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传奇有一首歌唱得特别好:“有你在的那个远方,总让我心驰神往;一路有你的歌唱,我就不怕岁月漫长。有你在的那个远方,总让我心驰神往;插上云彩的翅膀,就能找到梦想天堂……”文化古村石磳村,就是这样一个令人心驰神往的所在。
每年槐花飘香高粱红的盛夏,都要去闻名遐迩的石磳古村消暑。古村位于蓝山县大洞乡,离县城20多公里。村落依山而建,坐北朝南,冬暖夏凉。尤其是碑石脚一带的青石巷,终日不晒,习习南风穿堂而过,非常凉爽。困了你可以在竹椅上睡上一觉,村里静幽幽的,适于休憩。乏了你可以在古韵悠悠的巷子里溜达溜达,古村有上百条巷子,青一水的石板路,转一个弯就是一道别样的风景。
一条青石古道在村边由东而西飘然而过,这是遗落在古村的湘粤商道。村边有三座门楼,中间是砖石结构的大门楼,两边是砖木结构的小门楼。村东靠近黄家的叫细门楼,村西有下马石的叫碑石脚门楼,门楼旁边有一块文字磨灭的碑石镶嵌在路边的石墙之上。另外,“厉氏宗祠”的东边有一条两三米宽的村中主道,道上青石光滑透亮,一级一级随坡而上,中间有两座相望的门楼,叫祠堂门楼。每座门楼里都放着一个饱经沧桑的石臼,这是过年时做年糕用的。年糕又叫斗糍粑粑,用优质糯米蒸熟后放在石臼里打造。吃的时候,切然小块,然后用茶油炸成脆黄,就着姜油茶水食用。又香又脆,那可是乡间难得的美食。
苍翠的旗峰屏障着古村,绿得耀眼的修竹随风而舞。上边岭头的东北角为全村名胜之冠。这里有一所典雅的学校,透着浓郁的人文气息。校外有一片古槐,枝繁叶茂,翠绿的枝叶间盛开着绚丽的槐花。槐花白色,花蕊微黄。满树槐花,清新淡雅,像庄周梦蝶一样,时而憩于枝头,时而随风漫舞,诗意般地飘落在你的头上,你的脚下,你的手心里,让你陶醉于自然的怀抱。徜徉于花海之中,甚至呼吸都是香的。从古村巷子里吹过来的山风沁人心脾。
槐树东边有一座青峰拔地而起,形如文人挥舞的斗笔破云擎天,古村人管这座山峰叫“寨”。峰下芳草萋萋、槐花飘香之地叫“寨脚下”。寨之南,靠近黄家人这边是90度的绝壁,不可攀越。寨之北有羊肠小道通达峰顶。立于山巅,四周青峰点点,蓝、临、嘉三县风光尽收眼底,让人想起杜诗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美妙境界。有一条小道从寨脚下通过,那是去陈家寨和下边洞的通道。通道两边修有防御工事——青石板砌就的石墙,掩映有绿树丛中,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概。
村里人大多都认识我,见了我,长辈人会说“侄郎你这么早啊!”晚辈人会说“姑爷你归来了啊!”亲切的问候让人温馨。一个“归”字可以见出古村方言之古雅。30多年前,有一个青年教师来石磳学校任教,半年时间就把一个石磳姑娘拐跑了。这位教师就是我啊。我的岳父大人是古村家喻户晓的村医厉良琼先生。他医术精湛,待人宽和,浸泡的药酒也挺不错。翁婿饮酒,岳父说得最多的是姜子牙的故事,从太公钓鱼到武王伐纣,到开创周王朝808年基业。岳父没读过《史记》,怎么懂得这么多历史啊?后来才知道,厉姓源于姜子牙。武王建周后,分封天下,封太公于齐。齐王中有一位姜无忌,谥厉公,其后人以谥为姓,由姜而厉,郡望南阳。2000多年来,姜太公的故事在厉姓人中口口相传,一直延续至今。
蓝山方言多,甚至一村一方言。石磳古村是一村两方言,是蓝山方言文化中的一道奇观。因为古村有两姓人家:厉家人和黄家人。厉姓先来,黄姓后至。厉姓始祖叔显公于南宋未年(理宗宝佑二年,即公元1254年)从江西新喻来蓝山游学并定居石磳,至今760年,发人30多代,1000余户4000余口,析居于楼溪村、沿山下、渣犁下、石盘头、大麻营、大汉口、陈家寨等10余处。其辈分排行为:
叔荣用宗文得道,永帮光国太和兴。
世生俊彦魁全楚,继肇忠良佐大庭。
学裕周程登贵品,才高伊万建奇熏。
鸿章显锡声名远,庆衍振绳福泽隆。
石磳古村厉姓人占三分之二,黄姓人占三分之一。
黄姓始祖于明洪武年间(公元1368年—1398年)从江西太和县迁来,附住村左。黄姓源于战国四公子之一的春申君黄歇,盛于东汉江夏郡(黄香以“孝”名动天下)。
600多年来,黄厉两族和睦相处,并无山场水土之争。两姓人家有通婚、无诉讼,错落而居,不分彼此,完全融合在一起,委实难得,乃蓝邑和谐文化中一段佳话。两姓各自保留自己的方言,也是“君子和而不同”的体现。
在古村的“厉氏宗祠”,发现厉姓与小富岭、涵江村、下清涵、神溪、楼下等廖姓都有往来,并且关系很铁。在田心小富岭甚至有“廖厉一脉”之说。
据小富岭廖斌先生言:“当时始祖学晚公尚未出世,孕育于厉母体,但父病早逝,降世后成了背腹子。出生不久,慈母厉又亡而去,以至成了孤儿,无依无靠,幸亏舅舅动了怜慈之心,想将外甥接过家门抚养,可舅母认为孩子命毒,克星太重而不允。但舅舅念妹情深,怜廖氏独苗,自身又无儿女,故坚持抚养,甥舅相依为命,才长大成人。舅舅病重垂危心中有话难出口时,始祖学晚公跪对舅曰:“有厉才有廖,有廖必有厉。”如此,舅舅才安息而去,因而我村始祖学晚公字达先,厉氏始祖厉学晚字亦达先,由此而生,廖厉一脉属实也。”
石磳《厉氏族谱》中说得更为具体:“太祖女名福秀,性贞静,具仙骨,年十四适生员廖公昌,仅一周,遗腹生孝一公,越一日卒。梁太母抚育之,因以外甥承外公基,后裔感慕贤德,塑像事之,迄今世食其福。”由此观之,廖厉一脉,情同手足,血浓于水,乃蓝山姓氏文化之奇观。
走了许多路,你一定渴了、饥了。你可以去大井里喝一口冰凉甘甜的泉水,也可以吃一块用井水镇过的西瓜。古村有三口井,大门楼与细门楼之间的村边田野上是大井,为黄厉两姓共饮之泉。泉水流量大,冬暖夏凉,恒温19℃,冬天热气腾腾,夏天冰凉刺骨。原来村里流传着一首民谣:“石磳厉家黄,井水赛湖南。两边石山盖,中间好秧田。”村西另有两口井,尤其是最西边的那口井风景最美。此井位于青石古道旁,一块巨石之下,泉水清冽,上面有一棵古柏,枝繁叶茂,树干粗大,三四个人方能合围。村里老人说,这棵柏树与石磳村一样久远,很有灵性。树干底端布满青苔,上面贴有请求树神保佑的红纸,低垂的树枝上飘拂着村人许愿的红布带。
此外,村里还有一口比大井更好的泉水,那就是磳水了。石磳里的水堪称天下名泉。很多走南闯北的石磳人,还有乔居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的石磳人,他们都有同一的感慨:哪里的水都没有石磳里的水好。“石窍清流”,从尖峰底部岩洞中涌出的磳水,来得深,来得远,是天下最清的水。去年8月蓝山发那么大的洪水,石磳里的水也没有泛黄。据常住村里的村民说,只是四川“5·12”大地震那年,黄了一阵子,其他时间从来没有黄过。磳泉流量巨大,从石窍中涌出,便形成一条哗哗的溪流,有“曲水流觞”之势,滋润着村前的几百亩良田,并从下边洞顺流而下,过渣湾、月溪、桐木林、下岐,达土市锡楼村,最后注入钟水,是这一带数万亩基本农田的天然水源。磳水清冽,恒温十九度,冬天腾起的热气飘浮在村野的上空,古村仿佛是雾失楼台的天府之境。夏天的晚上,月出东山之际,月光在村前田畴的水面上诗意般的跳跃。三五个男儿踏着月色去磳水里洗泉水澡,这时天上一个月亮,水里一个月亮,人月共舞。这样安逸的月光浴,这样闲适的田园情,令人心清如水、心明如镜!
