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美毛俊村)
(毛俊村百姓的幸福生活)
红网蓝山站12月6日讯(记者 李先志) 冬日暖阳高照,轻风吹拂良田万顷……
坐车穿行在蓝山的乡村,处处可见崭新的面貌:塔峰、竹管寺、祠堂圩、犁头等5个乡镇9个行政村,正在如火如荼进行“美丽乡村”建设,家家户户门前屋后升着竹架,正在搞外墙装修;大洞村的梨园,小桥流水的上清涵,东寨山下的毛俊村,一条条硬化的村道宽阔平整,一栋栋修葺一新的小洋楼拔地而起,一座座蔬菜、葡萄等果蔬大棚错落有致,以至于三蓝大地上一个个静谧的村庄,与那蓝天白云和青山绿水交辉相映,勾勒出了母亲河湘江源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幅幅多彩画卷。
目睹蓝山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良好态势,蓝山县委书记何冲龙欣喜地介绍说,近年来,蓝山县严格按照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20字方针要求,坚持科学规划,加大投入,突出重点,示范带动,全县累计投入新农村建设资金8000余万元,带动农民投入新农村建设资金3亿多元,全县新农村面貌大幅改善,毛俊村、上清涵村先后被评为全省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毛俊村党支部被评为全国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上清涵村被确定为全国“美丽乡村”创建试点乡村。
顶层设计,科学发展,壮大农村经济
蓝山是革命老区县、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延伸县、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湘江源区域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县、全国重点产茶县、国家生猪良种补贴大县、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和湖南省承接产业转移重点县、湖南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先进县,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县。
如何把蓝山的新农村建设好,且要具有区域特色?蓝山的决策者们经过多方调查后认为,一定要突出顶层设计,坚持“因地制宜、规划为先”。为此,蓝山县聘请湖南省建筑科学研究院对全县新农村建设进行了详细规划,确定了“毛俊-沙溪-井头”小城镇建设示范片,“上清涵-龙家坊-尧仁”旧村改造示范片,“大洞-梅溪-上奎”产业发展示范片,“楠市-总市-竹管寺”土地流转示范片,以及以荆竹、紫良等7个乡镇为主生态旅游走廊的“四片一廊”新农村建设重点。
经过顶层设计后,蓝山新农村建设呈现了错位发展、同步推进的良好趋势,示范带动作用显著增强。蓝山因势利导,将科学发展、壮大农村经济摆在了首要位置,采取先试点、再铺开的方式,全面推进以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为重点的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目前,全县累计流转土地32.08万亩,并引进马来西亚、台湾等外资和永州神农有机农牧科研有限公司、湖南潽道香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建辉蔬菜合作社等工商资本1.1亿元助推农业发展。
同时,蓝山通过放大农业特色,加快发展主导产业,为新农村建设注入源头活水。该县按照省级农业科技园区,三峰茶园、三0三佳兴农牧产业园、新顺农牧产业园,优质稻、优质烟、生态楠竹、生态茶叶、时鲜水果、外销蔬菜、生猪养殖等七大特色产业基地的“一区三园七基地”的思路,全县基本形成了24.5万亩优质稻、10万亩南销蔬菜、8万亩优质水果、3.5万亩烤烟、1万亩有机茶、28万亩工业原料林、20万亩楠竹、14万亩油茶、100万头外销生猪等九大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发展省级农业龙头企业3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9家,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700多户,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72个,省级示范合作社3个,入选全国首批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名录6个,吸纳和带动农户入社1.48万户。
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10年的6140元增长到2013年的8909元,增长了45%。今年1至10月,全县农村新增汽车510台,摩托车830台,全县存款余额达63.8亿元,增长13.5%。村集体收入逐步壮大,全县村集体年收入10万元以上的村发展到35个。全县呈现出富裕村带动贫困村、先进村带动落后村的良性循环。
此外,蓝山县还积极发展了生态石材、铁锰循环冶化、加工贸易等产业,就地转移农村劳动力2万余人。并在探索乡村工业园区建设中,建成了大洞铸造、毛俊竹木加工两个村级工业园,分别实现年产值达8000万元、 3000万元,有效地辐射带动周边工业发展。在工农业不断发展、外出务工人员逐年增加的同时,也活跃了该县的劳务经济。目前,全县共有在外务工人员10万人,每年创造劳务经济达20亿元。
建管并重,示范引领,建设“美丽乡村”
“坚持一手抓建设,一手抓管理,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让农村基础更扎实,环境更整洁,农民生活更富裕。”这是蓝山新农村建设的既定思路,并按照“来源不同、用途不变、使用归一、各司其职、各记其功”的原则,整合项目、集中投入,重点打造新农村示范村。
近年来,蓝山整合安排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3000余万元,带动农民投入新农村建设资金2亿多元,重点启动了毛俊、上清涵、大洞、成家村等32个示范村,实现了“五有六变化”。
去年9月以来,蓝山结合灾后重建,化危机为契机,投入1000多万元,按照“四化一配套”(即美化、绿化、亮化、硬化和基础设施配套)把所城岩口、大桥堡城、大麻林布3个灾民新村打造成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今年来,蓝山将美化农村环境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切实加强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工作。10月中旬,该县在广泛调查摸底、外出学习考察的基础上,采取“财政奖补、项目扶持、村民自筹”的方法,筹集资金2000万元,启动了“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工程。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政策、统一标准、统一施工、统一监管”的“五统一” 原则实施,年内完成塔峰、竹管寺、祠堂圩、犁头等5个乡镇9个行政村760户的“三改三化”工作,并对示范点范围内农户按照统一装修风格进行里面装饰,政府给予奖补。
对此,村民十分拥护。今年79岁的县祠堂圩乡洞庭村村民曾凡林听说政府出一定的钱帮助老百姓搞装修时,点赞说:“真没想到,我们老百姓自己建的房子,政府出一半多的钱来帮我们搞装修,我活了70多岁了还没见过这么好的事!”
