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蓝山匾额文化

来源:红网蓝山县分站 作者:雷统六 编辑:李宗凯 2016-10-26 16:35:19
新蓝山
—分享—

  我利用工作之余常到古村,寻访蓝山文物。目睹众多古民居大门上端墙体上镶嵌的匾额。根据不完全的统计,各种质地和不同功能的传统匾额多达几十块,其匾额年代大多为明清时期。这些匾额令我陶醉与震撼,看着难懂的文字,心生的是对蓝山先民的敬畏,对匾额上书法字感到无比钦佩。这些匾额因受数百年的风雨侵蚀,有的文字脱落,有的严重褪色,有的残缺不全,但每块匾额都记录着蓝山的古民、一个家族;每个匾额都在诉说着一段历史;每一块匾额都储存着传统文化的信息,折射出蓝邑先民的聪明才智和文化底蕴。这些匾额大多文学雅饰、寓意深邃。这些匾额大多出自文人高士之手,极具艺术感染力。这些匾额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在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宝库中熠熠生辉。

  就匾额而言,绝大多数年轻人较为生疏,有必要对匾额的含义作一简释。

  (一)

  匾额,又称扁额、揙额、牌额,简称扁、匾或额,在民间亦称门牌、牌号和堂号,称堂号最为普通。也就是在门户上题字,以作居室的标记。

  匾额按其形式分为竖匾和横匾两种。从现存的匾额看,绝大多数为中堂匾。中堂匾基本上为木质雕刻。由于木刻更能体现题匾者的书法功力,所以匾额以樟木、杏木和楠木等上好材质制作居多。匾额一般为长方形,尺寸依门面和中堂大小而定。

  对于匾额的记载和研究,古今皆有之。特别是近些年来,收藏、研究匾额的学者大有人在,蔚然成风。匾额最早出现是汉高祖元年(即公元前200年),萧何题写的“苍龙”、“白虎”两块匾额。在汉代出现了匾额的题写。魏晋时期,王公贵族热衷于在宫殿城楼之上题写匾额,而且十分重视匾文的书法。唐代,无论是朝廷还是书法家,对匾文书法已愈加重视。宋代发展到了一个高峰,上至皇帝,各级官员,下至百姓争相效仿。尤其是对新建的宫殿、寺庙、园林等,无不匾额作为给建筑物命名的功能,并对题字的内容字斟句酌了。明清时期,匾额已经相当盛行,形制也已经十分的完备,从斋堂雅号到官府门弟,从修身立志到旌表贺颂,匾额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二)

  匾额既是书法美的载体,也是词章美的载体。匾额所标识的名称,言简意赅的浓缩了蔚为大观文化内容,使建筑物增光添彩,甚至成为社会政治文化的符号。据蓝山县志载,蓝山有姓氏100多个,10多个姓氏堂号,中堂匾和门匾数。但是姓氏祠堂和老屋的拆除,匾额自然逐块消失,尤其是在“文革”时期,匾额被作为封、资、修和“四旧”而捣毁。

  (三)

  匾额的分类,根据质地可以分为:木质匾额、墙体堆筑匾额、石质匾额。我县匾额绝大部分为木质。这可能与我县古代传统建筑是以木质结构为主有直接的关系。根据功能可以分为:一是建筑园林匾。此类匾额主要是标识建筑物和景区的名称。这类悬挂在风景名胜、休憩之居所的匾额在文学上多采用表征仙境,寓意祥瑞;修身勤政,规戒自勉的词藻。二是旌表贺颂匾。这一类匾额多用以歌颂、称赞、旌表、庆贺之用途,通过赠送,恩赐的方式给予授匾者。这种匾用途最广,类型较多。比如祝寿匾、荣升匾、功名匾等。这类匾额的文字往往是寓意吉祥,符合世间主人祈求祥乐长寿或步步高升的愿望。如最近发现的“礼乐衣冠”、“声振云台”、 “古道荣膺”匾额等均属于此类。三是商铺招牌匾。这类匾属于做生意开商店的招牌。其匾额的尺寸,是长是方,是木是铜,是铝是塑,是黑是红随店主意思,所以商铺匾额千姿百态。而比较讲究的商号往往将题字镶刻于木板上再贴金,四周镶以不同花边纹饰,这种匾额被称为“金字招牌”。商铺匾额的文字主要通过巧取文学作品、圣地名人、凭借商联文采,援引成语典故,附丽神话传说,仰仗名人题字,利用趋吉心理,采摘宗教词语,表达报恩情感,显示店家诚信等方式,他承载着厚重的民族商业思想,投射出传统的文化色彩。因此,将商匾作为店铺的宣传手段十分盛行。

