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落阵庙

来源:红网蓝山站 作者:黄礼伟 编辑:李宗凯 2015-08-17 17:03:04
新蓝山
—分享—

  

 

  

 

  落阵庙位于祠堂圩乡潘星村侧永连公路东面,为红军在蓝重点战场遗址之一,亦为蓝山古名联“金龙出大洞、海马归池塘”事典所出处,更是许世友将军楠木棺槨取材处……此地路通四方,似与军旅军人极有渊源。

  落阵庙原为蓝山一著名古庙,不知建于何时。因其处于蓝山两条古道交汇处,且清初于庙旁建有戏台,声名远播,遂成湘南重要地名。庙宇于解放后拆除,今唯存一古亭,名福星亭。亭建于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杨义振等人捐建,蓝山县正堂、临武营分驻蓝山县副府、临武营驻防蓝山汎城守等八名官员均乐捐共襄此举,足见官府之重视。民国九年(1920年),杨佑贤、曾咏南等再筹田施茶。亭呈长方形,条石砌就,长十余米,宽五六米,四面均有拱形石门。亭内石壁镶有碑刻多方,记述捐造情形。古亭二、三层之斗拱瓦脊,今已不存,村人今仅在二层以水泥倒置防漏。二层今存木梁,极为粗壮,雕刻精美,足见当时建造之华美。古亭面南而建,亭后为池塘。亭东里许,翠山延绵,树木葱郁,此即鹅形岭,为红军伏击追敌之战场。1934年8月30日,作为红军长征先遣部队的红六军团9700余人,由军团长肖克、中央代表任弼时、政治委员王震率领,经土市、洪观、楠市至此,欲过祠堂圩、蓝屏转战宁远。而国民党军王东原第十五师,自嘉禾广华圩,一路不即不离追踪红军,妄图配合敌十六师、十九师及独立第三十二旅在蓝山宁远间围歼红军。因此他们采取

  迟滞战略,在蓝山境内只追不打。肖克将军洞悉王敌诡计,决定痛击并甩掉这个尾巴。于是命令先头部队埋伏在落阵庙东近的鹅形岭,后续部队则继续前进以迷惑敌人。傍晚,敌进入伏击圈,红六军团居高临下,枪炮齐轰,敌军伤亡惨重,溃退十余里。红军迅速赶到宁远大界宿营。这次战斗,牺牲三位红军。为了不被敌发现,战友们把三位烈士背到前方一公里处的火烧砠隐蔽了起来。后来,村民在山上发现红军遗体,便悄悄地埋葬了他们,还把其中两个葬在一起,说是“两个人好暖脚”!1970年7月,祠市公社将三位烈士的遗骨迁葬到祠堂圩公墓,与在渣梨铺牺牲的三位红军烈士合葬,并立有碑。在落阵庙,萧克的部队还抓走一个外地回来的土豪曾某赐,因其在外读书,留了特殊头发。抓走后一直未回来。

  1934年11月中旬,江西中央红军长征过蓝山。其中多个军团途经潘星村,过了三天两晚,两支小部队曾在此宿营。开始,村民害怕军队,全躲进山里。村里留守的老弱病残看到红军军纪严密,秋毫无犯,就配合红军把山上村民全喊了回来。村里富农杨某华把猪抬出去想藏起来,路上被红军发现,红军把猪抬回来杀了,并幽默地告诉村民:我们在村外捡到一头猪,现杀了给你们吃,都来分肉啊!最后每家分了一块肉。11月22日,大队红军(可能是作后卫的红五军团)来到潘星村,架了一部电话,窃听到敌人电告李仁杰部队,要他们加紧追红军,明天有飞机来支援。红军闻讯,马上就走了。

  “金龙出大洞,海马归池塘”是蓝山人津津乐诵的一副古联,所述为清朝道光年间瑶民义军抗清的故事。道光十一年(1831年),清王朝下令“山田升科”,向“自古不纳粮”的瑶民征粮,激起瑶民愤恨。十一月二十九日,江华瑶民赵金龙率众起义,提出“打进京城去,杀死道光皇”的口号,转战蓝山、宁远等地,聚众万余人。次年二月,清军常德提督海凌阿、宝庆(今邵阳)协副马韬奉旨往剿,战于祠堂圩落阵庙附近,海、马二人中伏身亡,征剿失败。此即“金龙出大洞(大洞即瑶侗),海马归池塘(祠堂圩)”之说(次年,赵金龙部在常宁为五省联军剿灭)。有人认为,“落阵庙”之所以改名“落阵”,乃因纪念海、马二将于此“殒落战阵”。不知确否。

  落阵庙侧的潘星村,风景秀美。该村依山而建,前临永连公路,后枕莽苍群山。山中岩洞,幽远奇险,据说可达村下。惜我未能尽游。村后二株古楠,高可二十余米,大可二人合抱,亭亭如盖,苍翠欲滴,蓝山少见,令人驻足。据村人言,左近原有一楠木更大,为该村村标。1985年冬,广州军区来人洽谈,言为许世友将军置备棺槨,县人武部、祠市公社领导均作为政治性任务予以落实。村民积极配合,八名后生圆满完成砍伐任务。可惜, 村里这八个后生,不久全部英年早逝。二株古楠之后,有一桂树,枝叶繁茂,主干极为屈曲凹凸,难测其年。再往后,山边,巨木一株,斜插天际,极为壮美,那是高近30米的古槐!

  

 

  

 

  

 

来源:红网蓝山站

作者:黄礼伟

编辑:李宗凯

本文链接:http://www.lsxw.org.cn/content/2015/08/17/9922643.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蓝山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