村民成贵次家,原本计划只砌一层楼,现在县里在他们村搞“美丽乡村”建设试点,他家趁着政府这么好的政策,又准备再加一层上去。如今,蓝山美丽乡村建设正在“火热”进行,并出现了毛竹脱销、施工队紧俏的局面。源桐村村主任陈建德说:“现在,来我们这做工的施工队大多是来自广东、衡阳、祁阳、宁远等地的。为安顿这些外来民工,我腾出了自家的三层楼房子,为施工队安起了临时的‘家’。 ”
在试点村调研,耳濡目染这一喜人景象的蓝山县委书记何冲龙高兴地说:“我们实施美丽乡村示范点建设,旨在规范农村建房秩序,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美化乡村环境,提升村庄形象,并以点带面引导全县广大农村营造良好人居环境,让农村更美丽,让农民生活更好!”
为此,今年蓝山的新农村建设持续发力。全县硬化通村公路352公里,硬化村内道路180公里,新建村民住宅小区4个,修建文体活动场所54个,种植生态林木1400万株,新增绿化面积3.2万亩,完成安全饮水改造65个村,农村电网改造237个村,绿化亮化村道40公里,修建垃圾池815个、排水沟渠175公里,排污管网35公里,取缔“十五小”等非法企业58家,依法取缔河道、耕地非法采沙汲沙36处,关停非法经营碾沙场、洗沙场29处。全县农村村容村貌得到较大改观,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此外,蓝山还出台了《蓝山县农村宅基地管理改革和整治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全县确定25个村庄试点与新农村建设同步推进,积极探索规范集约使用土地,着力打造设施完善、规划科学、环境优美的新农村。并坚持“先规划、再实施”的原则,全面清理空心住房,合理利用农村闲置土地资源,进一步规范农村建房秩序。今年来,全县共拆除违章建筑2000平方米,清理空心房3500间。
民主管理,和谐创建,汇聚发展合力
村建好了,如何管理是摆在当地党委政府的一件头等大事。因此,该县坚持“以民主换民心、以公开换公信、以底气换服气”的工作思路,大力推进村级民主管理,不断凝聚新农村建设合力。并进一步加强全县358个行政村村支“两委”班子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建立健全了《村干部“十条”规定》、《全县村级组织“四评议两公开”实施意见》等,全面推进村务公开、党务公开,老百姓参政议政,使得民主管理意识不断加强。目前,全县358个村均建立了村务、党务公开专栏,每村每年公开村务、党务4次以上,真正以“公开”换取“公信”。
同时,蓝山以形式多样的文明创建活动,致力打造打造 “稳定、和谐、文明”的农村新风貌。通过加强阵地建设,该县建成农家书屋358个,每年开展送文化下乡50场次,送电影下乡4000场次,大部分的村都成立了篮球队、龙狮队、腰鼓队、文艺队,广播电视也实现了户户通。
此外,经过积极引导,蓝山广大农民群众都把精力集中在抓发展、促和谐上。不少村每年都要开展评选“文明户”、“五好户”、“致富能手”、 “卫生示范户”等活动,树立积极、健康、向上的文明新风,形成尊老爱幼、邻里和睦、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德等良好的村风民风。
如今,随着蓝山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不断深入,蓝山县边界纠纷和宗族矛盾逐步减少,县境边界之间、乡镇边界之间、村与村之间的交往与合作日益密切,并形成了“通过发展解决矛盾、在发展中解决矛盾、用发展的眼光解决矛盾”的机制,一批失控村、上访村、社会治安重点管理村相继被引导和改造好。大洞村由蓝嘉边界的“火药桶”变为远近闻名的产业村、小康村。毛俊村是全县人口第一大村,同时也是经济第一大村、和谐第一大村。
湘江源头水的滋润令蓝山丰润秀美,社会经济的发展令蓝山富足安康。如今,蓝山正乘着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的东风,紧紧围绕年初确定的总体目标,“五大理念”破藩篱、“五大会战”强基础、“十件实事”惠民生、“五大保障”聚合力战略,谋定了蓝山未来三年及长远发展的蓝图。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蓝山城市将更靓,乡村将更美,农民将更富。
来源:红网蓝山站
编辑:李宗凯
本文为蓝山新闻网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