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我的“蓝山精神”

来源:红网蓝山站 作者:雷纯高 编辑:李宗凯 2013-09-02 09:27:00
—分享—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增强文化自觉与自信,进一步凝聚全县人民共同创造美好生活的“精气神”, 蓝山县委决定,2013年4至11月,在全县广泛开展“蓝山精神”征集提炼活动。活动开展以来,全县广大干部群众、所有关心支持蓝山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及蓝山在外务工经商人员积极参与,为提炼、培育和弘扬“蓝山精神”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目前该项活动正处于征集语的公示阶段。为传承“忠诚、担当、求是、图强”的“湖南精神”实质,我个人认为“蓝山精神”的提练,应体现在“仁厚、奉献、开放、和谐”这8个字的表述中,以抛砖引玉,壮我“中国梦”之豪情。其中,“仁厚”铸就了三蓝之魂,是“蓝山精神”的核心;“奉献”彰显三蓝之责,是“蓝山精神”的特质;“开放”体现三蓝之风,是“蓝山精神”的精髓;“和谐”昭示三蓝之路,是“蓝山精神”的追求。

  “仁厚”铸就三蓝之魂。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建南平县于此;唐玄宗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根据旧《衡州府志》载:“三蓝地远而僻,山纡岗复,……山岭重叠,荟蔚苍翠,浮空如蓝”而更名蓝山,是以山色得名,因县治有三迁,故历史上蓝山又有“三蓝”之别称。蓝山是舜帝南巡过化之地,以其踪迹命名者有舜水、舜源峰、舜岩、舜庙、舜嶷乡、望嶷亭、皇英祠等,并留下舜帝及其二妃的诸多传说。南朝骈文作家江淹、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等历代名人,均在此留下过往足迹和诗赋文章。“天下明德,皆自虞舜始”,舜帝敬父母、亲兄弟、睦邻里,“勤为民,忧苦人,只为苍生不为身”的仁厚博爱的道德精神,熏陶三蓝人民数千年,道德文化亦在历史的长河中融入每一位蓝山人的血脉中,传承到华夏子孙的骨髓里。位于县城东回龙山的塔下寺,相传为唐宗古刹,原名回龙寺,明万历前称净住寺,因被誉为“峭塔凌霄”的传芳塔建于寺中,寺处塔下,所以人们习惯称之为塔下寺,明清至民国均有修缮之记载,是湖南省仅存的塔寺合一的千年古刹。该塔占地二十余亩,寺前紧邻舜水河,周围香樟古槐,苍松翠柏环绕,充分展示的是塔寺合一的佛教气息,天人合一人自然风光,旖旎多姿的湖光山色,是为蓝山世代市民“除恶扬善,广结善缘”的仁厚心灵栖息之地。

  “奉献”彰显三蓝之责。这种特质源于蓝山是红军长征经过之地,革命老区,红军标语保存依旧,毛泽东、周恩来、朱德、任弼时、王震等在此指挥红军战斗的事迹广泛传颂。在艰苦的革命岁月,无数的蓝山儿女把家里糊口度日的口粮、衣被、门板等物资无私奉献出来,全力帮助红军引渡开路,支持红军北上。自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对越自卫反击战以来,蓝山的无数革命先烈为国捐躯,勇于奉献,敢于牺牲的精神彪炳史册。“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蓝山人先人后己,扶贫济困,无私奉献的精神依然发扬光大。一方面,在深切哀悼2008年“5.12”汶川和2010年“4.14”玉树大地震遇难同胞的同时,与灾区人民同呼吸,共患难,纷纷捐资捐物,为灾区人民送去一片爱心;另一方面,在抗击2008年百年不遇的冰灾、2013年百年不遇的“8.16”洪灾面前,三蓝儿女战灾魔、排险情,众志成城,打响抗冰、抗洪救灾翻身战,涌现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大事大非和大灾大难面前团结互助,勇于担当和扶贫济困,无私奉献的特质无不体现了蓝山人民对民族、对人民、对党高度负责的态度和精神追求。

