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山新闻网11月20日讯(通讯员 卢康蕾 厉忠怀)在“楚尾粤头、湘江源头”的蓝山县,有个浸润湘水、扎根民心的“法治驿站”——蓝山县火市人民法庭。该法庭辖区覆盖塔峰镇南平社区及新圩、太平圩、毛俊等乡镇13万余群众,社情民情呈现出“传统底色与现代转型交织、矛盾隐患与治理需求叠加”的鲜明特征。近三年来,法庭针对辖区特点,创新“加减乘除”工作法,把新时代“枫桥经验”融进田间地头、农家院落,先后化解矛盾纠纷981件,调解、撤诉率达43%,用实实在在的司法温度,让法治温情在湘江源头绵延流淌。
做“加”法——多方携手破解“棘手事”
“化解矛盾纠纷从不是单打独斗,众人拾柴才能火焰高。”庭长的一句话,道出了火市人民法庭化解矛盾纠纷的“独门秘诀”。
93岁的李老太曾一度陷入无人照料的困境,丈夫与大儿子离世后,她因毛俊水库建设的移民安置与山岭征收获得百万余元补偿款,2019年与二儿子兰某、大儿媳黄某签订《赡养协议》,约定由二人轮流照料起居。可随着时间推移,兰某与黄某逐渐违背约定,老人无奈之下诉至法院。

承办法官接案后,第一时间启动联动解纷机制,联合村干部、邻里乡亲一同上门调解。院子里的木桌旁,大家围坐一堂,一边逐条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关于赡养义务的法律规定,一边细数“百善孝为先”的家风家训,情理法交织的话语渐渐融化了隔阂。最终,兰某与黄某幡然醒悟,重新签订赡养协议,承诺悉心照料老人起居,这起家事纠纷在多方合力下圆满化解。
火市人民法庭辖区里的毛俊水库是国务院“十三五”期间加快推进的172项重大水利工程之一,建设过程中涉及的工程施工、材料供应、征地补偿、移民安置等纠纷错综复杂。火市人民法庭主动牵头搭建“法官+职能部门+村干部”联动网络,吸纳政法“五老”、老村干部等组建特邀调解队伍,全程跟踪化解相关矛盾。近三年来,累计实质性化解涉毛俊水库建设及相关纠纷百余件,案件标的超千万元,助力国家重大水利工程建设顺利推进。
做“减”法——司法为民跑出“加速度”
“让群众少跑腿,让正义不迟到!”这是火市人民法庭践行司法为民的生动写照。
阳春三月,一起劳动报酬纠纷让犁田农户杨某与承包人唐某争执不下,承办法官索性将调解现场搬到了田垄上。
“我明明犁了110多亩地,反反复复量过的,就得按这个数算报酬!”杨某语气坚定。
唐某则反驳:“我自己的承包地才90余亩,怎么可能多出20亩?”
承办法官了解情况后,没有让当事人往返法庭,而是带着测量仪器直奔田间。踩着湿漉漉的田垄,法官一边小心翼翼地测量核实,一边耐心劝导:“农耕不易,咱们把账算明白,既不亏了辛苦钱,也不耽误春耕生产!”实测数据出来后,双方心服口服,当场签订报酬支付协议,握手言和。这样的“田间法庭”,在火市法庭早已成为化解涉农纠纷的常态。
2023年8月的一个周末,塔峰镇井头村两户村民因小孩打架导致矛盾不断升级,双方互不相让,冲突一触即发。村委会向法庭反映情况,并发出解决矛盾的请求。承办法官原本已约定陪母亲赴外地就医,听闻情况后当即调整行程,冒雨赶往村里调解。当满身泥水的法官出现在家门口时,原本剑拔弩张的双方深受触动,主动各退一步,握手言和,一场邻里纠纷就此化解于无形。
法庭还针对老弱病残等特殊群体,实行上门立案、指导办理诉讼事务,开设绿色通道,让打官司不难、不累。
“以前担心行动不便,打不了官司,没想到法庭干警主动上门帮我立案、讲法律,在家门口就把问题解决了!”78岁的王大爷感慨道。
做“乘”法——创新机制激活“治理力”
“化解矛盾纠纷不仅要追求速度,更要讲究方法!”火市法庭以机制创新为“乘数”,让“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从美好愿景变成生动现实。
2024年5月,新圩镇村民陈某与妻子刘某因长期异地务工、沟通匮乏提出离婚,围绕孩子抚养权与财产分割问题僵持不下。
