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读书郎

来源:红网蓝山站 作者:邓有材 编辑:李宗凯 2014-09-20 08:54:31
—分享—

  秋高气爽,万里无云,又到金秋九月入学之时。莘莘学子,欣入寒窗,勤学苦读;老师先生,执鞭传道,授业解惑。好一片书声朗朗,好一段青春时光。提起读书上学,让我感慨万千。而今,年入而立,膝下小孩,亦适龄入学,甚为欣喜。今,伏案执笔,聊写数言,与众家再谈读书之事。

  (一)书包

  每忆小时上学,大多学生是背的是布制书包,要么手工缝制,要么就是长兄大姐们,曾经用过的、并水洗得泛白的“解放军”包或是“雷锋包”,要么就拿个薄膜袋子或化肥袋、过磷钙纤维袋代为书包,更有甚者,扯根布条、鞋带、稻草什么的一捆一扎即成“简便式”书包。如今,由于社会快速的发展,书包材料也更新换代了,棉质的、高纤的、尼龙的等等,设计新颖,款式各异,价格低中高档,随君挑选,外印各种卡通图片,美观、整洁、漂亮,令小孩爱不释手。

  原先,一年下来也只有区区的语文、数学、政治等几本教材,从数量上、还是书本重量上远比上如今的脚步,一个学期下来都是十几本、几十本,重量七八斤、十几斤、二十斤不等。我一直就在想,现在的孩子是比我们幸福了,还是比我们痛苦了?儿时,想读书,书很少;如今,书多了,扛不了。也许是现在的孩子营养好了,筋骨强壮了,有用不尽的劲,使不完的力,如果不如此把书包从学校到家里“两点一线”来回的“蚂蚁式”运动,也许一个个都成了“小胖墩”了吧。不过商家很聪明,发明了滑轮行李书包,大大解决了部分学生的“压力”,不然,我们的孩子也许被肩上的“大山”,早已压得一个个椎间盘突出、颈椎滑脱、腰椎扭曲了,不到成年,都已经一个个成了“骆驼祥子”。

  我的小孩六岁入学,有时啊,看着他瘦小的身子骨,心想也帮他提提书包,但是当我伸出手去接书包那一刹那,我想到了学校常提醒的一句话: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的书包自己扛。所以,我的手又缩了回来。只能立马叫住小孩:“立正,全副武装,负重十公斤,目标学校,正踏步走,一二一、一二一… …”。

  我心想啊,自幼独立自立自强,就该如此。自己呆在一旁傻笑,心里是乐呵,还是苦啊,也弄不懂的要咋办?

  一谈到书包啊,我就想到了一首小打油诗:

  小鸟,小鸟,唧唧叫。

  小明背着书包,上学校。

  小鸟问小明,早早早,

  小明说,别吵吵,

  我要背起书包去炸学校。

  其实,我明白了一个道理:简单,才是快乐的;实用,才是科学的。

  (二)座位

  我小时候上学,正赶上改革开放初期,当时小平同志提出了:“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伟大号召,那时候,还是第一代独生子女时代,不过一家多孩,还是普遍现象,不过教室够大,一个班下来也就是四五十个学生;课桌是连着的木桌子,不过够长够宽,也够重,更别说抱得动了。我估摸着,那种“连体婴儿”式的课桌,早已绝迹了;经常用小刀划分“汉河楚界”的“领土纠纷”的故事,也早已成为一种童年时代美好的记忆了。虽然,当时条件比较艰苦,至少来说,读书是一件美事,一件最值得大家珍惜的事。

  如今,小孩在城里某完小上学,一个班下了来整整一个“加强连”的兵力,足足不下一百来号“士兵”。那敢情好啊,你挤着我,我连着你,后座的贴着墙,前排的挨着窗,靠左的近视,靠右的散光,若干年后,大伙一出校,戴着共同的“礼物”----眼镜,都成了“博士”。

  尔等摆阵,真可谓:密不可插针,浓不能落刃,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亲相爱一家人。

  有时候,小孩放学回家就径直的问我,“爸爸,老师为什么老是把我安在最后的位置啊?“爸爸,我想坐在前排一点,可以听老师讲课清楚一点”“爸爸,你看我们班某某同学,总是坐在最好的位置,这是咋回事啊”“爸爸,你可以帮我跟老师说说吧”… …

