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永州5月30日消息(记者黄珂岚 实习生吴亚洁)“他们家的面条很好卖,回头客颇多。”5月29日,湖南省永州市蓝山县供销超市负责人本月第5次来到楠市镇面条厂补货。走进曾良顺和曾龙顺兄弟俩的面条厂,除了映入眼帘的面条外,还有两兄弟反复提起的:“要做好面条,不是那么简单,我家四代人接力,才有今天的效果。”
曾龙顺正在车间查看包装进度(央广网发 潘有娣 摄)
生产车间,源源不断的面粉经过和面、打面、切面等一系列加工环节后,一根根细长的面条如瀑布般从架子上倾泻下来,整整齐齐,雪白发亮,飘散着浓浓的面香味。“每天能生产2吨面条,销往全国各地。”兄弟俩指着生产线介绍。
面条的做法虽然简单,但是从选面粉到面条等每一个步骤都要格外用心,这样才能做出大家吃了还想再吃的面。在兄弟俩心目中,每一根面条都不是简单工艺的重复,而是他们几十年未改的初心。
他们做的面条是祖辈传下来的手艺。从小,兄弟俩就跟着父亲学做面条,是“面条”看着他们长大的。祖辈带着制作面条的手艺来到蓝山安家,开了第一家手工面条加工小作坊,到如今已经有百多年历史了。面条是好面条,却因规模小,没有大客户,让兄弟二人发愁了好一阵。“家里有这样的手艺能做出好面条,要让大家在任何地方都能买到。”曾良顺认真地说。
2016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朋友介绍的商超老板品尝这面条后点赞,表示以后自家超市的面条就由曾氏两兄弟“承包”了。
2017年,两兄弟注册了商标,将原来单一的小作坊转变为集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于一体的食品加工企业。
曾良顺仔细查看面条的晾干程度(央广网发 潘有娣 摄)
面条有了专属名字,规模也扩大了,加工工艺上能有新突破,才能走得更稳更远。于是,两兄弟还对机械进行了改良,在保证口味、品质不变的前提下,大力推行技术创新,优化车间生产环境,使手工面条加工作坊逐步完成机械化、规模化生产,产量由原来每天生产几百斤到现在每天可生产面条数万公斤。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不断地探索和实践,采用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加工出来的面条,较父辈加工的面条更加脆嫩、耐煮、易储,吸引了更多的客户。
随着当地交通和物流日渐完善,曾良顺和曾龙顺兄弟俩的面条销路也越来越广,年销售额近400万元。
“尝试把做面条的整个工艺用短视频展现出来,通过电商平台打开另一条销路。”曾良顺的儿子信心满满地说着未来的规划,抓住“线上”这个窗口,让更多的人知道蓝山美味的“土”面。
来源:央广网
编辑:雷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