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浅谈县域人才的引进

来源:红网蓝山站 作者:唐正生 编辑:李宗凯 2012-07-13 09:46:01
—分享—

  “国以人治,政以才兴”。在当今世界,人才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已经成为最重要的资源,人才优势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党中央提出“以人为本”的理念,这既是对人民群众的拳拳之心,又是对人民公仆的殷殷之责,也是重视人才的具体而又深刻的体现。因此,我们要充分认识到经济要发展,社会要进步,人才是关键。切实把人才工作摆到重要的战略位置,真正做到思想重视、积极引进、大力开发、科学管理。

  “郡县治,天下安”。县级历来都是最为重要的行政单位之一,县域经济是我国的经济基础。为经济发展提供保障作用的县域人才工作在整个人才工作中也处于基础性、关键性地位。近年来,我县积极实施人才战略,全县人才工作得到加强,人才资源开发取得明显成效,人才总量不断扩大,人才结构得到优化,人才队伍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但是,在我县加快建设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新形势下,人才队伍还是存在总量不足、结构不优、机制不灵、环境不好等问题。我觉得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推动机制创新,确保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突出人才工作对县域经济发展的贡献率。

  一、加强认识,重视人才。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理念,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生产力”和“人才工作就是经济工作”的观念,增强重视县域人才工作的紧迫感、责任感和危机感。要充分认识做好人才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切实认清人才工作对实现县域经济跨越发展的深远意义。只有在观念、方法、管理、机制、制度上形成共识,在培育人才、引进人才、留住人才、用活人才上做好文章,才能走上人才强县的快车道,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二、结合实际,规划人才。我县人才队伍“短板”现象已十分突出,大部分单位出现机构臃肿,而干事创业所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和年轻干部却又十分缺乏。在摸清现有的人才数量、专业结构、层次结构、年龄结构以及分布现状等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因地制宜,有的放矢,根据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情况而制定人才规划,制定整体性人才资源开发规划纲要,提出人才战略的总体目标、结构目标、素质目标、效益目标等。再根据行业、产业特点,制定子规划,把提高人才的配置效益和使用效益放在总揽全局的高度上,运用经济、法律及行政手段对人才结构调整、人才资源开发进行宏观调控,微观调整。要创造有利条件,在人才总量、人才布局、人才素质以及人才资源开发等方面制定适应经济结构调整需要的规划,全面推进人才开发工作向纵深发展,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有计划、有步骤地引进和培养建设一支总量较大、素质较高、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

  三、建立机制,引进人才。要引进人才、激发人才创造力、实现人才资源优化配置,就必须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人才工作机制,表现引进人才的决心与信心。一是健全人才使用机制。在人才的使用上,要遵循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则和价值观念,形成重能力、重业务、重职业信誉的新型人才评价观念。通过改革,尽快建立新型人才使用机制。要引进“211”人才,用好用活现有“211”人才显得十分重要,再用他们现身说法,为人才引进打造绿色通道。二是创新分配激励机制。一个好的分配激励机制,应该既要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又要与工作业绩紧密联系,还应该有利于鼓励人才进行创新创造活动。因此,要创新分配激励机制,就必须建立岗位绩效工资制,进一步搞活内部分配,奖励有突出贡献的人员,充分调动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潜能充分释放,人才活力竞相迸发。三是完善福利待遇机制。对长期在我县工作的人员,要尽量为他们提供最大的福利,让他们真正感受到在我县工作的地域优越性。同时要尽可能改善工作与生活环境,做到以适当的待遇留人,营造良好的政策与用人环境,把凝聚人才的吸引力更高地定位在使人才成就事业的机会与发展前景上,实现以事业留人。四是建立人才运行机制。建立人才结构调整与经济结构调整相协调的动态机制,根据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调整人才结构,逐步形成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人才利益机制。搞好人才市场场所建设,完善人才市场服务功能,健全人才中介机构网络体系。要强化机制协调,实现纵向贯通、横向协调、资源优化、信息共享。要强化机制保障,使财政预算、社会捐赠、项目资金、各方投资等有序有效应用于人才工作。要强化机制落实,运用出台政策、落实责任、项目运作、跟进指导、督促检查等手段推进人才强县上水平、出效益。