  这些问题啊,其实我也一直回答不上,我只能摸着孩子头,跟他细声说:

  “孩子啊,坐在最后没关系,只要成绩不落后,只要做人不落后;坐在最后并且靠门口,空气好,不容易患病;坐在最后,安全,放学下课不拥挤,容易撤离,安全才是最重要的,做什么事情,首先考虑的是安全的生命、健康的身体”。

  “孩子啊,你要多理解老师,老师们已经都患上咽喉炎了,不敢大声说话,现在上课用的是扩音器,坐太靠前了,反而对耳朵不好,影响休息和听力的,爸爸以前就是坐在后排的,你看现在的老爸,只是视力不好,不过耳朵挺灵啊”。

  “孩子啊,你同学的爸爸也许比爸爸位置好,所以他的位置可能好一点;不过,一定要相信老师的话,会根据时段调位置换座位的… …”

  “孩子啊,坐哪里都没关系,哪个位置都需要有人坐,我们不跟别人争位,要跟人家比争气”… …

  就这样,我也不知道说些啥,就这般如此,跟孩子解释,孩子也似懂非懂。我心就想,一个小小的座位,也算是给父母的一种痛,对孩子是一种成长的考验吧。

  (三)作文

  我自幼喜欢读书,对书情有独钟,酷爱文学写作,尤其诗词创造,从小到大,作文都还可以,老师经常拿来作为范文,从小到今,也刊文发表数十篇,也凑数算作半个文人吧。

  小孩呢,身上流着我的血脉,但是缺少一点我的文脉。一提写作就头痛,一提作文就发飙。我很理解他的心情,也许是对作文不感兴趣,也许没掌握作文技巧,也许缺少作文素材。写作文,也的确不能怨怪小孩,因为我发现老师每次布置的作文基本上是千篇一律:我最尊敬的一个人、我最爱的亲人、一件难忘的事、一件开心的事、美丽的春天、秀美的冬天、我家的小狗、我家的小猫… …说实在的,我也受不了这些框框格格的作文题目,地球人都知道,现在的很多家庭根本就没养狗喂猫的,你让小孩上哪去找这些玩意啊。

  所以没办法,小孩就只能杜撰啊,照抄啊,甚至电脑下载得了。这不是从小培养小孩造假吗?他不造假又能咋办呢?他根本就没有素材可想,更别提去写了。此时,老师有办法了,叫同学们背诵作文大全了,一到交卷,全班基本一个调,要不全班写爸爸妈妈,要不全班写小猫小狗,真的太齐了。

  小孩虽然厌倦写作文,不过挺虚心的,总是说:“老爸,你不是经常写文章的吗?你就教我吧”。不错,有点意思,有进取的想法,我当然挺支持的。我告诉他,写作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写作的现实意义,写作就如同说话,只是表达方式不同罢了。我首先教他怎么说话,只要学会怎么说话了,就容易写了。我引导他,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觉到了什么,心里想到了什么,然后说出来,尽量做到中心明确、层次分明、语句通顺、精练朴实等等,最后用文字形式表达出来,就这样小孩对作文慢慢的开始感兴趣了,也慢慢的开始自己动脑也动笔了,这不愧是一种进步,我心里真为他感到高兴。

  说到这里,我又不得不说些故事。由于小孩对作文的厌倦,我诱导无方,在没办法之时,在关键之刻,我曾经帮小孩代写过很多篇作文,不过我先依据他的该年龄段的思维与认识事物的深度,以及所学的知识,写下作文,然后叫他抄写下来。我想,天下只有我这种父亲帮小孩如此作为了。但是回过头来,我又有一种外人看来的谬论吧,照抄总比不写好吧,至少会懂得一些作文的手段与技巧吧,至少会巩固很多汉字吧,至少能明白作文中一些道理吧,哪怕一丁点为人处世的道理。如此一想,我又乐了,“父子情深,父做子文;父子同心,齐头并进”。

  古人云:孔子文章第一先,天下谁能几人贤?文章何必那么多框架呢?文章又何必那么多规矩呢?一句话,实话实说、实话实写原本就是硬道理,何必搞得那么复杂呢?我们也允许,不是更提倡文章的多形式发展吗?其实这就是包容文化的多元性而已。

