里雷氏家族的立村之祖雷竑的后辈,据说古时在一次保卫村里的战争中被来敌围困在村后面的百叠山顶上,当时山上缺水,来敌想通过围困断水的方法灭绝三郎及其族人。正当他和族人陷入困境之时,只见山顶突然飘着一团黑云,老天顿时下起雨来,而且只下到雷氏族人躲藏的那一小块地方,这样雷氏族人全都得救了,而三郎却不知去向。后来村里人在山上发现一座坟墓,认为就是三郎的墓,于是村里人建造了这座太仙祠。太仙祠里供有太仙佛像,农事繁忙的时候,村里妇女把哭闹的小孩放在这里,小孩儿就立即破涕为笑,非常乖巧,自个儿玩。每当干旱来临,村里人就会抬着太仙佛像到村后大山的最高峰“五雷击鼓”去求雨,村里人说此法非常灵验。这个传说故事的真假已无法考证,但有一点可以证明,至历朝历代,三郎在村里人心目中是神圣无比的。

  村里的祠堂也有近千年的历史。据《雷氏族谱》记载,祠堂在历史过程中经过了多次大修,第一次有记载的大修是明朝嘉靖二十九年,因礼堂的墙壁断裂而重新修建。之后,于清光绪辛已年、清宣统年间都有进行了大行修缮的记载。祠堂里供放着大香炉一座,是江西省富川县雷焕文赠予,重达五十斤,用锡铸造而成。可见,祠堂也历史悠久,走过了漫长的的风雨岁月,这里也可见证了这座千年古村的辉煌历史。

  村里当年的“转台戏”也是一部消失的“文化瑰宝”。戏台的后面由两座如同两条卧龙般伏在古村后面的山环绕,形成“二龙抢珠”的型态,属典范风水气派。“抢”而无“珠”是村里的一大遗憾,为此,村里懂得一点风水学的人就提出建议,为能使村里长年保持风调雨顺,就在村子南边的中间位置搭建了一座戏台,作为“珠子”,以此弥补无“珠”的缺陷。众所周知,珠是动的,要符合此意只得建造能转动的戏台,后来就有了“转台戏”台的来历了。“转台戏”六十年为一届,与甲子周期相符。“转台戏”始于何时何月,已无史料考载。据村谱记载,清光绪二十六年庚子(一八九九年)曾唱了一届。这一届已过去了一百一十年,当时的见证人已经无存。民国三十六年的丁亥年,当时抗战胜利刚两年,风调雨顺,村民生活幸福安康,这时有人提议要看“转台戏”,于是由村里人雷震鸣、雷纯样等13人牵头,筹资重新建造转台戏台,此戏台长约1丈6尺,台上悬挂着写有“轮转古今”的匾额。戏台前面的两根柱头上写有一幅对联,对联曰:“转换乾坤英才蔚起,台高斗牛剑气龙腾”,中柱对联哦“上台顺看下台时,种果已知结果日”,进出的小门对联是“无限忠奸从此出,许多情节个中生”。我想,这些对联是对戏台和剧情以及人生世尘的描绘,也是对当时时局的评论和富含人生哲理的诠释吧!由于村里处于商贸古道上,交通方便,演唱“转台戏”时真是宾客如云,据说外省的客人也来了不少,甚是热闹。看“转台戏”也很有趣味性,观众如果认为演员唱戏时没有尽心尽力,就会把戏台旋转过去,让演员的背面朝向观众,给演员难堪的场面,当然这样的情况出现得比较少。民国三十六年举办的这场“转台戏”演唱会,历时达半个月之久,耗资折计稻谷五百多担,这再次有力地说明了村里当时的富有。

  村里的富有,为人才的培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村里从宋朝开始就有不少在外做官的人。据村谱记载,两宋时期村里在外任通判、侍御史、同知等官职的就有四人;明朝比宋朝就更多,任知府、县丞、县令、典吏、巡检等职的达六十多人;而清朝就更多了,考上太学士、贡生、监生及任侍郞、通判吏员等官职的达一百二十多人。可见当时村里既富有又重视文化教育,因而,当时人才辈出,蜚声县内县外。雷家岭村,真是一部百读不厌的历史长卷。

来源:红网蓝山站

作者:李贵日

编辑:李宗凯

本文链接:http://www.lsxw.org.cn/content/2014/08/11/9931365.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蓝山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