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行走滨溪

来源:红网蓝山站 作者:吴开嫦 编辑:李宗凯 2014-11-10 09:08:15
新蓝山
—分享—

  

 

 

  新圩镇滨溪村地处蓝山县、临武县交界之处,该村毗临溪畔,故名滨溪。滨溪村有着800多年历史。走进滨溪村,仿佛置身于一幅明清民居画卷中。

  滨溪村共有村民1000多人,姓谭的占总人口的98%,刘姓、赵姓极少数。

  滨溪村口,有座石桥,叫青龙桥。据蓝山县志记载:“青龙桥位于滨溪村口,跨华阴水(田心河);清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冬建,桥长15米,高21米,宽3.3米,为干砌料石单孔半园拱桥。道光五年建亭,叫凤水亭。”

  从桥上走过,跃入我们眼帘的是两根高约2.5米、宽约0.6米的石碑,雕刻着修青龙桥捐款人的芳名。走进村里,见一石阶是摆放着一些石础,其中一个莲花形的石础,是北宋时的房屋柱础。至今800多年。由此推测,这个村有800多年的历史,文化积淀丰厚及内涵深邃。

  滨溪村的谭秘书从一个长老家拿出一本厚厚的《谭氏族谱》从谭氏族谱中读到:

  谭姓始祖谭念明是江西吉安府太和县桐枧下鹅颈丘村人。生于大宗庆元六年(公元1200年)二十岁后娶了一个姓李的姑娘,生了三个儿子。大儿子叫万一、二儿子叫万二、三儿子叫万三。大儿子另外有个名字:字玉荣号继远,曾经以奉养老人出名而被推举为孝廉。后考上进士,被朝庭任命为广东仁化县令。谭万一任完职返回家乡途中,经过蓝山,到临武境地富塘,看到很多平坦的田地,山川环集、水源丰富,风光旖旎。于是写信给他的父亲谭念明,说接他过临武富塘来住。

  谭秘书告诉我,他们还有这样一个传说,谭万一举家到富塘以后,谭念明叫一个与他母亲同姓的刘姓人舅舅。刘姓的舅舅对他们很好,叫他们全家人搬到他家里来住。他们举家搬来滨溪村后,仍住在刘姓的舅舅家。谭念明的妻子李氏是个闲不住的人,她到滨溪后,喂了几只鸡。有一天,她喂的鸡,竟然带着一群小鸡回家来了。谭念明认为母鸡带着一群小鸡回家来,是神明在暗示他在这边落户,并暗示他与水有缘,要他们住在有水的地方。这样,更坚定了谭家在滨溪扎根决心。

  按风水学,滨溪村左右有大山“关拦”, 符合“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的五行学说。滨溪可谓靠山不近山,临水不傍水,是个营宅立居的好地方。谭念明与家人在滨溪长期住了下来。他儿子谭万一带领其它兄弟万二和万三在滨溪村战严寒、冒酷暑开荒造田、犁云锄雨、披星戴月的劳动着,他勤俭持家,他把积蓄的钱购置山场。后谭家的财产日益增多。山岭达几千亩。他们开荒种地,大面积造林。滨溪村的后山,也种满了挺拔的雪地松。使后山成了既是风景林,又是用材林,既可避暑,又可防风,还能蕴水。真是一举多得。

  树大分枝,人大分家。谭念明的三个儿子在宝佑二年(公元1254年)分居营宅,办、因谭念明认定谭家与水有缘,水会给他们带来财富。故叫三个儿子逢塘则落。万一在里塘,万二在关塘,(滨溪村)万三赴衡阳柏坊之新塘。从今以后,他们新开辟的地方,取名都离不开“水字旁”如:江、溪、湾等,均离不开水。

  谭氏一族,枝繁叶茂。而刘家却衰落下来。至今在滨溪的只有5、6户。姓赵的是从汇源下来的,也只有几户。而谭姓占全村人口的98%。

  当年,谭氏一族在滨溪办过学校,村里的风气很好。谭氏宗谱记下了外地谭姓人写的文章:“雍正十一年(1733)春天,我奉皇上的命令,来临武县、嘉禾县、蓝山县办事。下车后,一行人步行走到两县快要出临武边界的地方,看见一个大村,四面环山,景色秀丽,炊烟袅袅。村里不时传来读书声和织布声。在村外,我还看见路人互相让路。

