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蓝山要坚定不移地走生态立县之路

来源:红网蓝山站 作者:刘健鹏 编辑:李宗凯 2014-01-23 20:12:51
新蓝山
—分享—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系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蓝山县处于南岭山脉中段,有广阔的山岭,海拔超1000米的山峰就有258座,最高峰1828米,拥有大量的森林积蓄;又有大片的平丘区,适合多种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生长。蓝山是湘江的源头,南部山区正好位于九嶷山腹地,潇水发源于九嶷山主峰区,是湘江的正源。舜水河是春陵水的发源地,流经郴州市,于衡阳市境内汇入湘江。作为江河的上游,按政策规定必须以生态保护为主,杜绝大规模、大强度的工业开发和矿产开发。这就注定了我县必须把生态建设放在首位,坚定不移地走生态立县之路。

  然而,我县的生态环境却是问题多多,生态保护任重道远。2008年的一场冰灾和2013年“8.16”特大洪灾给南部山区生态造成了严重损害,十年内都难以恢复。天灾以外,人祸更甚,从八十年代起,我县森林和水源就不断地受到侵害,乱砍滥伐使大片山岭变成荒山,九十年代的水电开发,迫使多条河流改变自然流向而时常断流;挖沙采矿让美丽的舜水河污浊不堪,得不到处理的生活垃圾堆满河道两岸。在平丘区,荒山荒坡也是随处可见,如蓝大公路两边、永蓝高速两边,就有大量光秃秃的荒山,非常让人痛心。

  为了探寻适合蓝山经济发展的产业,蓝山人民进行了长期的探索与实践。改革开放初期,蓝山生猪贩运十分红火,共有上千台大货车和近万名从业人员,他们分别从湖南、湖北、江西、贵州甚至河南、河北买猪,运到珠三角卖掉,从中赚取差价,然后又从广东拉回饮料、啤酒、服装或电子产品销售,这是蓝山县改革开放后形成的第一个产业。这个产业不但为改革开放后的蓝山赚回第一桶金,还培养了一大批洗脚上岸的致富能人。九十年代初,县委提出依托区位优势“商贸立县”的规划,县主要领导带头上街“炸粑粑”(戏称“梦阳烧饼”),希望以商贸产业带动和激发群众的商业意识,蓝山县城一时商贸活跃,街市繁荣,有了“小香港”之称。一九九二年开始,蓝山石材业快速兴起,最高峰时曾有300条石材生产线,县政府还为此专门开辟一个石材工业园。一批在生猪贩运中赚到钱的农民开始转行工业,开始了我县经济由商贸向工业的转型,形成了我县第三个产业。一九九七年,蓝山县掀起小水电站建设高潮,不但很快形成产业,还将股份制概念植入蓝山。此后,木材加工、毛纺织、采矿、烟花爆竹、果蔬等产业渐次兴起,给蓝山经济带来了初步的繁荣,蓝山也因此而被评为“民营经济发展先进县”。伴随而来的是我县生态环境迅速恶化,木材加工导致森林大量被砍伐,小水电站建设导致大批河流改道,采矿业导致植被大量被毁坏,采砂导致河水混浊。还有一些违法产业,如炼铁、炼锰、炼胶、造纸、制砒霜等,屡禁不止,不但恶化了生态环境,还滋生了众多社会矛盾,埋下了安全隐患。

  纵观蓝山产业发展史,可以看出以下几个特点:一是自发性,即群众自主发起,形成一定规模后,由政府主导而形成产业。二是盲目性,蓝山人长于跟风做事,一见某产业有钱赚,立即投资跟进,但缺乏创新精神,简单复制导致产品雷同,最终一损俱损于恶性竞争。三是破坏性,由于生产管理粗放,多数产业都伴随着程度不同的生态破坏,引发许多社会问题。四是粗放性。蓝山三十年来兴起的各种产业,至今没有一个做大做强的,既没有给蓝山经济带来突出贡献,也没有为政府财政带来大的收入。其中原因,除人才技术短缺、民间资金不足、政府培植力度不够以外,产业基础薄弱、不足以支撑产业做大做强是最根本的原因。

  究竟哪种产业才符合蓝山经济发展实际,蓝山应该走怎样的发展之路,历届县委和政府以及广大群众都在不断探索。我认为,作为江河上游的蓝山,作为湘江源重点生态保护区的蓝山,应该坚定不移的走生态立县之路:通过生态建设改善基础设施,打造宜居蓝山;通过生态建设优化引资环境,吸引优质客商;通过生态建设促进城乡改造,促进社会和谐;通过生态建设发展乡村旅游,营造休闲中心。一句话,就是要通过生态建设,打造美丽宜居、清洁舒适、适宜发展的环境,让更多人士携亲伴友开心快乐地来蓝山居住、消费、创业。

  一、坚持生态为本找准发展之基

  蓝山境内山清水秀、风光旖旎,山地资源丰富,是重点生态涵养区。要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就必须依托生态资源,发挥生态优势,做好生态文章。一是坚持“生态是资源也是资本”的理念。深刻认识生态资源的商品属性,充分认识生态资源是有着巨大潜在价值的资产,把生态资源作为稀缺资源和有价值的公共资本进行经营。二是坚持“环境就是现实生产力”的理念。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内在要素,是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的重要助推器。环境美,则人气聚;人气聚,则经济兴。三是坚持“保住青山绿水也是政绩”的理念。国外的经验教训和国内的改革开放实践证明,过去那种拼资源、拼投入、高消耗、高污染和不计环境代价的经济增长方式,实际上是竭泽而渔、杀鸡取卵。保住了青山绿水就保住了发展底线,维护了发展优势,创造了发展政绩。因此,全县上下要树牢生态发展理念,强化科学发展意识,坚持实施“生态立县”战略不动摇。

