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群众路线,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端正对人民群众的态度,把实现人民的愿望、满足人民的需要、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我们党员干部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时刻把群众的利益、群众的冷暖、群众的安危挂在心上,乐群众所乐,忧群众所忧,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
在基层,由于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问题和“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等不良作风存在,联系服务群众存在服务有距离、感情有隔阂、作风有漂浮等这样或那样的“最后一公里”阻隔,影响党群干群关系。人民群众在办事过程中发现,一些部门的“最后一公里”不仅“路途”十分遥远,而且手续十分繁杂,过程十分漫长,经常“兜圈子”、“绕弯子”。这“最后一公里”跑下来,往往“跑断腿”,“磨破嘴”,难于上青天。
事实上,在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每个服务环节、每个“路段”,都直接关系群众切身利益,也更直观地反映作风状况。当前,打通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党员干部必须将作风建设的要求内化于心,外化于形,提高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紧紧围绕中央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总体布置,落实中央的八项规定,坚决反对“四风”,自觉接受群众监督、执纪监督,强化纪律保障,努力培养“三严三实”的优良作风。
(一)
党的十八提出“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及“完善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这是新时期我们党保持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重大部署。当前,做好群众工作,密切联系群众,打通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就需要从实情出发、实处着手,解民之忧,为民谋利。
众所周知,工作干得实,能解决问题,群众就欢迎;工作掺水分,遇到问题绕着走,群众就唾弃。搭一次花架子,就把群众心伤透一回;走一次过场,就与群众的距离远一分。因此,每一个党员干部需要真正将群众路线落实到实处,既要“身入”又“心入”,到了一个地方,就要同那里的人民结合起来,在人民群众中间生根、开花。每个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现实生活中必须以谋实事、创实业、做人实作为行为准则并努力践行。要干净干事,公正为人,勤奋履职,及时回应群众期盼,主动接受群众监督,实实在在地解决好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把群众的小事办妥、好事办实、实事办好。要从实际出发谋划事业和工作,使政策、方案、点子符合实际,符合规律、符合科学精神。与此同时,树立问题导向,增强责任意识,发扬担当精神,敢于碰难题,敢于到困难大、矛盾多、群众需要的地方去解决问题,干事创业。
当前,改革航船已驶入了深水区,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层出不穷,这些矛盾和问题相互交错,且错综复杂。我们党现也面临着执政的考验,改革开放的考验,市场经济的考验以及外部环境这“四种”考验。我们的党员领导干部也同样面临着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这“四大”危险。加之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这四个方面的问题存在,如果不扫除“四风”,任其传播泛滥,就会像无形的墙隔开党和群众,像锋利的刀割裂干群之间的信任。例如:在基层一级有的地方的乡镇领导是“周一下乡,周五回城”。由于长期脱离群众,致使干群关系日益紧张,矛盾拖久拖大,甚至拖炸,最后导致群体事件的发生。日常中,因为群众很难找到或者根本找不到基层干部解决自己碰到的实际问题,正当诉求无处回应,群众对我们干部的积怨和积恨就愈来愈多、愈来愈深。正如信访干部张云泉痛陈的那样:群众找不到基层干部的过程,就是群众对我们干部积怨积恨的过程。因此,消除作风之弊、行为之垢,不仅是党员干部个人的问题,更是关乎人心向背、生死存亡的重大课题。鉴于现实,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正当其时,每一个共产党人都应“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
(二)
哪里有群众,党的优良作风就应该到哪里。党员干部转变作风要向群众靠拢,到群众呼声最强烈的地方去,到困难和矛盾集中的地方去。民生小事与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转作风,纠“四风”等突出问题,其目的就是要解决一些带有根本性、长期性、复杂性的大事,起到“抓一带万”的作用,但也不能忽视解决群众身边的小问题、小事情,也要在“小事小处”上见真功。如果群众关心的民生小事“山河依旧”,教育实践活动何谈不走过程,又怎能出群众满意效果?从以往一些地方开展的联系服务群众活动来看,民生小事解决不了、解决不好,纵然是干了许多轰轰烈烈的“大事”,群众也是“难买账”,最终止于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上。
近些年来在我们党员干部中有这么几种不正常状况:有的人只做“虚功”,不出实招,让群众闹心;有的人高高在上,乱拍脑袋,让群众忧心;有的人追求名利,攀比享受,让群众烦心;有的人不问疾苦,挥霍无度,让群众寒心。究其原因,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党内脱离群众的现象大量存在,集中表现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上。也有那么一些党员干部不愿听、不想听群众的“牢骚话”。有的一听到牢骚就皱起眉头,认为群众思想觉悟低,不了解客观情况,不知道顾全大局;有的人一听到牢骚就神经紧张,认为群众诉求要求太多,只想着个人的事儿,不体谅别人的难处;有的甚至一听到牢骚就火冒三丈,认为群众是存心找茬,与自己过不去;凡此等等。这些不正常的现象,与群众的联系必然产生距离,有些甚至成为了联系和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最大梗阻。
