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城风韵

来源:红网蓝山站 作者:吴开嫦 编辑:李宗凯 2014-07-30 10:29:55
新蓝山
—分享—

  从儿时起,我便经常去一个叫古城的地方玩。它位于距蓝山县城三华里的地方,公路旁边那座古香古色清代时期的建筑物,就是当时古县城的城标。虽过去了六百多年,古城村这个旧县城遗址仍古树参天,围墙依存。至今我们还能清淅地看到古城古庙门额上题写的“古城”二字。

  越过公路往路旁的村庄走去,一排排清代时期建的民居宅映入我的眼帘:这个小镇,古朴幽深的石巷;雕龙画凤的青砖瓦屋栋栋相邻。窄窄的巷子从眼前延伸开来,一条条三尺多宽的青石板被岁月打磨得光滑顺溜,踩上去有一股清凉从鞋底直达脚心。清代时的民居一间挨着一间,高低错落,白墙黑瓦,屋顶脊瓦缝间生出数茎瓦松,时光在墙壁外表留下斑斑驳驳的印记,抖落着古朴的宁静与清幽。

  往下一看,只觉眼前一亮,一脉清流活水,柔波荡漾仿佛从时间深处流淌而出,清亮亮地从右边民居门前流过,它走了几百年还没停住前进的步子。

  它是古道旁一条从村北面远处高山上引水的小溪,人工彻的水渠,溪边、底部都是用砖砌成,溪与古道相伴绕村流过。小溪里的水清澈见底。村里人可以在溪渠里洗衣物之类。溪流的上游,村里人筑坝拦溪水,把水从村子的北面流进村子的各个院落,再从院落的水沟里流出村外。

  我随即走进一户人家,走进门去,便是正厅。正厅旁是天井。左侧现有保留隔楼、后厅、侧后厅、后院、偏房等。

  村民一老者告诉我,隋炀帝大业三年(公元六百零七年)县城从迁治地古城村。

  从古城西侧村口进去,一条条三尺多宽的青石板镶嵌的石板路环绕着村,向东延伸。这路过去是往临武到广东的一条盐道。蓝山有两条到广东去的盐道,西边的一条经过古城经雷家岭到临武,然后到广东韶关。青石板整齐,路面经行人的常年挑担行走,有些已坑洼凹凸不平。可见盐道时代久远和昔日盐道的繁荣。

  古朴幽深的石巷;雕龙画凤的青砖瓦屋栋栋相邻。每当村民生火做饭时,远看袅袅炊烟从古树丛中升起,像是一幅美丽的水彩画,因此,蓝山八景中有“古城烟树”之说。

  古城村人口最多时超过一万人。最早来此居住的是雷姓人,因此这里也称“城腹雷家”。所谓“城腹雷家”就是雷姓人居住地为县城中心地带。其次而来的便是杨姓人,再后来就是彭姓人家。最鼎盛的人家是最后迁来古城村居住的彭姓家族。

  古城村的彭氏以古代彭祖奉为祖宗。宋朝理宗加熙年间(即公元一二四零年),彭姓始祖彭恒杰自桂阳星堂迁来蓝山,二百年后及明朝崇祯年间(公元一六四零)彭恒杰子孙彭尧梯从蓝山黄家岗(今县城所在地)迁来古城村。如今所保存的古建筑均为乾隆三十七年出生的彭尧梯子孙彭宗联所建。彭宗联生于乾隆三十七年,没于道光一六年,终年六十五岁,在当时被称为一代富商。他以经营白蜡为主,在古城村周围遍种蜡树,加工成白蜡后销往衡阳、长沙、株洲等地,之后换回食盐及商品回蓝山销售。他共有九个儿子,每个儿子均建一套房子,分上下厅房,每套房子足有千余平方米,大小共达四十多间。每套房间从台阶的门坎石到天井石直至梁柱均雕刻精细图案。踏进门楼便是一块配有图案用磨石石板铺得很整齐平坦的大坪子。房子后面是个面积一亩有余的花园。建造房子的青砖全经过细磨而成,非常光滑平整。

  彭氏人发家起来后,把钱财用于培养后代的身上。走向仕途发家之路。彭世俊光绪二十三年入江学院文科,二十四年除学院岁试补禀,二十八年由湖南官费遗留日本大坂高等学校,三十四年回国,应学部留学生考试。授工科进士;宣统元年殿试一等,授翰林院检讨,二年由湘抚奏调留省办学历充学务公所议,民国二年任国民政府工商部佥事,民国三年代行驶农商部技士等职。

  彭世伟,民国三年政法专业专门学校毕业,一九三六年任湖南高等审判厅推事,南京国民政府司法院最高法院推事,一九四九年去台湾,其后裔或留台或去美国。

  漫步于古城村,县城虽然搬离此地六百多年,但那三米或四米宽的一条条石板街仍展示出当年的古城风韵。

来源:红网蓝山站

作者:吴开嫦

编辑:李宗凯

本文链接:http://www.lsxw.org.cn/content/2014/07/30/9931684.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蓝山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