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县志载,蓝山县塔下寺,始建于唐。寺内原有梦得祠,乃为纪念唐才子刘禹锡而建。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据说刘禹锡的母亲因为没有生育,常祈祷上天能赐给自己一个孩子。有一天晚上,刘妈妈梦见大禹,之后就怀孕了,刘母以为这个孩子是大禹所赐,因此取名禹锡(“锡”同“赐”),字梦得。另外,禹锡谐音玉兮,那是一个响当当的名字。“竹因节而雅,人因品而优。”刘禹锡果然名如其人,论才华,他天马行空风华绝代,论人品,他守身如玉亲民爱民,铮铮然有金玉声。
“紫陌红尘观胜负,朱衣乌雀叹兴亡。”这对联写的就是诗人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据说当年白居易初读《乌衣巷》时“掉头苦吟,叹赏良久”。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刘禹锡的《戏赠看花诸君子》气得满朝新贵吹胡子瞪眼,唐宪宗差点把他贬到了西南播州。
刘禹锡在中唐时期乃诗之“国手”。《旧唐书》称:梦得素善诗,晚节尤精,与白居易酬复颇多。居易以诗自名者,尝推为“诗豪”,又言:“其诗在处,应有神物护持。”其诗多警策之句,如“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逐客似沙沉。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
有关刘禹锡作诗的趣事很多,“探骊得珠”的典故就出自于刘。
《唐诗纪事》中载:有一次,元微之、刘梦得、韦楚客等诗人在白乐天家里聚会,他们以南朝兴废为题,各赋金陵怀古诗,进行诗歌创作比赛。刘满引一杯,饮已,即成。曰:“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白公览诗曰:“四人探骊,子先获珠,所余鳞爪何用邪?”其诗才之敏捷,于此可见一斑。
长庆四年八月,刘禹锡自夔州刺史转和州,浮岷山,观洞庭,历夏口,涉浔阳……面对“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的洞庭湖,刘禹锡写下了富于浪漫色彩的小诗:“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可谓独出心裁,奇思壮采。
刘禹锡是何许人也?《旧唐书》说他是彭城人,后人多不信。《中国人名大辞典》说他是中山人,《辞海》、《唐诗鉴赏辞典》又说他是洛阳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诗人死后,归葬荥阳。荥阳乃刘禹锡四代祖居之地,他曾在书信中自述荥阳老家“陋室未毁,瘠田可耕”。
刘禹锡生于公元772年,与白居易是同年老庚,比柳宗元长一岁。21岁那年,与柳宗元一起考中进士。31岁时,与柳同朝为官,结识王叔文。33岁那年,永贞革新失败,刘贬为朗州司马,柳贬为永州司马,且“逢恩不原”,史称“二王八司马”。十年之后,刘、柳返京,二人游玄都观,刘作桃花诗,二人复被贬,刘出为连州刺史,柳出为柳州刺史,4年后柳死于任所。49岁,刘迁夔州刺史,三年后转和州刺史。56岁,回京为主客郎中,重游长安玄都观。59岁出为苏州刺史,63岁转同州刺史。次年,迁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842年,刘禹锡卒,终年70岁。
从上述年表中,我们不难看出,刘禹锡,这个出身于儒学世家的官僚子弟,年轻时才华横溢,进入仕途后命运多舛,从33岁开始遭人打击报复,贬官在外,从朗州到连州,到夔州,到和州,到56岁才回京喘了一口气。正如他的一首《竹枝词》所感叹的那样:
瞿塘嘈嘈十二滩,人言道路古来难。
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
对刘禹锡的不幸遭遇,白居易深表同情。宝历二年,刘禹锡罢和州刺史任返洛阳,同时白居易从苏州归洛,两位神交多年的好友终于在扬州相遇。在喜相逢的酒席上,白居易写了一首《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的诗相送:
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使君”是对州郡长官的尊称。“刘二十八”就是刘禹锡,因刘在同祖父的兄弟中排行第28位。诗意是说,同辈的人都升迁了,只有你还在荒凉的地方寂寞地虚度年华。颇为刘抱不平。你该当遭到不幸,谁叫你的才名那么高呢?可是二十三的不幸,未免过分了。同情之中又包含着赞许,写得十分委婉。
刘禹锡听了之后不胜感慨,为了表达对朋友感谢之情,挥毫写下了著名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二十三年”是指刘禹锡从永贞元年被贬出京,到宝历二年回京的23年。其间刘多次迁徙,初贬朗州司马,后贬连州刺史,后又迁夔州与和州。夔州在重庆奉节,秦汉时属巴郡。朗州在湖南常德,战国时属楚地。“巴山楚水”概指23年的贬谪之地。颈联“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以沉舟、病树自况,固然感到惆怅,却又相当达观。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皆春。劝慰朋友不必为自己的寂寞、蹉跎而忧伤,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升沉,表现出豁达的胸襟。“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23年的贬谪生活,并没有使他消沉颓废,他这棵病树仍然要重添精神,迎上春光。尾联点明题旨,在朋友的热情关怀下,表示要振作起来,重新投入到生活中去,表现出坚韧不拔的意志。
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品《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第1集就引用了这首诗中的名句。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当各行动小组顺利完成任务,把要纂党夺权的“三公一母”控制起来的时候,叶剑英元帅握住华国锋的手激动地说:“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面对贬谪生活,多数人的内心都会忧思郁结,悲愤满怀,像柳宗原,就是在这样的郁闷中耗尽身心,客死贬所的。当他在秋天的海边思念家乡时,写下了“海畔尖山如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这样的断肠语,让人不忍卒读。
