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蓝山站10月25日讯(记者 黄俊北 李先志 通讯员 赵彬) 10月24日,人民日报社总编室副主任刘磊在人民日报湖南分社相关人员及市委宣传部、市委组织部等部门人员的陪同下,来我县就毛俊村基层党建工作进行采访报道。
在县领导魏湘江、谭立宏、黄和平、盘德平、刘素萍等的陪同下,刘磊一行先后参观了毛俊村村务公开栏、村沿河风光带、百姓广场等。
毛俊村共有103姓,846户,村民来自全国12个省72县市,常住人口5100余人,其中党员76人,素有“湘南百家姓第一村”之美誉。近年来,该村牢固树立“抓党建就是抓发展,抓党建就是抓生产力”的理念,围绕“四个坚持”做文章,实现了“四大转变”,先后被评为“湖南省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先进单位”、“湖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湖南省民主法制示范村”、“全国家庭教育示范村”、“全国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今年6月15日,省委常委、组织部长郭开朗同志亲临毛俊村调研基层党建,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每到一处,刘磊都听取全国劳模、村党支部书记廖仁旺的情况介绍,并与现场的干部和群众进行交流,详细了解毛俊村的发展情况。在毛俊村百姓公开栏前,当刘磊看到村里连几元开支都公布上去时,他连声称好,他说,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干部是否廉洁自律,是否民主是群众信任的根本,只有做好了廉洁自律,群众才能信服,才能真正推动工作的发展。当得知村支两委打算投入2000万元打造长5.4公里的沿河风光带时,刘磊详细询问了规划情况,对这一大手笔给予肯定,他希望,毛俊村在改善民生、发展公益事时的同时一定要注重对环境的保护和村庄的整体规划。
随后,刘磊来到党员王奇辉家中,与这位年轻党员及他联系的3名群众进行交流座谈。王奇辉向刘磊介绍说,他今年25岁,2007年从湖南涉外经济学院毕业,在外务工作半年,听到家乡变化很大,于是就返乡发展。这几年毛俊村大胆发展年轻党员,对党员实行网络化管理,为无职党员设岗定责,每个党员按照所在区域公别联系10-15户群众。他联系了9户群众,这些人都是隔壁邻居。刘磊感兴趣的问道:“平时帮他们做些什么啊?”,“我平时经常上门了解他们的生产生活情况,一有事情就帮他们想办法,出主意,比如说,我联系的一户村民叫关国祝的,他两夫妻在广东务工,他妻子患重病后花了2万多元,不知道有没有报销?我得知后,马上联系他让他们回来,帮他一起跑民政和农合部门,这些部门按政策解决了他大部份医药费,他十分感动。另外我平时对计划生育、粮食补贴,邻里纠纷等各方面都积极主动帮助他们解决问题。”王奇辉答到,“你这么年轻,别人会信服你吗?”,“信服,当然信服,他们那么无私的关心和帮助我们,我们怎么不信服吗?”坐在旁边的联系户蒋承国抢着话题答到,“我是做铝合金窗生意的,他经常帮我了解并提供销售信息,让我足不出户就有大量订单,一年赚个5、6万不成问题,你讲这样的党员我们能不信服吗?”。刘磊听后高兴地点头说,“毛俊村的网络化党员管理为我们的党建管理工作提供了很好的例子”。当刘磊一行问在场的群众对毛俊村的发展有什么意见时,大家异口同声的说,现在的毛俊村村民富了,村庄美了,道路宽了,房子新了,风气好了,大家都十分满意。
在座谈会上,县委书记魏湘江向刘磊介绍了毛俊村党建管理的相关经验,他说,近年来,毛俊村通过积极探索,在基层党建管理上取得了一定经验,引起了省市领导的关注和中央、省、市主流媒体的聚焦及探索。从毛俊的现象可以看出,毛俊村发展的核心在于党建,只有党支部充分发挥了战斗堡垒作用,党员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通过支部推动党员,党员带动群众,才能真正推动各项工作的发展。魏湘江说,毛俊村党支部通过事务公开、民主,对党员通过网络化管理,这样才能让群众对支部产生信任,对党员产生道德信任。同时通过党员一好带百好,才能达到“把党员变成能人,把能人变成党员”的目标,实实在在的把执政为民的理念落到实处。
通过听取汇报、观看电视专题片、座谈等形式,刘磊对毛俊村的发展给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他说,“百闻不如一见”,在来蓝山之前听到很多关于毛俊村的情况,也看到了很多关于毛俊村党建的材料,今天实地看后,确实“名不虚传”。刘磊说,毛俊村发展的经验再次告诉我们,基层党的建设抓好了、抓实了,社会各项工作也就上去了,群众的满意度也出来了。刘磊指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往党建的管理模式很难适应现代社情民情,因此,毛俊村积极探索并成功推行了党员网络化管理,它既是党员管理工作的创新,也是社会管理工作的创新,通过党建的管理促进社会管理,通过党建带共建,使之有机结合,全面推动新农村的建设。刘磊说,回去后将对毛俊村的经验进行再挖掘、再提炼、再总结,把报道做好,向全国推介。
来源:红网蓝山站
作者:黄俊北 李先志
编辑:李宗凯
本文为蓝山新闻网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