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至今,做篾、裁衣与老百姓生产、生活紧密相连。而今,这些行业大有淡出众人视野之势。年轻一代对这些民族传统手艺更是显得十分陌生。如何将这些传统手艺传承下来,值得大家深思。
5月31日,按照要求,我来到扶贫点——毛俊军田村,探访了该村的贫困户谢标芳老人。谢标芳今年77岁,是当地一位老篾匠,现因竹制品市场越来越小,编织竹制品利润低,加上年老多病而致贫。
谢老说,过去,一些身怀技艺的民间工匠走村串户,向人们兜售自己的手艺。
这些民间传统手艺是要进行长时间的训练才能掌握,而手艺人则凭着自己的绝艺和行走江湖的一声声吆喝,走千家,串万户,为人们带来生活上的方便,也是自己养家糊口的本事。现今随着岁月的流逝 ,一些民间老手艺即将失传。
谢标芳老人从事蔑制行业生产六十多年。讲述他如何从事蔑匠工作,谢老心有感触地说:“我小时候因家庭贫困,父母没钱让他学手艺,而蔑匠作为当地的传统手艺,他是自学成才的。”谢老说,那时的农村盛行做蔑匠活,把产品拿到嘉禾县塘村圩和蓝山各地市场销售,利润可观。于是他一有空就去看,并记在心中,后来,他通过慢慢练习,学会了编制簸箕、菜篮等许多种类的竹制品。
谢老说,以前农村雇蔑匠到家里做蔑,农户不但要用好菜好饭款待,付工钱给他们,还得自备竹子。在当时,蔑匠也算是一个有赚头的行业,也有人愿意去学这门手艺。如今,形势可就大变了,农户需要的生产、生活用品在市场上都能买到,各类塑料、皮革、木制品等代替了竹制品。谈起竹制品市场萎缩,谢老也显得很无奈。他和来访的人算了这么一笔账:编制一张细竹席,得花费上数百元钱工钱。而在市场上买些同类产品,更快、更便宜。因此,那些有手艺的蔑匠就慢慢“失业”或“转岗”,渐渐地把这门手艺丢到了一边。谢老年轻时,每天能制作20担畚箕;现每天仅能编织3至4担畚箕,按每担畚箕6元计算,一天的收入也就是20元左右。谢老很担心再过若干年,这门手艺很可能就要失传了。(作者:雷统六)
来源:红网蓝山县分站
作者:雷统六
编辑:李宗凯
本文为蓝山新闻网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