  关于匾额的款识,一般指的是匾额的上款、正文、下款和印章。款识对匾额的解读和鉴定是非常重要的。上下款的内容主要包括:题匾者、授匾者、年月日和印章。即上款为授匾者的名字、称呼、谦词题在较高的或较前的位置,以表示尊敬。下款为题匾者姓名(号,字),地点,再就是年月日。若正文是领袖、伟人的名作或名句,书者姓名之后可写下“敬书”、“敬录”等谦词。因为很多匾额出于典故或地名,也就是说,需要有较好的文学功底才能解其中意。若是不懂得其中的典故,便不懂此匾为何而写,有何意图。不了解其古代地名,便不懂此匾是什么意思,从字面上无法解读,否则,就会大错特错或弄出笑话。对于姓氏的匾额,若对姓氏来源知识贫乏,也可能弄不清楚此匾的作用。

  关于匾额的文化属性和艺术范畴。我认为匾额属于“标识名称的艺术品”。其艺术范畴当属于实用工艺美术品。匾额的文化属性暂无统一定论。有人说是民俗文化,有人说是官方文化,而民间匾额有人说是雅文化。我认为匾额文化属于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即国学文化。

  匾额的文字内容、装饰等,涉及书法篆刻、文史、雕刻、美术一身,若把一个地方的民间门匾统计起来分析,不仅可以掌握该地区的姓氏结构,居住人的迁徙来源,而且可以了解居住人口的文化修养、信仰及家风。若把历朝历代官方建筑、宫殿建筑的匾额串联起来,就是一部国史、地方史、家史,其文化内涵广博。匾额可以美化民居和庭院,提升其文化内涵,告之姓氏来源,更重要的是传颂高风美德。众所周知,功名、荣誉毕竟不是坏东西。门额上的匾额,能让主人荣耀令旁人艳羡,乡下城里,均是如此。因为门匾所张扬的,是向脸面上贴金。在过去的时代里,人们用门匾的方式来宣扬,来提倡,来奖励,形成社会价值走向,造成民众荣誉归属,这是符合人们的心理要求的。如楠市镇元家冲村内发现的“世德发祥”、“ 膏腴广置”,土市新村李氏宗祠内发现的“龙翻虎据”、“钟水雄风”“长虹贯日”,阮氏宗祠内的“永言孝思”、“三蓝望族”、“建安阀阅”等匾,四个字不是活脱脱地将家族、主人的性格凸现于门户之前吗?并得到世人的赞扬。匾额是中华民族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学术价值、实用价值和艺术价值。匾额文化应该继承,应该效仿古人,在园林景区、殿堂、书斋、民居、街道等地方,题写匾额,并发扬光大。

  (四)

  文化是时代的产物,任何一种文化的产生和光大都与其当时的时代背景、政治制度、经济基础以及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生产方式和风俗习惯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无不深深地打铸着时代的烙印。

  蓝山门匾文化同样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一些门匾语一看就知道它是什么时代的产物。“孝廉至上”、“尚德崇义” 、 “礼让谦和”等,词间字中涂抹着封建儒教的色彩,记录着旧时人们的思想追求和当时的社会风气。而“万象更新”、“发愤图强”“厉行节约”反映的则是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人民翻身得解放的喜悦心情和团结一致努力恢复国民经济的精神风貌。

  文革时期,是蓝山传统的门匾语遭受劫难的时期。随着运动的“不断深入发展”门匾语也发生了畸性的变化。“红小将”们却把过去的门匾及门匾语当作“四旧”拆的拆、毁的毁、凿的凿,不拆不毁的就在匾上抹以泥灰,写上“最最革命”的内容,像“大学毛著”、“毛主席万岁”等门匾语几天之间遍及全县各村。有的还拿来毛泽东诗词和文章中的现成词语作为门匾语,如“起宏图、换新天、莺歌燕舞、万山红遍、为人民服务”等,把对毛泽东的崇拜推向了“顶峰”。与学《毛选》同步,当时在中国大地上还掀起了批判修正主义、批判“走资派”、批判“牛鬼蛇神”的滚滚浪潮,于是什么“革命门、斗私批修、反帝反修、破旧立新、忆苦思甜、不忘阶级苦”等带着浓浓火药味和喊杀声的门匾语也就应运而生。至今有个别村庄还遗存有这类门匾语,成了那个时代的见证。类此,像“气壮山河”、“改天换地”、“战天斗地”、“愚公移山,改造山河”等豪言壮语式的门匾现在仍偶有所见,它们记录和反映了当时以农田基本建设为主攻方向的“农业学大寨”运动在蓝山县内的火爆景象。