豪迈倔强、惊尘绝世的刘禹锡,有“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的坚持,有“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的从容,有“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的豪气。在人生最萧瑟的秋天,他傲然写道: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这里的“诗情”就是志气,人要是有志气,便有奋斗精神,便不会感到寂寞。就像那振翅高举的神鸟,在秋日晴空中,排云直上,矫健凌厉,奋发有为,大展鸿图。
最能彰显刘禹锡铮铮铁骨的是他在玄都观写的两首桃花诗。元和十年,诗人自朗州至京,与从永州回京的挚友柳宗元去玄都观赏花,写下了《戏赠看花诸君子》的诗篇: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前两句写看花的盛况,人物众多,来往繁忙。一路草木葱茏,尘土飞扬,衬托出大道上人马喧腾,川流不息的盛况。后两句以花喻人,直指朝中新贵。这些似乎了不起的新贵们,也不过是我被排挤出外以后被提拔起来的罢了。他这种轻蔑讽刺辛辣有力,让政敌感到非常难受。所以此诗一出,刘、柳立即遭受打击报复,再度被贬远州刺使。
十多年后,柳宗元客死贬所,刘禹锡从贬所归来。再游玄都观,写下了: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诗前有一小序,其文云:“余贞元二十一年为屯田员外郎,时此观未有花。是岁出牧连州,寻贬朗州司马。居十年,召至京师。人人皆言有道士手植仙桃满观,如红霞,遂有前篇,以志一时之事。旋又出牧。今十有四年,复为主客郎中,重游玄都观,荡然无复一树,惟兔葵燕麦动摇于春风耳。因再题二十八字,以俟后游。时太和二年三月。”
在诗人被贬的十四年中,世事变迁,皇帝由宪宗、穆宗、敬宗而文宗,人事也换了一茬又一茬。“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种桃道士指打击当年政治变革的当权者。这些人,经过20多年,有的死了,有的失势了,让位于他人,正如俗话说的“树倒猢狲散”。对于扼杀那次政治革新的政敌,诗人投以轻蔑的嘲笑,显示了自己的铁骨铮铮。几多豪情,几多傲骨,化作一句“前度刘郎今又来”!
记得当年,我的老师陶第迁先生,为我们诠释桃花诗的战斗精神,那是怀着十二分的敬佩之情,至今依然让我感动。从那时起,让我真正喜欢上了唐诗,喜欢上了刘禹锡。
当然,刘禹锡曾经抱怨过“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感慨过“巴山蜀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也曾自嘲过“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可是,他不会沉溺在这样的哀痛之中,他豁达乐观,永不妥协,即使在势利小人的迫害之下,寄身陋室,依然能够写下光照千秋的《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作者托物言志,表明自己处变不惊,处危不屈,坚守节操,荣辱从容。“斯是陋室,唯吾德馨!”凛然豪语,永远响彻在历史的天空。
“剡溪若问连州事,惟有青山画不如。”刘禹锡以“宰相之才”为连州刺使,如函牛之鼎烹小鲜,为连州人民办了很多实事。确立“功利存乎人民”的政绩观,重教兴学,开连州千年文脉。在这个“天下山水,非无美好”连州走进市井,探访农耕,教泽黎民,实践自己的政治理想。连州地处五岭南麓,境内自古就有瑶族聚居。刘禹锡在连州期间写下了《莫徭歌》、《蛮子歌》、《连州腊日观莫徭猎西山》等三首诗,对瑶族的外貌服饰和瑶民的狩猎活动以及他们的勤劳神勇大加赞赏。
刘禹锡好佛,经常与一些寺僧往来,诗歌酬唱。在连期间,经常骑马来我们蓝山礼佛寻幽,与塔下寺的高僧一起参禅悟道。蓝山的山水是那么美丽,蓝山的人民是那么好客,让他感动,让他流连忘返。据说元和十年,刘贬为连州刺史,赴任时途经蓝山县境,百姓感其才,为之立祠。梦得祠原建于洪观坦头,后迁建塔下寺内。县人钟燮为之撰有“兔葵燕麦摇春意,舜水都山牵客魂”的著名对联。
刘禹锡在苏州期间,苏州恰遇洪灾,百姓“饥寒殒仆,相枕于野”。刘禹锡即上书皇上反映苏州惨状,要求拨发赈米,免除赋税,从而使苏州灾民渡过难关。
无论是居庙堂之高,抑或是处江湖之远,刘禹锡始终践行着“功利存乎人民”的为政观。他的为民情怀感动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如今在苏州沧浪亭公园里还有刘禹锡的石刻像,像上题词为:
政擢贤良,学通经史。
颉韦颃白,卓哉刺史。
“颉韦颃白”指刘禹锡与曾在苏州为官的韦应物、白居易不相上下。苏州百姓称他们三人为“三贤”,建有思贤堂,年节都举行祭拜。
这让我想起了著名诗人臧克家的一首诗:“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垮;给人民作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他的下场可以看到;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活的人,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刘禹锡虽然离开我们1200年,但他那天纵的诗才,铮铮的铁骨和为民的情怀,依然感动着我们,读着他的诗,想见其为人,心里依然觉得温馨。常德柳叶湖边的司马楼,连州燕喜山下的纪念馆,和州半边街上的陋室园、荥阳京城路上的禹锡园和湘江源——蓝山塔下寺里的梦得祠,一座座历史的丰碑,将永远屹立于人民的心头。
(作者:吴令升)
来源:红网蓝山站
作者:吴令升
编辑:李宗凯
本文为蓝山新闻网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