  四、优化环境,留住人才。 “欲先取之,必先予之”。要想留住人才,就要改善环境,增强环境对人才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一是营造良好氛围。要形成和谐关爱的人文环境,营造有效的舆论环境,加强人才政策和人才事迹的宣传,广泛宣传他们的业绩,在全社会营造崇尚科学、崇尚知识、崇尚创造,爱才、惜才、重才、用才的良好氛围。二是提供优厚待遇。提供优厚的待遇,是留住人才的保障。本着“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要有“加大投入、重金求才”的工作思路。特别是一些“211”院校的优秀人才引进,要对他们在职称评定、社会保险、住房医疗、工资福利等方面的政策上有所倾斜,建设人才公寓,实行全方位服务,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让他们吃上“定心丸”。对突出贡献的优秀人才,还要进行奖励激励,要大张旗鼓地给予表彰、重奖,旗帜鲜明地加以鼓励和使用,形成示范效应。 三是保障工作环境。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告诉我们,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的需要的最高层次。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们低一级的需要得到满足过后,便进入自我实现的需要层次。每一个人才都希望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让自己的人生价值得到实现,取得事业上的进步和成功。只有保障良好的工作环境,为其施展才华提供用武之地,为事业发展提供优越条件,才能留住人才,让他们在工作中体现自我价值,实现自我超越。四是搭建情感桥梁。人非草木,孰能无情?金钱固然重要,事业固然有吸引力,但感情比它们更具魅力。留人,关键是要留心。千里马需要伯乐,人才需要赏识。作为执政者一定要关心人才、爱护人才、知人善任、从善如流,努力营造一种积极向上、信任真诚、团结和谐的工作氛围,用真情实意感动人才,用人格魅力打动人才,使人才进得来,留得住,愿“士为知已者死”。

  五、强化措施,用好人才。“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如果说“引进”是为了拓宽储备人才的源头,那么“用好”则是为了让人才之水活起来、动起来,才能真正成为经济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一是引入竞争机制。要敢于并善于打破常规用好人才,既不论资排辈,也不受学历、资历限制,选聘时重能力、重水平、重业绩。用科学的选人用人制度为保障,以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为导向,完善选人用人机制,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切实做到“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二是破除陈旧观念。要破除一切有碍人才成长的观念和制度束缚,营造促进人才合理流动、资源有效配置的人才市场环境。做到适人适位,适才适所,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三是加强人才培养。人才足、人才全,是关乎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加强人才的培养,实施“优秀人才培养工程”,以长期扎根在蓝山工作的人才队伍为基础,逐步培养出一大批能适应县域经济发展需求的创新型、复合型高中级人才。做到培养和需求相适应,开发、整合、利用好人才,使人才队伍建设赶超县域经济发展的步伐,用人才工作的突破来实现经济工作的跨越。四是挖掘人才潜能。“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在选择人才时不能求全责备,只要人才有专长、有优势,就要扬长避短,最大限度的挖掘人才潜能,使人才为我县经济发展所用,从而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先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尽情涌现。

  “治国之道,以人为本;兴业之策,人才为先 。”只要我们有求才的渴望、识才的慧眼、荐才的无私、用才的艺术,尽力为人才施展才华的平台科学规划、建立机制、优化环境、强化措施,鼓励人才干好事业、支持人才成就事业,就一定能够推动经济社会的跨越发展,描绘出一幅幅令人振奋的美好蓝图!(蓝山县审计局)

来源:红网蓝山站

作者:唐正生

编辑:李宗凯

本文链接:http://www.lsxw.org.cn/content/2012/07/13/9947784.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蓝山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