  (四)奖状

  奖状,是鼓励人上进的一种手段,肯定人的一种方式,在人生成长过程中,善意的、实在的、诚恳的奖励,对人生成长与成熟产生的力量是巨大的。

  小时至今,由于个人的努力,本人可谓获奖无数,我估计,大小奖励不低于一百来次吧,奖励多得“不能自拔”了。

  小孩入校就读几年,也获过多次奖励与表扬,不过除了幼儿园的小红花与“满堂包”式的奖状,至今未获过一次奖状。但是,在他年幼的心里,有一种思维,这种思维也伴随着大家成长、成熟,再慢慢变老,这种思维就是:获得奖状,我就是优秀的。

  这里说一个辛酸的故事。小孩自打上幼儿园就能准时起床,从来未迟到,这点,我和妻子都很欣慰,因为自立就要从起床开始。有一次,我就问小孩:“孩子啊,你为什么每天上学那么早呢?”

  小孩露出他童真的笑容,搔搔小脑袋,说:“我怕迟到,挨老师批评… …”“还有就是,就是… …就是我想早点去班上多搞卫生”。“好啊,不错啊,勤劳动,是好事啊”,我笑着赞道。“爸爸,其实,其实不是那样的,搞劳动,我是挺喜欢,我只是想到了期末,我想拿一张奖状回家”。

  此时,我傻眼了,我深思了,我的眼睛湿润了… …

  小孩说,他的成绩不是最好,所以得不了奖状;自己不是班长组长,得不了奖状;自己想通过多搞劳动,获得多一点积分,到期末,拿一张“劳动之星”的奖状回来。

  我就向小孩解释,我说,孩子别要太在意什么奖状,在爸爸妈妈的眼里,你永远是最优秀的;班上的孩子多,奖状数额有限,老师也很爱所有的孩子们,别太在乎奖状。

  说实在的,其实,我也不知道现在评先选优是个什么样的考核标准了… …我只知道,这事啊,麻烦。这水啊,浑。

  此刻,我没什么可说了。我只想向我们的伟大园丁们,多关注一下这群急想获得奖状的孩子们,这是一个非常大,也比较特殊的群体,毕竟这群孩子占多数。我们社会需要的是大家,而不仅仅是凤毛麟角的特殊人才。

  (五)尾声

  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民族的希望,我们的未来。少年强,则中国强;整体强,才真正实力强… …

  孩子,是最需要关怀的,不仅仅需要政府与社会的关注,以及学校与父母的参与,更多的是需要心灵的关爱、灵魂的洗礼,还有成长的环境,精神家园的熏陶… …

  人之初,性本善。孩子,是需要引导的,需要磨练的,更需要成长的阅历… …

  我不敢妄言,如何懂得教育孩子,至少我会让自己的孩子明白一些道理:

  读书,做人第一,做事第二。

  读书,学以致用,用以报国。

  读书,善读医愚,善学治世。

  读书,永远是你的一种态度;学习,永远是你的一种责任。

  … … … …

  提笔至此,谨以小诗一首,寄语读书的孩子们:

  寄语读书郎

  (一)

  七龄童,何童年?

  勤勉当,把书念,

  闲余时,尽情玩。

  学以致用是为上,

  字字千金铭心间。

  (二)

  七龄童,何为狂?

  诗词赋,祖流传。

  礼义信,忠孝先。

  文武双修身须健,

  为国利民求心安。

  (三)

  七龄童,何是贤?

  苦中求,莫逆天。

  求实践,才兴邦。

  棋琴书画邀日月,

  忠勇智谋戍边关。

  (四)

  不求门第书香芳,

  但愿

  穷,独善身;达,天下兼。

  不求金玉重重贵,

  但求

  天地人和时时贤。

  (五)

  读书郎,十年寒窗十年忙,

  汝长成,亲不见,

  今书于此来年详。

  (作者: 中华诗词学会 邓有材)

来源:红网蓝山站

作者:邓有材

编辑:李宗凯

本文链接:http://www.lsxw.org.cn/content/2014/09/20/9930395.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蓝山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