《厉氏族谱》中有一首《磳泉玩月》的典雅之作:“山顶月初升,寒泉吐冰镜。有月水愈清,有水月愈静。爱水兼爱月,徘徊坐石磴。上下互空明,一色光相映。”把清清泉水和融融月色交相辉映的情境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厉氏族谱》中收集了历代文人题咏石磳的诗赋,可以出版一部《东泉遗韵》的诗文集。)
泉流东边的山上,原来是苍松翠柏,树下掩映着著名的东泉书院。在书院里最适合朗读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不用先生的点拨,古村石磳的山水就是最好的注脚。
书院的东边是“猫崽朝”,巍峨的石山点缀着生命强悍的草木和俏丽的山花。这是一座只可仰望而不可逾越的高山。“猫崽朝”的北麓是古村东边通往梅溪村、大洞村的出口。有一座木石结构的古亭,掩映在古樟之下,亭边有一块残碑。这就是通往塘村的商贸古道上的黄家凉亭。“猫崽朝”之东,是“鬼道朝”,又叫“神兵苑”,潜伏着百万雄兵,是一座天然的石林。内有人面狮身、汉白玉蟠龙等著名风景。还有深不见底的“切磋岩”,黑魆魆的,抛一石子下去,半天也听不见回音。“鬼道朝”阴森林的,是鸟的天堂,是虫的世界。
“猫崽朝”之东,有八个玲珑的小山头,错落有致地排列着、呼应着,好似八位仙人在一起聊天,这就是著名的“八仙下棋”。周围环境清幽,小道上杂草丛生,可见平日很少有人来打扰八仙的清静。古村石磳风景如画,犹如小家碧玉,天生丽质难自弃,而又养在深闺人未识!
古村碑石脚门楼的前方,500米左右的地方,有一座特别清秀的山峰。生长在青石间的槐树亭亭玉立,随风而舞,槐花对着蓝天白云开放,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绚丽如火的“老鼠崽来”在周围疯狂的生长着,与山下田野里的高粱红相映衬。这是古村闻名遐迩的“七姊妹”和“婆婆岩”。“七姊妹”又叫“七仙女”,一个天然的神龛,安放着青石雕刻的神台,旁边有一块文字模糊的残碑。春节期间,尤其是大年初一,一村男女都喜欢到“七姊妹”这里来燃放鞭炮,祈求新的一年能够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出门求财财到手,在家兴业业兴旺。然后畅游“婆婆岩”。“婆婆岩”又叫“大岩”,南北相通,从南面进,到北面出,洞中宽阔处可容千人,里面有很多奇观。山之北还有幽深的“细岩”,里面有天然牛角,巧夺天工。
古人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说的就是“七姊妹”这个地方啊!蓝、临、嘉三县,很多人都知道这个地方,家里有女儿的,有什么心愿都来祈求七仙女帮忙,这叫许愿。等女儿长大成人,出阁完婚时,再来这里杀鸡以祭,鸣炮致谢,这叫还愿。一年之中,来古村向“七姊妹”许愿、还愿的,络绎不绝。
石磳村,不只是一座文化古村,而且是一个声名远播的仙人洞!村之南,磳水前面,文峰山和“月子朝”相对而出,中间是一座天然的石门,一条公路由村而出,向南延伸,这就是石磳的通村公路。文峰之东,有一道天然瀑流悬挂于绝壁之上,好像在向游客招手致意。
这个文化古村,这个人间仙境,正在以一日千里之势变迁着。(作者:吴令升 蓝山县职业中专教师)
来源:红网蓝山站
作者:吴令升
编辑:李宗凯
本文为蓝山新闻网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