  二、发展休闲产业,建设“花园走廊”

  蓝山位于楚粤交界之地,自古以来就是南北商贸往来之重要通道。随着二广、厦蓉两条高速公路的修通,蓝山成为珠三角和长株潭两大城市群、海西和桂北两大经济区的交汇点;换个角度看,蓝山的周边县市旅游景点众多,旅游业发展都非常红火,而蓝山恰好就位于这些城市群、经济区和旅游景点的交通“十字路口”,是名符其实的“经济通道”和“景区走廊”。只要加强生态建设,打造美丽乡村,发展休闲产业,不出十年,蓝山必将成为各大经济区、城市群和旅游景点之间的“花园走廊”,从而借助周边县市的发展实力,吸引众多人士来蓝山休闲旅游,投资兴业。实际上我们在休闲产业发展方面已经进行了成功的探索,一片黄花梨成就了两届“梨花节”,几片油菜地成就了首届“乡村文化旅游节”,毛俊、下清涵、大洞等地的新农村建设不断吸引着各界人士眼球,一个基础条件还很差的“龙湾山庄”每天客流不断,正在建设的“航升水上中心”引起了众多关注。生态建设成本不高,依靠民间资本就可以做好,关键在于制定规划和认真落实。蓝山现有板塘国家森林公园和百叠岭两大生态区,再造一些景点并非难事,比如造一片楠竹可成竹海,植百亩荷花可赏清莲,如果还有一谷樱花、一山红枫、莽莽松林、座座茶庄,加上随处可见的农家乐、休闲山庄、水上乐园、森林氧吧,蓝山就可以形成休闲中心。可以设想,如果一年四季都有美景、美食和热情周到的各种服务,蓝山就会真正成为“花园走廊”。南来北往的游客们在城市间奔走之余,景点间穿梭之际,就会愿意伫足蓝山,或在乡村休闲观景,品尝美味;或在古寺求佛修心,宁静致远;或来探访湘江源头,感恩抒怀。

  三、建设美丽乡村 提升居住品质

  蓝山县城乡二元结构非常突出,要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就必须打破城乡之间二元分割的界限,搞好农村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消除城乡之间公共服务的障碍,逐步建立起城乡一体的公共服务与社会福利制度,整体实施净化和美化。为此,蓝山要立足“一镇一规划,一镇一图集,一镇一特色,一镇一方案”,出台《蓝山县“湘江源头美丽乡村”建设工程实施方案》,推进美丽乡村建设,高标准打造一批边贸重镇、旅游强镇、特色新镇和风情小镇,实现城乡面貌“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五年换新样”,力争用5年时间,全力打造大洞、新圩、毛俊、所城、楠市等10个乡镇,使其成为产业坚实、功能齐全、辐射明显的现代化小城镇;建成一批农民新村,使其成为集中、宽敞、舒适、方便的农村新型社区;建成一批文明院落,使其成为用水安全、用厕卫生、风格协调的农户聚居点;建成农民新居,实现农村群众安居、康居、宜居的目标;鼓励因地制宜建设一批家庭农场或农家乐、水上乐园之类的休闲中心,把吸引客流作为搞活经济的考核指标之一。同时,用3年时间,在全县各乡镇(街道)和村(居委会)分别建成一个文体广场、配备一套室外音响、安装一套农村广播、组建一支文艺宣传队伍、每月开展一场文体活动,从而加强基层宣传文化体育建设,提高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丰富农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四、做强生态农业 促进绿色致富

  近年来,蓝山县积极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扩大生态优势、做大做强特色效益农业,不遗余力打造特色效益农业高地,农业产业化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崭露头角,竹木、优质稻、烤烟、蔬菜、水果、茶叶、中药材、油茶等农产品特色凸显,农产品生产不论从规模上、技术上还是深加工都取得了较大进步,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大的改善。按照生态立县的要求,我们还需要进一步做大做强农业产业,使我县现有农业产业实现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一是培养和扶持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对达到一定标准的龙头企业,给予土地、人才、资金、技术方面的帮助,并鼓励企业拓展产业深加工链条和开展服务性设施建设,协助其做好品牌宣传推广。二是提升科技化水平。每年安排一定资金,协助企业引进人才,深化与高等院校合作,打造一批具有蓝山特色的农产品和山野土特产知名品牌。力争用5年时间实现农户培训全覆盖。三是加快基地建设。在做好各种规划的基础上,结合农田基本改造,打造完善生猪、蔬菜、茶叶、水果、油茶等基地建设;结合工业园区开发,为农业产业化企业提供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仓储物流基地、产品展示基地等设施;结合城乡绿化,由政府免费提供苗木,鼓励农民按规划植树造林;结合品牌推广,大力培植企业文化和乡村休闲旅游项目,鼓励发展农村家庭农场,不断改善农村基础设施,使我县农业产业化取得平衡、健康、稳步地发展。

  “最爱湘江母亲河,常来蓝山看外婆”。蓝山是湖南母亲河的家乡,将蓝山发展思路确立为“生态立县”,打造“家园文化”是我县的必然选择。我们一定要坚定不移地走生态立县之路,结合打造美丽乡村,做特农林业,丰富旅游和文化创意产品,高标准打造湘江源生态产业经济体系,利用十年时间,把蓝山建设成生态完好、宜居宜商、适合休闲的“花园走廊”,使蓝山成为每个节假日都让人魂牵梦绕的“休闲家园”。(作者:刘健鹏)

来源:红网蓝山站

作者:刘健鹏

编辑:李宗凯

本文链接:http://www.lsxw.org.cn/content/2014/01/23/9936914.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蓝山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