现今还有那么一种怪现象:有的领导干部习惯于讲正确的废话、空洞的大话、顺溜的套话,就是不爱讲实话、新话、知心话、有用的话。有的领导干部作报告、写文章内容假、大、空、老、虚、套、废,使人听起来很不悦耳,看起来不忍卒读。这种怪现象的出现,是我们领导干部自身修养不够、素质不高的集中表现,也是与联系服务群众、坚持群众至上的党的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背道而驰的。
群众意见是最好的尺子,最能评判我们工作的成败得失。一项政策成熟与否,一项改革成功与否,一项工作成效如何,最终要由群众来评判。当前,第二批群众路线教育活动正在全国各地广泛深入地开展,我们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一定要多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多搞调查研究,多方听取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对群众提出的合理建议和诉求,一定要给予接纳,敢于担当,善于纳谏,着实解决问题,工作上坚决杜绝“假大空”。
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陈云同志曾经这样说过:“我特别喜欢听坏话,坏话其实大部分是老实话,是写字台上的头条新闻。党和政府如果只喜欢听好话、颂扬话,不喜欢听坏话、老实话,政权就靠不住了。”因此,在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中,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应以对党高度负责的精神,既真情做人、言行一致、诚实守信、坚持真理,又真诚办事,不做表面文章,不搞形式主义,用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业绩取信于民;既敢讲真话,又不夸大成绩,不掩饰问题,又乐于听真话、实话、心里话,还要善于听群众的“牢骚话”,始终保持心明眼亮、耳聪目明,始终坚持走群众路线,做群众的贴心人,真正打通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同群众联系更直接、更紧密,涉及的矛盾问题更加具体尖锐,任务也更加艰巨”。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没有完成时,打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至关重要,此方面的工作任重而道远。这就需要我们广大党员干部要牢固树立久久为功的理念,从小事做起,从个体事情抓起,持之以恒,让群众看到实实在在的成效。
打通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就必须跟群众交朋友,就必须动真情。党员干部要听得进群众的“牢骚话”,群众愿意向党员干部倾诉牢骚话是对党和政府充分信任的体现。在面对群众上访倾诉牢骚时,党员干部回应要及时。当前许多群体性事件往往是由于当地官员回应群众诉求不及时、倾听不耐心而造成的。党员干部不愿意听真话,群众就会反感,自然牢骚满腹,这就很容易引发群体事件。面对牢骚指责,要耐得住性子,更要受得起委屈,多同群众交心谈心,进而做好解惑释疑工作,不搞区别对待,不给发牢骚的人贴标签、穿小鞋。在此基础上,还要主动拉近干群关系,在这方面必须动真心。谁是真心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真心为群众服务,群众心里最清楚。日常工作中,要学会讲“土话”。“土话”不“土”,它是拉近干群关系,打通联系服务群众“一公里”的敲门砖。党员干部要学做基层交际的“多面手”,善于针对不同对象的特点,用对方听得懂、听得进的话,把政策讲得贴近生活,把大道理讲得深入浅出,把小细节讲得清楚明白。日常工作中,还要着装朴素,不生分傲气,不颐指气使,也要有心平气和、真心实意、同甘共苦的精神,这样就能同群众拉近距离,融入群众的生活圈子,从而破解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难题。
立身不忘做人之本,为政不移公仆之心。党员干部为群众谋利益,就会得民心;不为群众谋利益,就会失去民心。民间有言:“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这已成为了自古以来颠扑不破的真理。著名散文家梁衡说得好:“民心如海,滴水汇聚成海洋;民心如山,寸土累积成巍峨。赢得民心的过程,也就是成就事业的过程。”天下之心,寸寸收之,若滥取一滴,将日久而竭。天下大势,从来如此。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我们的党,我们的广大党员干部确实是本着顺民心、得民意、不断地为人民群众谋福祉、让人民群众得实惠,朝着这些方面去努力开展工作的。如今,“到群众中去”再也不是一句空泛的政治口号,而是很具体的实践活动和制度安排。现今我们可以看到,从省委书记到市县长而后再到普通干部,纷纷脱下西装换上农装,捋衣袖挽裤脚投身生产第一线,主动到基层接地气,在同吃同住中摸到群众脉搏,贴近群众心窝;灾情严重的地方就有我们的党员干部参与抗灾抢险的身影,他们深入基层、直接联系群众的脚印会久久地留在田间地头。这就是真正做到了往实处走、往深处迈、往难处跑。我们深深体会到,党员干部只要扎根于人民群众的沃土,话向群众利益说,事照准群众心坎干,群众不但会连声赞许这些好干部,而且还会主动地去亲近我们的干部,与我们的干部交朋友。这样,联系服务群众“一公里”路程就很快地畅通无阻了。
古人云:“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盼我有所办”。在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的整个活动过程中,我们广大的党员干部一定要以“食不甘味,寝不安席”的责任去解决老百姓的切身问题。只要我们的干部真正为百姓费了心、出了力、造了福、谋了利,老百姓自然会与干部的关系密切,相互间的距离就一定会缩短。如此,我们的党员干部就会形象高大,真正成为老百姓的知心人、贴心人,人民群众就会拍手称快、叫好,且能“呼之即来,一呼百应”,他们就会衷心地拥戴我们的干部,支持和维护执政党的政权以及我们的政府工作,政府的威信也就会得到不断地提升,联系和服务群众的“一公里”路途就会自然消失了。至此,社会平安和谐,人民幸福安乐,经济有秩发展,国家繁荣富强,中国的未来一定会更加美好。(中共湖南省蓝山县委党校 雷腾俊)
来源:红网蓝山站
作者:雷腾俊
编辑:李宗凯
本文为蓝山新闻网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