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蓝山新闻网3月26日讯(通讯员 曾岸宁 成夏艳)“真是太感谢你们了,帮我们家挽回了不小的损失。”3月24日,在中国人民银行蓝山支行一楼大厅,谭伯伯紧紧握住工作人员的手,连声感谢道。
原来,谭伯伯因前段时间家中失火,一栋房屋几乎完全损毁,在清理中发现有大量现金被大火焚烧。工作人员打开谭伯伯装钱的黑色塑料袋,发现一张张纸币烧毁非常严重,不少纸币只留下中间位置,周边都是灰烬,更增加了鉴定难度。工作人员只能轻拿轻放,小心翼翼把粘连部分一张张分离,进行清理和清点,工作量非常大,历时2个多小时才完成清点鉴定工作。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残缺污损人民币兑换办法》,最终鉴定可兑换人民币3.7万元,为谭伯伯挽回了绝大部分损失。
自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以来,中国人民银行蓝山支行始终坚持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践行“我为群众办实事”,围绕人民币使用做一系列实事、好事。
一、主要做法
(一)落实人民币兑换责任,把好残损币兑换“第一关”。落实辖内商业银行残损币首兑负责制,要求银行营业网点设置专门残损币兑换服务窗口,为残损币兑换开通绿色通道,实现残损币兑换随到随换,切实让老百姓少跑腿、好办事。为提升兑换便利和时效,结合蓝山县实际情况,中国人民银行蓝山支行召开会议,制定加强日常沟通、定期检查、随机暗访等多项措施,指导督促各商业银行落实残损币兑换工作。
(二)开展上门宣传服务,打通残损币兑换“最后一公里”。为让老百姓用上舒心钱、放心钱,中国人民银行蓝山支行以客户需求为导向,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带领辖内商业银行延伸残损币兑换触角,开通流动宣传服务车,集中开展兑付活动。在农村地区普惠金融服务点,常态化为百姓提供残损币兑换服务、集中兑付和常态兑换,打通了残损币兑换“最后一公里”。
(三)建立残损币网格化长效服务机制,织好为民服务“暖心网”。为有效引导群众爱护人民币、知晓残损币兑换政策,不断提升流通中人民币的整洁度,中国人民银行蓝山支行推进人民币知识“网格化”宣传,采取“划片包干、定向服务”的形式,划分人民币知识宣传网格服务区,织密残损币兑换宣传服务暖心网。组织辖内商业银行机构通过日常时间定点宣传、重要节点集中宣传及深入群众流动宣传等方式,全方位、多形式开展人民币知识宣传服务活动。同时,指导辖内各商业银行以社区、普惠金融服务点等为据点,建立起覆盖城乡的残损人民币上门回收等网格化长效服务机制。
二、取得成效
(一)维护了残损币持有人的合法权益。中国人民银行蓝山支行秉持“金融为民”服务理念,残损人民币业务办理及时、快速、准确,切实做到让老百姓少跑腿、好办事,深受老百姓好评。自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以来,共办理特殊残损币兑换17人次,金额7.98万元,切实维护了残损币持有人的合法权益,最大限度为其挽回损失,进一步提升了残损币持有人的获得感和满足感。
(二)增强了群众爱护人民币的意识。在人民币上乱写乱画、随意折叠损坏人民币的现象显著减少;保管不慎造成人民币撕坏、洗坏、烧坏、霉变和被老鼠咬的现象大幅减少;农村少数老年人存着残损币不知道兑换、有钱不存银行、怕财外露、在家用老方法保管、使用人民币现象减少,人们的观念得到了改变。
(三)营造了良好的人民币流通环境。据不完全统计,自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以来,全县张贴标语300余条,出动宣传人员上百人,发放宣传折页(单)上万余份和纪念品近千份,接受群众咨询上万人次。通过大力开展爱护人民币和残损币兑换宣传活动,有效地扩大了残损币兑付政策与信息的覆盖范围,让人民群众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尽量避免和减少残损人民币在市场中使用,从源头上抑制残损人民币的产生和流通,提高了流通中票币整洁度,营造了良好的人民币流通环境。
来源:蓝山新闻网
作者:曾岸宁 成夏艳
编辑:雷思
本文为蓝山新闻网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www.lsxw.org.cn/content/2022/03/26/110548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