  “开放”体现三蓝之风。蓝山地处湘南边陲,毗邻广东连州市,素有“楚尾粤头”之称,是湘西南通往广东沿海地区的重要门户,区位优势明显,是“珠三角”、“长三角”产业转移的理想对接地。蓝山人自古既有湖南人敢吃辣、能吃苦的性格,更有思想活跃,敢于下海,勇于开放,易于接受新鲜事物的务实传统和优良学风。改革开放以来,该县充分发挥地域优势,致力经济发展,个体私营企业异军突起,成为全省个体私营企业发展的一颗耀眼明珠,“蓝山石材”风靡大江南北,“蓝山运输大军”奔驰辽阔神州,“蓝山竹木”享誉沿海各地,“蓝山黑糊酒”、“蓝山黄花梨”、“蓝山奈李”源自寻常百姓家,“蓝山小水电开发”成为股份制电站建设的榜样。近几年来,随着“泛珠三角产业转移”和“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蓝山以边贸开发区为平台,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劳务经济和外向型经济,成为湖南承接广东沿海产业转移的示范基地,香港丽宏毛织、台湾承阳针织、香港润丰电子、香港南大木业等企业纷纷落户蓝山,“湘南毛织城”的雏形已基本形成,蓝山的经济社会发展逐步驶入快车道,推动着蓝山向小康的目标坚实迈进。

  “和谐”昭示三蓝之路。这种美好憧憬,是蓝山人扶贫济困、敢为人先、无私奉献、奋发图强的“幸福梦”,亦是蓝山人与湖湘儿女共同追逐的“小康梦、两型梦、崛起梦”,更是蓝山人实现民族复兴、国家富强的“中国梦”。蓝山是瑶汉杂聚居地,6个瑶族乡,有汉、瑶、壮、苗、土家、回、藏、满、布依族、侗、黎、白等22个民族,总人口38万,其中少数民族人口2.5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6.5%。其中,孕育出来的蓝山瑶文化——盘王节是蓝山瑶胞最重视的民族祀典,那一天男女老少都要穿上自己民族的节日盛装,聚居在一起唱歌、跳舞,欢度盘王节,追念先祖功德,感恩国家、社会、亲朋好友,用感恩的心编织美好生活,蓝山瑶汉人民和谐相处、感恩共生的美好前景繁衍于世。蓝山早酒的由来就是蓝山瑶汉土居人每遇节日和喜庆日必定于清晨杀猪宰羊,以最好最隆重的礼节诚邀亲朋好友和左邻右舍到家作客,把酒迎风,举杯同庆,其乐融融,一派和睦。党的十八大召开后,县委、县政府积极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和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两个率先、两个加快”目标,县委在十一届二次会议提出要以建设“湘南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为总抓手,加快推进“四化两型”,确保2017年全面率先建成小康蓝山。从2011年开始,蓝山县委、县政府率先推行乡、县村医院“5+10+100”、县公立医院“50+600”医改模式,从2013年3月1日起,在全县推行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一体化,建立“三保一金”融合机制,即:实行新农合、城乡居民医保、城镇职工医保和城乡大病救助资金相融合,使医改新政惠及全民,从根本上破解群众“看病难”问题,蓝山医改模式引起省内外广泛关注。“9+3”免费职教模式不断深化,提高了高职毕业生就业率,解决了大中型企业用工难,实现了高校职业教育与企业用工完美结合,2012年蓝山县职高招生首超普高。“9+3”免费职教模式引起社会高度关注,中央社科院专家亲自来蓝调研,蓝山人民的幸福指数日益提高。同时,蓝山县委、县政府以开展广场群众文化活动年为契机,开展“演艺惠民、文化下乡”活动,实现大型广场演出活动月月有,各类比赛和文艺表演周周有,广场舞、健身舞活动天天有,先后举办春节联欢晚会、元宵广场大赛、县委经济工作会议文艺晚会、“三八”妇女节广场舞大赛、国庆“平安·和谐·辉煌”大型广场文艺晚会、梨花(乡村)文化旅游活动等一系列的大型文化主题娱乐活动,群众业余文化生活进一步丰富,全县上下呈现出一派和睦共处、欣欣向荣的幸福景象,为实现跨越发展、富民强县凝聚强大正能量。(作者:中共蓝山县委宣传部 雷纯高)

来源:红网蓝山站

作者:雷纯高

编辑:李宗凯

本文链接:http://www.lsxw.org.cn/content/2013/09/02/9939900.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蓝山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