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通讯员 潘有娣
“他们家的面条好卖,回头客多!”5月29日,蓝山县一超市负责人说,这是5月里第5次来到楠市镇面条厂补货。
“我家三代人接力做面条,才有今天的效果!”楠市镇面条厂,已经传到曾良顺和曾龙顺兄弟手里。
生产车间,源源不断的面粉经过和面、打面、切面等一系列加工环节后,一根根细长的面条如瀑布般从架子上倾泻下来,雪白发亮,飘散着浓浓的面香味。“每天能生产2吨面条,销往全国各地。”两兄弟得意地说。
在两兄弟心目中,面条的做法虽简单,但从选面粉到制作成面条,没有一个步骤可以大意。每一根面条都不是简单工艺的重复,而是几十年未改的初心。
两兄弟做的面条是祖辈传下来的手艺。
父亲的爷爷那一辈,带着制作面条的手艺来到蓝山安家,开了第一家手工面条加工小作坊,已有百多年历史。
从小,兄弟俩就跟着父亲学做面条。后来,父亲干不动了,兄弟俩开始接手。
面条是好面条,却因规模小,名气不大,效益一般,这让两兄弟很发愁。
2016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县城一家超市老板品尝曾氏兄弟的面条后,直呼美味,并承诺以后自家超市的面条,全部由曾氏兄弟供货。
2017年,两兄弟注册“十三道”商标,扩大生产规模,将原来单一的小作坊转变为集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于一体的食品加工企业。
面条好不好,关键看工艺。两兄弟在保证口味、品质不变的前提下,大力推行技术创新,优化车间生产环境,使手工面条加工作坊逐步完成机械化、规模化生产,每天可生产面条数万公斤。
传统工艺和现代技术完美结合,较父辈加工的面条更加脆嫩、耐煮、易储,吸引了更多的客户。
随着当地交通和物流日渐完善,曾良顺和曾龙顺兄弟俩的面条销路也越来越广,年销售额近400万元。
“尝试把做面条的整个工艺用短视频展现出来,通过电商平台打开另一条销路。”曾良顺的儿子信心满满地说着未来的规划,抓住“线上”这个窗口,让更多的人知道蓝山美味的“土”面。
来源:新湖南
编辑:雷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