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一个抗日老兵的故事——记抗日老兵李冠华

来源:红网蓝山站 作者:梁菲 编辑:李宗凯 2015-08-12 21:06:43
新蓝山
—分享—

  湖南省蓝山县毛俊镇毛俊村住着一位87岁的抗日老兵,他叫李冠华。他隶属鲁南军区运河支队老五团,是一名卫生兵,他于1940年随部队参加了徐州会战中的贾汪战役。

  一、东北少年兵

  1939年9月,八路军一一五师到达鲁南地区后,将活动在运河两岸的孙伯龙、邵剑秋、胡大勋、孙斌全等几支地方武装组织起来,实行统一领导,于1940年1月1日在周营镇(今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周营镇)正式成立八路军一一五师运河支队。

  在战火纷飞的抗日战争年代,在鲁南地区,运河南北的峄、滕、铜、邳四县的爱国青年男女纷纷离开家门,跟随抗日队伍,寻求救国之路。李冠华是家里的幼子,在读小学六年级。父亲想让他多读书,将来也当先生。可是,窗子外面空气里的时时流淌抗日救国的热气,峄县传奇式人物朱道南是鲁南地区耳熟能详的抗战名将,朱道南的英雄事迹一遍又一遍地在他的耳边回响,在他的脑海中回旋。他想跟着朱道南参加八路军抗日,想象着能端着刀枪早日把日本鬼子赶出中国。终于有一天,他偷偷跟随叔叔李德俊到了军营,当时只有13岁。队长看着个头矮小充满稚气的小冠华,让他当了卫生兵,也算是对他的爱护。让小冠华心里失望的是部队里没有发给他枪和刀,而是给他和另一名卫生小兵杨仁庆清理一堆卫生棉。在后面的日子里,李冠华跟着医生学习了救护知识,在师部里俨然一个随军小医生。

  运河支队在敌占区隐蔽游击战,生活极其艰苦。战友们一方面要寻找机会打击敌人,一方面躲避敌人的围剿。生活来源全靠乡民们的捐助,常常是吃不饱饮不够。有一次遇到敌人扫荡,部队连夜紧急转移,小冠华和杨仁庆跟在急行的队伍后,在大雨中于山岭泥浆里空着肚子行军十几个小时,到达目的地时,身子孱弱的杨仁庆生了一场大病,李冠华把自己微少的一点粮食分给杨仁庆吃,自己随便着对付吃一些野草树叶,杨仁庆终于在李冠华的照顾下奇迹般地康复了。

  二、贾汪战役

  贾汪区是运河支队当年对日作战的重要战场,运河支队曾经三打贾汪。古城贾汪筑有三道城墙,逃窜的日军某部队盘居要这里。胡大勋接受上级命令攻打贾汪,城墙内是严守的日本军队,八路军一一五师被拦在了城墙外,易守难攻。1940年10月9日夜,酷暑未消,由胡大勋领导的一一五师一千多名英雄战士等候第三次发起的冲锋号,急嘟嘟的冲锋号一响,战士们背着楼梯冲锋着架上高墙,他们一个个迅速地往墙头爬,敌人早已在居高点架起了机关枪,他们向战士们猛烈射击,子弹像雨点般向战士们身上压下来。一个战士因中弹在梯子上载倒下来,接着又一个战士压在他身上,一个战士已经爬上了墙顶,可是冷嗖嗖一颗子弹一下打在他头部,他立刻倒了下来;李德俊骑在他的战友肩膀上刚爬上墙体,被一颗子弹打中了大腿,战友扶着他退到墙角下……英勇的将士们前仆后继挤向墙头,一架楼梯上挤了十几个战士,前面倒下了后面接着上,有借树攀爬的,有人背人人骑人上去的……凌晨2点,城门外墙脚下,留下了许多战士的遗体。英勇的一一五师的将士们冲破敌人的第一道防线,大受挫败的敌人退下阵来,胡大勋一边指挥一队力量把伤员运回后防线,一边指挥战士们战士们冲了第二道城门。可是,说时迟那时快,敌人的后援装甲部队从徐州赶来了,我军余下战士很快被敌人包围,四面受敌。敌人几十辆装甲车、坦克,重机枪疯狂向我军扫射,一时间血肉横飞,战士们根本没有还击之力,血染红了战场,牺牲者众多。(后统计,贾汪一战,我军壮烈牺牲战士达400余人。)