  后来我还了解到,耕田的人还会互相让田界,多么和睦多么好的一个村子呀。有上古时代的那种学校遗风。观后,我感叹不已,这正是我向往了很久的风尚啊。我问了一下村民,才知道这里叫里塘,住着姓谭的一个家族。再往前走刚入蓝山境内,又看到一个大村子,这里的风景和人文情况跟里塘很像。我就想这两个村的先祖一定是积了很多恩德,后人才会这么繁荣昌盛人丁兴旺。我旁边的人跟关塘姓谭的村民对话时,才知道两个村子是一家人。一个家庭要发展得更好,关键是家族的人有仁德和孝顺之心。”

  在297年前,滨溪村的风光及村民的仁德和孝顺就远近有名,令人颌首称颂,这些都以他们谭族家训是分不开的。

  谭氏家族在滨溪村勤劳耕作,财富实力强大。谭家一边购置山岭、田地,一边建房屋。

  从现存的古民居来看,一代一代建房,经过800多年,现存的房屋,大多是清代顺治年间建的。滨溪村的古民居建筑结构以砖、木、青石板为主。这些房屋,文化无处不在,触手可摸。把中国人的生活理念全放在居室里面去。

  明清时代的古民居很讲究格局。这些房屋是坐北朝南。可他们却把门朝东开,把南门封起来。因为中国有句成语是“紫气东来” 喻为吉祥。房屋上面的通风口,是个瓶状,喻为平安;通风口下面有幅鹿子图,喻为吉祥。再看古民居前门嵌进去的青石板雕刻的花样:凤凰、摇钱树、菊花、金瓜、梅花、喜鹊、五只蝙蝠、瑞兽骐麟、多子多孙、倒着画的蝙蝠,这些都喻为招财进宝、喜上眉梢、五福临门、福到了、还有门两边的图案,一边是状元打马走街图案、一边是状元夫人游乡图案,喻为夫贵妻荣。还有鱼的图案,喻为年年有余。蜜蜂、猴子在一个图案中,喻为封候拜相。刀、笔、宝剑、玉笛喻为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有些图喻为天宫赐福,加官进禄。图案中还有“福、禄”二字,及“三元及第”。

  “三元及第”即古时科举时代乡试,会试,殿试都是第一名。同一个考生乡试得第一,称解元;会试也得第一,称会元;而殿试又得第一,称殿元,也就是状元,这叫三元及第。这座房屋的主人雕刻这几个字的意思是希望后人出人头地,三元及第的梦能成真,其意蕴高雅。

  门当上雕刻的阴阳太极图喻为威力无穷,乾坤图喻为变化多端。人们美好的愿望全部雕刻在整过居室里。

  建房还有很多的讲究。中国人喜欢讲“面子货”正大门砖头彻得细腻一些,砖灰还要磨一层。雕刻的图案意义也多一些。而后门则粗糙些,图案简单些。

  建房的结构一进(井)两厅,上厅的两侧各一间房,叫正房。是主人与原配夫人住的。而下厅两侧的房叫厢房,是主人的二太太住的。

  所以古代的二太太又叫偏房。

  还有大门的门坎,按官的大小,门坎高矮不同。官大,门坎就高,官小,门坎就矮。现在还有人在婚姻上,把难求的配偶喻为家里的门坎高。还是招工,招干,条件高一点就叫门坎高。这都是从古建筑中引申过来的。

  中国古代建筑的三大雕刻木雕、石雕、灰雕,(屋顶飞檐上的雕刻)全部在滨溪村展现。

  800多年过去了,滨溪村墙上雕刻的这些图画至今仍绚丽清晰,经百年风吹日晒而不变形,令人不禁为古匠人的高超技艺叹服不已。

  行走在滨溪,如同行走在历史的长廊中。从古民居中能触摸到一种文化生生不息的脉动。古民居是一本书,字里行间凝聚着先人的智慧和情感,看到谭族先人过去的富有与辉煌……

来源:红网蓝山站

作者:吴开嫦

编辑:李宗凯

本文链接:http://www.lsxw.org.cn/content/2014/11/10/9929332.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蓝山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