法庭当即启动“四步和解机制”,先通过双方亲属摸清矛盾根源——并非感情破裂,而是缺乏有效沟通;随后,匹配擅长家事调解的老村干部共同介入;调解中,既引导两人回忆共同生活的温暖片段,唤醒情感共鸣,又精准解读抚养权归属的法律依据;调解结束后,法庭干警持续开展回访跟踪,实时掌握两人沟通情况与孩子生活状态。最终,在法官的不懈努力下,夫妻二人打消离婚念头,约定定期返乡团聚,一个家庭得以保全。
婚姻家事纠纷易引发人身伤害风险,针对此类纠纷,火市人民法庭构建“调解+心理疏导+回访帮扶”全链条模式,每起案件至少开展3次回访跟进。近年来,辖区因婚姻家事纠纷引发的人身损害案件锐减,家事纠纷调撤率从47%跃升至61%,家庭和谐指数持续提升。
在涉企纠纷处理中,法庭推行“执前善意提醒”机制,尽显司法温度。
2024年9月,辖区某农产品加工企业因资金周转困难,拖欠供应商张某8万余元原材料货款,判决生效后仍未能履行。法官没有直接移送强制执行,而是主动上门沟通督促履行:一方面向企业负责人阐明“拒不履行将影响征信,导致后续贷款、合作受限”的严重后果;另一方面了解到企业正等待一笔政府农业补贴到账。法官随即联系相关部门确认补贴发放时间,同时与张某协商制定“补贴到账后3日内付款”的履行计划。最终,企业在补贴到账后按时付款,既保障了债权人权益,又避免了企业因执行记录影响正常经营。
2023年以来,73%的涉企纠纷通过该机制实现自动履行,为辖区营商环境注入法治暖流。
做“除”法——源头防控筑牢“平安墙”
“化解矛盾不如预防矛盾,把风险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才是基层治理的根本。”火市人民法庭用“除法”清除基层治理的“拦路虎”,净化法治环境,从源头上减少纠纷发生。
2024年3月,火市人民法庭联合太平圩镇人民政府、派出所开展矛盾隐患排查时发现,该镇多户村民因“村集体林地承包权”产生激烈争议:部分村民认为上一轮承包到期后应重新分配,已承包林地的村民则主张优先续租,双方多次在村委会争吵,甚至有人扬言要砍伐林地树木,矛盾一触即发。
法庭当即联合镇林业站、综治中心组建专项工作组,一方面调取林地承包历史档案,明确“承包到期后原承包人在同等条件下有优先承包权”的政策规定;另一方面组织村民召开听证会,面对面解答疑问、疏导情绪。针对村里闲置的15亩林地,工作组协助村委会制定“公开竞价承包”方案,让未承包到林地的村民获得公平竞争机会。最终,所有争议村民均签订调解协议,未发生一例过激行为,成功将隐患消除在萌芽阶段。
“抓前端、治未然,才能从根本上减少纠纷”。近年来,火市人民法庭建立“季度排查+专项研判”机制,累计化解潜在矛盾纠纷70余起。
知法是守法的前提。为提升群众法治意识,法庭组建了一支“普法小分队”,法官化身“普法宣传员”,结合毛俊水库建设、特色种植产业发展等辖区实际,开展“水利普法进移民村”“涉农法律进田间”等专项活动。在太平圩镇的黄花梨种植基地,法官针对农产品购销合同中的常见风险,用通俗易懂的“土话”给种植户们讲解法律知识,发放普法手册300余份。当年,相关纠纷的发生率就下降了40%,种植户们都说:“法官讲的都是咱用得上的法律,心里有底了,做生意也更踏实了!”
如今的火市人民法庭辖区,国家重大水利工程毛俊水库圆满完成主体建设与蓄水运行,特色产业蓬勃发展,邻里和睦、家庭温馨。这个湘南小法庭用“加减乘除”的智慧与担当,让新时代“枫桥经验”在湘江源上绽放出新光彩。
来源:蓝山县人民法院
作者:卢康蕾 厉忠怀
编辑:陈真
本文为蓝山新闻网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www.lsxw.org.cn/content/646955/64/154462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