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2018年8月份传染病宣传知识

来源:蓝山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编辑:李宗凯 2018-08-02 11:33:06
—分享—

  万木葱茏,浓阴蔽日。夏天,是一个充满活力又变化无穷的季节。这繁花似锦的夏天,是秋的基础、冬的前奏。夏季也是一些传染病的高发阶段。根据传染病流行的规律,上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家预测:7月是肠道传染病细菌性痢疾、手足口病、流行性乙型脑炎发生和流行的高峰季节,这些传染病主要通过“粪—口”、 受蚊虫叮咬传播,以传染性强、流行面积广、发病迅速为特点。请广大市民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和积极配合。

  1、细菌性痢疾

  细菌性痢疾,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常见急性肠道传染病,以结肠化脓性炎症为主要病变,有全身中毒症状,;腹痛、腹泻、里急后重,排脓血便等临床表现。细菌性痢疾是小儿常见的肠道传染病,得病的途径是“粪—口”传播,就是吃了带有痢疾杆菌的粪便污染的食物或饮料而引起的。苍蝇是传播痢疾的媒介。苍蝇性喜栖息在脏物上,脚上沾满成千上万的病菌,可将病菌带到食物、餐具、物体上。当孩子吃了这些食品,手接触了被污染的物体,都可以感染上痢疾。

  预防措施:1、注意食品必须新鲜,不吃变质、腐烂、过夜的食物,存放在冰箱的熟食和生食不能过久,熟食应再次加热。生吃的食品及水果要清洗干净,最好再用开水洗烫。2、夏季不让孩子吃冷饮是不可能的,关键是要注意购买品牌优良的产品,不要喝小摊上的饮料。3、便后饭前要彻底清洗双手,改掉吃手指的不良习惯。4、还须注意对痢疾患儿的粪便消毒,1%漂白粉溶液或沸水消毒后才倒入便池,更不能随地大小便。

  2、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型),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16型(Cox 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 71)最为常见。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表现口痛、厌食、低热、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小疱疹或小溃疡,潜伏期3~5天,有低热、全身不适、腹痛等前驱症。1~2天内口腔、咽、软腭、颊黏膜、舌、齿龈出现疼痛性粟粒至绿豆大小水疱,周围绕以红晕,破溃成小溃疡,由于疼痛,常流涎和拒食,同时手足亦出现皮疹,在手足的背侧面和手指(趾)背侧缘、甲周围、掌跖部,出现数目不定的水疱,除手足口外,亦可见于臀部及肛门附近,偶可见于躯干及四肢,数天后干涸、消退,皮疹无瘙痒,无疼痛感。多数患儿一周左右自愈,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个别重症患儿病情发展快,导致死亡。

  预防措施:1、 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给婴幼儿洗手,不要让婴幼儿喝生水、吃生冷食物,避免接触患病婴幼儿。2、本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婴幼儿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3、婴幼儿出现相关症状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对患儿粪便及时进行消毒处理;轻症患儿不必住院,宜居家治疗、休息,以减少交叉感染。

  3、流行性乙型脑炎

  流行性乙型脑炎即日本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由乙脑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经蚊媒传播,流行于夏秋季。人被带毒蚊叮咬后,大多数呈隐性感染,只有少数人发病为脑炎,发病率一般在2/10万~10/10万,病死率比较高,为10%左右,本病主要侵犯儿童,特别是学龄儿童,乙脑不仅病死率高,而且后遗症严重,约30%的患者病后残留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因此,乙脑是严重威胁人体健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主要分布于亚洲和东南亚地区,临床上急起发热,出现不同程度的中枢神经系统症状,重症者病后常留有后遗症。

  预防措施:1、预防接种是保护易感人群的有效措施。2、灭蚊是预防乙脑和控制本病流行的一项根本措施。3、 猪是乙脑传播的主要中间宿主,在乡村及饲养场要做好猪的环境卫生工作,管好家禽,对母猪及家禽有条件者进行疫苗注射,能控制猪感染乙脑病毒,可有效地降低地区乙脑发病率。

  蓝山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来源:蓝山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编辑:李宗凯

阅读下一篇

返回蓝山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