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蓝山的夔、龙传说

来源:红网蓝山站 作者:刘健鹏 编辑:李宗凯 2014-08-25 15:19:39
新蓝山
—分享—

  舜帝南巡,为湘南一带留下了一个以九嶷山主峰三分石为中心、方圆数百里的舜文化圈。处在九嶷山腹地的蓝山南部山区,除了舜帝、舜妃的传说和遗迹外,还流传着舜帝两员大将夔和龙的故事。

  传说舜帝驾崩后,被葬于高山之上,其墓地四周瑞竹环绕,竹尾随风舞动,不停地清扫着墓地,使墓地保持洁净,这就是“荆竹扫墓”传说的由来。舜帝有两员爱将,一曰“夔”,一曰“龙”,舜帝死后,两人自惭护主无功,待安葬好舜帝,便自决殉主,死后分别被人安葬在九嶷山脚下。后人为了嘉奖他们的忠诚,在其葬地各建一庙,即“夔庙”和“龙庙”。“夔庙”原址在蓝山县竹管寺镇上丰头村附近,五十年代修建红旗水库时已湮没,庙后即为“夔峰”。“龙庙”俗称“都龙庙”或“都漯庙”,地点在蓝山县城塔峰镇西郊,庙址尚在而庙房已毁,庙旁即为“龙峰”。两座庙都曾塑有夔和龙的塑像,都龙庙还曾是县内佛事最盛的庙宇之一。近几年,人们向佛之心大起,热心的信徒们自筹经费,又将都龙庙重新修建,不过里面祭祀的已不再是夔和龙。

  夔龙古庙初建于什么时候?据《省志·採名胜志》记载,蓝山县城附近曾发现龙山庙碑,并明确指出为“唐蓝山县令庄武龙立”,可见其初建时期至少是唐代。到了清朝时期,虽碑久无存,但庙还在。

  将夔峰、夔庙和龙峰、龙庙合并到现在都龙庙一带,是清朝时期的事。由于夔峰与夔庙原址在离城十里的竹市镇上丰头村,过于偏远,不便祭祀,于是后人将夔庙迁移到城西,与龙庙合而为一,合称“夔龙庙”。《蓝山县图志》中说:“考夔庙碑,嘉靖、乾隆、光绪俱加重修,而年月不详,闻之故老相传,夔庙旧在山内,基石犹存。明以前县官祷雨及民间祷祀,必至夔庙。年久庙圯,地方官绅又以山深道远、祷祀不便,乃移庙于山外,距城为近矣,由是夔峰之名,亦随庙而改移。”民国初年的《蓝山县图志》中也说:“夔峰在县西二里,以夔得名,其下夔庙,亦谓之都漯庙,有都漯井焉。都漯不知所由名也。”

  “夔龙古庙”曾是蓝山“八景之一”。最近,县政府决定在都龙庙一带修建休闲公园,并命名为“夔龙公园”,这是有历史渊源的。

  夔和龙是舜帝手下两员重要大臣。史书记载,夔为乐官,龙为谏官,活动时期约在公元前2100年左右。据说夔生活在荒僻边缘的地方,具有非凡的音乐才能,后受到舜的赏识提拔为乐官,主理乐舞之事。《尚书》记载,舜帝让夔掌管乐舞,教导年轻人。夔就敲起石磬,让大家扮成百兽边歌边舞,编导了当时最高水平的乐舞《箫韶》。可见夔不但是氏族乐舞的组织者和指挥者,而且有高超的音乐演奏才能。相传这部乐舞一直流传到1000多年后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孔子听后赞叹曰:“《韶》尽美矣,又尽善也。”由此可见,夔的音乐才华非比寻常。

  夔长什么样?古代曾有“夔一足”的传说,所以曾有人误认为他只有一条腿。《吕氏春秋》中记载有这么一段有趣的事:鲁哀公问於孔子曰:“乐正夔一足,信乎?”孔子曰:“昔者舜欲以乐传教於天下,乃令重黎举夔於草莽之中而进之,舜以为乐正。夔於是正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风,而天下大服。重黎又欲益求人,舜曰:‘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故唯圣人为能和。乐之本也。夔能和之,以平天下。若夔者一而足矣。'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 并由该典故引申出“一夔已足”的成语,意思是说像夔这样的人一个就足够了。

  蓝山“夔庙”和“龙庙”中曾有夔和龙的塑像,现虽已毁,但仍可从古人题咏中猜想夔和龙的模样。蓝山过去题咏夔、龙两将的古诗中,有两首诗描写了两尊塑像的模样:

  其一:九官遗有二官祠,遗像端严俨若思。倾耳宛如闻乐日,俯躬还似纳言时。不因万乘巡南岳,焉得群臣列九嶷。前席当年敷奏罢,箫韶还引凤凰仪。

  其二:总为随巡驾不还,巍然遗庙倚重山。思聆韶乐频倾耳,快观夔龙一霁颜。门列九嶷青未改,阶生细草绿堪删。只今岐凤鸣音杳,野外长啼鸟自闲。

  (作者:刘健鹏)

来源:红网蓝山站

作者:刘健鹏

编辑:李宗凯

本文链接:http://www.lsxw.org.cn/content/2014/08/25/9931043.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蓝山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