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清雅隽秀路兼亭

来源:红网蓝山站 作者:雷统六 编辑:李宗凯 2015-11-06 09:31:19
新蓝山
—分享—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每当耳边响起这首歌时,眼前顿时浮现出古代文人墨客在长亭、古道边依依惜别的情景。

  古道长亭、官道驿亭,自古有之,有“道”,就有亭。

  按古代邮驿通例,官道上每十里设一长亭,五里设一短亭,专供官员、驿役休息换乘,同时也供过往行人歇脚避雨,而这些驿亭,民间俗称“凉亭”。这些亭子通常位于通路的旁边,结构简陋、五花八门。有石板条石搭建的石板亭,有木柱砖瓦结构的砖瓦亭,有石柱木桁木椽亭,也有木柱木桁木椽亭,造型姿态也各式各异。

  据记载,明代前蓝山就在各地设驿路,为官吏奉差出入、生员应举往来、军旅过境和公文递送交通大道,又称官道。清初,县境增设驿路。东路3铺至临武县界,西路3铺至宁远界,共计105里。路宽为1至3米,路面大部用青石板或鹅卵石铺就,俗称石板路或麻石路。当时蓝山县较为有名的路亭就有甘露亭、两家亭、蜈蚣亭、八角亭、接官亭等几十座,散落在各个乡镇村落。

  位于永州市蓝山县雷家岭村大坪圩的路兼亭,清乾隆年间创建,为全石四角六柱方亭,面阔进深6米,通高4.8米,长宽为5.35米,东西各有台阶,施六通柱,下部为石质圆鼓形柱础,柱上施角梁、金枋,单脊,浮雕瓦垄、勾头、滴水等,亭周围有坐櫈,供路人休憩赏景。《蓝山县志》记载:民国十八年(1929年),县政府拨款曾对此区域作过简易的修葺。路兼亭石柱上刻有六幅亭联,其中两联:“日薄风恬堪止步,云收雨霁着停骖”“满座清风邀客赏,一亭聚色畅宾憧”字迹至今犹存。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乙未仲冬上浣吉日,当地宿儒雷念缓、雷世华在亭上刻石作记,即《路兼亭记》,记作中“尝考武王荫暍人于樾下,而天下怀其德,郑相种梅于夹道,而商旅咏惠,济人利物古有明欲,于今尤烈。矧拓族白虎大距属两粤之通衢于四邻之要道,踥之宾客恒越于斯,觑此境之湛瑩既少林泉,荫其途之坎坷,又多给水,每当露雨烈日,非难儋负普茶兴叹,且邻息肩弇遮慨叹,致使征夫游子,雴霫冰蚤葻(跳蚤的巢穴)锦莫预郁燠缑圃瓜飡,無闻于王阳之畏途,顾振作頺唐,是缺陷在西北而烛龙无事补救矣。族中善士敇心伤欲胜,厂任奈独掌堙,爰乙未秋,採百花以成蜜,鸠工撬石将亭鼎建,滖圯途修砌补葺以并垂于不朽。曾日月之几何,而功成告竣,自是风尘跋涉,憩息有资,如游瓜亭之畅道,载月披星,戸处弗滬悉庆步武之安闲,诸君之亭属记,窃甚欣然,嘉其有合于古帝王卿相之意,远迈二何偻佛之心,因荒僻不辞因书其姓字,録其捐资多寡,併合之贤者,庶有所观感而兴起云。”《路兼亭记》生动道出了此处的绝妙景致以及修建此亭原因及意义,亭中的镌刻可谓书法荟萃,琳琅满目。

  据记载,此亭地处宁远通往蓝山、临武再至广东的交通要道,也是广东途经内地的挑盐大道。可见当年此地商贾、行旅集散之繁忙。当行人途经于此,坐于亭中休憩,清风拂来,会有另一番情趣。文人墨客于亭中驻足赏景定会兴致盎然。总之,即将飘逝的路兼亭古亭记载着一段交通演变的历史,确为珍贵的文化遗存。

  目前,蓝山保存完好的有蜈蚣亭、八角亭,加上散落在乡镇道旁的简陋路亭,总有几十座。这些路亭,是自古以来交通事业发展的文化遗产,不仅因为它是一种物质的存在,而是因为它传承了特有的路亭文化。它,记载着一段难以忘却的历史,诉说着一个动人心魄的故事;是一个让人流连的地方,也是交通史上一朵璀璨的蓝色奇葩!(雷统六)

来源:红网蓝山站

作者:雷统六

编辑:李宗凯

本文链接:http://www.lsxw.org.cn/content/2015/11/06/9921027.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蓝山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