  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后,是蓝山县有史以来建房立院最兴盛的时期,新宅院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门匾除了其建筑材料的变化之外,其匾语的内容也发生了极其深刻的变化。“锐意改革”、 “勤劳致富”、“学致富”、“招财进宝”、“财源茂盛”等门匾语的大量出现,反映了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的深入人心,改革开放、思富致富成为社会发展的主流。而“国泰民安”、“繁荣昌盛”、“丰衣足食”、“紫气东来”、“满院生辉”、“万事如意”、“家兴财源旺”等门匾语的兴盛,则是对新时期祖国的日益繁荣富强和人民生活的美满幸福的真实写照。像“雅而静”、“清雅贤居”、“春花秋月”、“临河听涛”、“舒雅庭院”等匾语,都体现了新时期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及日益增长的休闲情趣。

  纵观蓝山门匾语,我们可以看到,其文化现象不仅仅是对门面的装饰与美化,而是人们心理结构深层意识的表现;它不是单纯的对传统文化的留恋和继承,而是对优秀文化真缔的认识与弘扬。时代的、历史的、社会的多层因素不断使门匾文化的内容、寓意发生着深刻的转化,因此,这种文化必将被现代文明所承认,所接受。我们相信,门匾文化与祖国的其它优秀传统文化一样,也必将汇聚于现代文明的长河之中,继续不断地发挥其激励人们奋进、推动社会进步的巨大作用。(作者:雷统六)

  作品赏析:

  1、 礼乐衣冠

  此匾书写于嘉庆五年(1800年),至今保留完整。

  题匾人:唐信成,蓝山太平圩镇桐木林村人,嘉庆年间庠生。

  受匾人:史克信

  官 职:湖南直隶桂阳州蓝山县正堂加五级又军功加一级记录五次

  

  2、声振云台

  此匾书写于乾隆二十六年无射月榖旦(1761年),至今由蓝山太平圩镇桐木林村唐基祥保存完整。

  题匾人:唐昌睦,蓝山太平圩镇桐木林村人,乾隆年间新进生员。

  受匾人:湖南直隶桂阳州蓝山县修职郎加三级邹祖麟

  匾文浅注:修职郎加三级相当于现在正县级领导。

  说明:该匾长1.82米,宽约73公分,厚15厘米。

  

  3、 膏腴广置

  此匾书写于道光三十三年(1853年)

  题匾人:黄景星,蓝山县楠木桥镇元家村人,道光年间生员。

  受匾人:湖南永州府宁远县正堂

  官 职:进士出身持调湖南永州府宁远县正堂

  政 绩:随带加五级记录五次

  

  4、 世德发祥

  此匾书写于嘉庆十二年 (1807年),至今在蓝山县楠木桥镇元家村宗祠内,保留完整。

  题匾人:黄積贵裔孙仝立。

  受匾人:史克信

  官 职:湖南省直隶桂阳州蓝山县正堂加五级记录。

  匾文浅注:黄積贵为嘉庆年间太学生。

  

  5、古 道 膺 荣

  此匾书写于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至今在蓝山县新圩镇厚村李仁保家中,保留完整。

  题匾人:李日隆(蓝山新圩镇厚村人,官职无记载)。

  受匾人:罗 麟

  官职:礼部进士勅受文林郎知直隶桂阳州蓝山县事加五级纪绿五次。

  匾文浅注:礼部进士勅受文林郎知属正七品官。

  

  6、永言孝思

  此匾书写于嘉庆16年辛未四月 (1811年),至今存放在所城村阮氏宗祠内,保存完整。

  题匾人:阮贤,蓝山县所城镇所城村人,嘉庆年间廪生。

  受匾人:徐松

  官 职:钦命翰林院编修提督湖南全省学政。

  

  7、三蓝望族

  此匾书写于嘉庆年间(具体哪一年不详),至今存放在所城镇所城村阮氏宗祠内,保存完整。

  

  8、建安阀阅

  此匾书写于嘉庆年间(具体哪一年不详),至今存放在所城镇所城村阮氏宗祠内,保存完整。

  

  9、龙翻虎据

  此匾书写于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至今在蓝山县土市镇新村李氏宗祠内,保留完整。

  

  10、钟水雄风

  此匾书写于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至今在蓝山县土市镇新村李氏宗祠内,保留完整。

  

  11、长虹贯日

  此匾书写于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至今在蓝山县土市镇新村李氏宗祠内,保留完整。

  

  12、承恩

  所城镇所城村阮氏宗祠上存有“上款: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正文承恩;下款为吉月重修” 楷字。

  上述12块匾额,似一座神圣的文化殿堂。每一块匾额,以其聚萃着数百年辉煌灿烂的文化而不朽。仰望着这12块烫金的匾额,我们感觉到的不只是艺术的博大与精深,更有着文化的责任和历史的呼唤。

  (文章摘自《三蓝寻古》)

来源:红网蓝山县分站

作者:雷统六

编辑:李宗凯

本文链接:http://www.lsxw.org.cn/content/2016/10/26/9914578.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蓝山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