  在部队驻地临时救护点,伤员陆续运下来,由于医疗卫生条件极差,李冠华和杨仁庆对运送下来的伤员只能进行简单的包扎工作。许多伤员伤情特别严重,在30多度的天气下,伤口很快感染了,疮口溃烂,露骨头露肉,血肉模糊,散发出阵阵恶臭,李冠华顶着压力沉着替伤员清理伤口。李德俊负伤的右大腿由于没有及时处理,从阵地上下来就长了蛆,整个腿失去知觉,李冠华知道如果处理不好,叔叔不仅将会永远失去右腿,还会殃及生命,于是请求医生给予锯断右腿的建议。有的伤员经不起路途颠簸,运到这就因失血过多休克,李冠华和杨仁庆就一齐给他做心脏复苏的手术。见越来越多病伤员得不到救助而伤情加重甚至死亡,李冠华心急如焚,请求上级及时补给医护人员和药品,可是道路被敌人封锁,药品都送不来。没有足够的药品,李冠华就用草药给他们疗伤;没有足够的绷带,李冠华就把随身衣服用开水煮了代用;最难熬的是食物供给不足,李冠华和杨仁庆辛苦了一天,深夜还要到老乡家借粮食,一次由于过度劳累,竟然一脚踩空掉到泥塘里去了。李冠华和所有医护人员日夜为救护伤员辛劳,一天工作十几个小时,累了就靠在墙上闭一回眼,但是常常被伤员痛苦的叫声惊醒。这时,李冠华抹一抹眼睛,又忙碌起来,给伤员清洗伤口,溥药,哪怕只有一线生机,他都要为他们争取。后方救护点就是他的战场,和死神作战,挽救战士们的生命就是他的使命。

  汪一战惨败,敌人连后防线的救护点也不放过,李冠华和医护人员一齐转移病号,在慌乱中被敌人冲散了。年仅14岁的李冠华一路化妆成难民,跟着难民逃难,转辗四余年,1945年才回到了家乡山东省枣庄市台儿庄区张山子镇唐庄村。

  三、岁月漂零

  1946年,在南京交警总队任职的同宗祖兄弟李良均把李冠华带到自己的部队,李冠华负责武汉到柳州铁路的列车安全检查,后工作定在了广东省清远市连县坪石车站。1949年国共清算,国民党坪石车站失守,李冠华不得不再次流落,转辗到了蓝山境内。生活毫无着落的他,经好心人收留,在蓝山安下了家,李冠华和雷氏结婚了,遗憾的是小俩口没有生育自己的孩子。1966年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开始了,李冠华和妻子都是外地人,没有有权势的亲人朋友罩着,文革小兵们就当他们是黑五类整,每天吃完晚饭,年少稚气未脱文革小将们就架着李冠华“黑五类”、“特务”,去街上游行批斗。在心惊胆颤的日子里,李冠华和妻子这对苦难的人儿始终苦苦相依不离不弃。1998年,雷氏晚期癌症医治无效,时年70岁。从此,李冠华开始一个人的生活。

  四、忘却的记念

  毛俊镇毛俊村是全国新农村模范村,街道两边商铺繁华,干净齐整,由于刚过赶集日,此时安静怡然得如江南小家碧玉。走到村东头即看到一棵古老的枫柏矗立在河岸边,在枫柏树下即有一户矮小的屋舍,与镇上所有的房屋极不相衬,那就是李冠华老人的家。屋子大约20几平米,没有一样像样的家具,更没有现代化电器,一台80年代的黑白电视早已成摆设,发挥不了其实的作用。由于家里没有妻小,与街坊邻居相交堪少,他就和几条金鱼为伴。李冠华老人南征北战,军队散在哪,他流落在哪?几十年离开山东老家,去年才回去一趟,谈到父母早已不在,兄长等也早已离逝,膝下无女儿,老人不停地拭泪。

  采访回来,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战争给了这些兵们什么?历史又给了这些兵们什么?为什么这些兵们从战场上回来,很难走入人群,像心情从未从战场上平复下来?他们似乎不再贪恋红尘,也无心经营自己的小家庭,大都潦倒度日。或许他们的记忆早已停在那一刻了:在硝烟中在弹片纷飞中冲过防线,跨过战友尸丛……各个部位受伤的战友撤到后防线,运回一批批的战友僵硬的尸体……战场成了他们的舞台,他们忘却不了的是那个舞台,因此他们扮演不了生活中的角色。

  还好,阴差阳错他留在了异乡小镇,保留了一块安静的憩息之地;还好,他耄耋之年依然那么健朗,难得他眼明耳聪记忆清晰,还能记得去年志愿者来访的事;还好,人们没有忘记这些老兵,我们采访中,志愿者慰问团又来,他们是连续第3次来访。还好,在运河支队与日军浴血战斗的贾汪建立起了运河支队抗日纪念馆,以慰英灵。

  抗日老兵,他们以血的代价换来了我们今天美好的生活,他们是历史的推动者和见证人,是一种民族精神力量的象征!我们应该永远记住他们!(作者:梁菲)

来源:红网蓝山站

作者:梁菲

编辑:李宗凯

本文链接:http://www.lsxw.org.cn/content/2015/08/12/9922752.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蓝山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