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树的枝桠在风中发出咿呀咿呀的声音,夕阳透过叶缝散落一地的余晖,最喜欢的就是夏天傍晚饭后,背一个藤椅出来,拿一把蒲扇,坐在门前听奶奶讲过去的故事,这些故事就像最醇最香的酒酿,十里飘香,让人回味无穷。让我能够穿越时空感受了他们那个时代特有的风情。
奶奶一直念叨的就是一句话,做人不能忘本,兄弟几个要团结互助,在他们那个年代,缺粮少土,家里兄弟姊妹多,经常是大的带小的,父母在外干活,然而即便如此,也没有饱饭吃,很多家里都饿死了人,然而我们这个大家族却在最困难的那几年熬了过来,兄弟姊妹几个各个都有自己的一份正经的事业,奶奶不说,但是我知道,靠的是什么,靠的是奶奶吃苦耐劳,坚持不懈的品质,为了让家里的孩子不挨饿,奶奶天蒙蒙亮就上山上去寻能够做食物的野菜,蘑菇,笋子,蕨菜这些都进入了家里的饭桌,就算是最普通的红薯,窝窝头在奶奶的手里,也会变得别有滋味。别人家打谷子遗留下来的一些碎稻穗,奶奶都会让爸爸他们几个姊妹去捡回来,就是因为如此,爸爸他们那一代人都传承了这种勤俭持家的优良品质。
那一年,我们家盖房子,碰巧物价上涨,钢筋水泥的价格比平时涨了两倍,加上人力手工费也跟着涨价,我们家攒的建房基金,还有个几万块的缺口。“那也得盖”,父亲咬咬牙,目光坚定地说,“能够自己干的活,我们兄弟几个自己干,愚公都能移山呢,我们还不能把这个房子拿下吗?你奶奶当年一个人上山采野菜都养活了我们几个。”说干就干,父亲天天跑材料,对比价格,对比质量,拉回来了一大堆的钢筋水泥,在小空地上自己用木头订了一个小棚子放材料,姑姑用一个红色的布包松开了五千块钱,给我们周转,我知道,其实姑姑家里的条件也不好,自己家都还没有盖房,况且三个孩子上学,开销也挺大的,姑姑云淡风轻的说:“没事的,大哥你有困难,大家互相帮助下,把房子盖好了,晚几年也可以帮助下我。”叔叔伯伯们也是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至今还记得下地基的那天,是个难得的艳阳天,父亲穿着他那件很精神的中山装,嘴里带着笑,见人就发烟,叔叔伯伯,姑姑都来了,大家全部涌入到了忙碌的人堆里,跟着做事的工人们一起忙上忙下,构成了一幅和谐的画面,我们这些小辈们,看着自己的叔叔伯伯,爸爸妈妈不怕脏累的干活场景,都觉得一阵心热,也想加入他们的队伍当中去,奶奶在老屋里忙着张罗一大家子的饭菜,等到大中午,大老远就听到奶奶吆喝大家回家吃饭的声音。我们这老老小小,把桌子围了一个大圈,确实是团团圆圆,和和美美的!这样的场景真的一点也不陌生,逢年过节,我们这一大家子都会聚在一起,爷爷去世的早,家里都要跟着奶奶一起过,她就是我们整个家族的魂,奶奶在谁家过年过节,我们这一大家子就齐整整的都跟到那家去。就这样,在大家的齐心协力下,我们家的三层的楼房盖好了。楼房在阳光的照射下放射出金色的光。看着这新房子,我仿佛看见了叔叔伯伯们那擦汗干活的身影,和姑姑那红色的布包,还有奶奶那清亮的吆喝,这些在风中雨中都不会消散。
后来,叔叔伯伯,姑姑家也都陆陆续续的修了新房子,大家都是互帮互助,共度难关,我们这个家族的成员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和美,但是雷打不动的是每年过年的时候洗的团圆脚。
大年三十,吃过年夜饭以后,奶奶就会烧一大锅子热水,摆一个大大的木制脚盆,我们小孩子都知道,一年一次的泡团圆脚活动又要拉开帷幕了,于是我们自觉地搬来了小凳子,奶奶,爸爸,姑姑,伯伯,叔叔几个姊妹就围着脚盆排开,盆子里散发的热气笼罩着每个人的笑脸,应和着门外啪啪啪的鞭炮声还有五彩斑斓的烟花色彩,大家齐刷刷地把脚放进了脚盆里,这些脚各不相同,见证了他们各自走过的路,奶奶的脚满是皱纹,皮肤粗糙,略微有点黑黄干瘪,儿女们都知道,奶奶这一辈子为儿女吃了不少的苦,大家都争着要去帮老母亲搓脚,奶奶说不忙,先泡会,于是六双脚把脚盆围成了一个圈,大家互相调皮地踩一下对方的脚,洗脚的过程当中当然还少不了听奶奶唠叨,然而我们却一点也不厌烦这种唠叨,因为正是因为奶奶的坚强勤奋,家族观念,让我们这个家族发展壮大,枝繁叶茂。
我们这一代小辈们也不忘记这个流传下来的良好的家风,勤俭持家,互帮互助:一针一线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用勤奋的双手创造美好的明天。
家风家训:团结互助,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就能创造美好明天。
(作者 太平学校 向敏)
作者:向敏
编辑:李宗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