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最喜欢去东门桥看日出。
“环蓝皆山也,所在多名胜。”东门大桥可以说是县城蓝山的聚秀之地,也是清晨看日出、傍晚赏夕晖的首选之处。
悠悠舜水,像一条玉带,在城南飘然而过。从塔下寺到老圩坪,之间1000多米,却有三座大桥贯通沿河两岸。东门桥居中,是一座青石为墩、钢混结构的梁桥。桥面宽,两边有2米左右的人行道,便于驻足观光。桥下碧水东流,旧时水深,是10多岁的孩子练习跳水的好地方。桥东,有秀丽的童峰,古老的望乡塔伫立山巅。桥南,有蔚然深秀的凤山及其身后的榴峰,榴峰之巅时时流露出一股英气,那是皇英故祠之所在。桥西,是高耸云端的西岭,为蓝城天然的屏障。要是在冬季,白雪皑皑之时,你一定忘不了“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的美妙意境。
皇英乃帝尧之女,帝舜之妃。相传舜公有三妃,嫡妃皇娥无子,二妻女英生有公子商均,三夫人登比氏有二女八子。后舜公南巡,轻车简从,来到苍梧之野进行科学考察。苍梧山就是天下名山九疑山,“方二千余里,四州各近一隅”,是横亘于蓝山、江华、道县、宁远四县之间的高山,也是舜公及其子商均的归葬之地。《史记》中载,舜帝南巡,“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水经注》云:“大舜窆其阳,商均葬其阴。山南有舜庙,前有石碑,文字缺落,不可复识。”巍巍九疑,其主体部分就在蓝山境内(九疑山有三分之二在蓝山),舜公科考的核心区和归葬之所也在蓝山。蓝山的先民为纪念舜公的苍梧之行,将境内的山峰改名为舜峰,将滋润全境的河流也改名为舜水,将瑶族聚居的南部山区统称为舜乡。同时,将城区北边的高山改名为夔龙山,山上建夔龙庙,以纪念随舜公南巡的忠贞之士夔与龙。4000多年来,天下没有像蓝山人这样景仰舜公的。
舜公驾崩的消息传至家中,三个妃子泪流满面,泣不成声。嫡妃皇娥迅速决断,三妹登比氏看家护院,自己和二妹女英则越过黄河,越过长江,顺着湘江迤逦南行,不辞辛劳千里寻夫。“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到了舜公科考的蓝山地界,二妃的眼泪都哭干了。斑斑血泪洒清竹,山山水水也含悲。至今蓝山尚存2万多亩的泪竹。一代伟人毛泽东的千古绝唱:“九疑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正是为此而发。
据说当年二妃曾露宿榴峰,因为行色匆匆,第二天早晨梳洗之后,来不及收拾行装,就上路了。遗落的梳妆台也化成了梳妆石,永远地留在了石榴花峰。县人在此建祠,名“皇英故祠”,俗称“娘娘庙”,以纪念这两位多情的妃子。故祠有一用楚语书写的门联:“帝子不归辞传楚些,二妃泪止定处蓝侨”,颇具地方色彩。
伫立桥中,习习南风扑面而来。从深山野坳里下来的山风掠过江面,扑面而来,吹得你秀发飞舞,享受的是一种透心的清凉。似乎舜公和二妃依然在南风坳抚琴而歌:
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
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
桥之东800米处,是塔下寺桥。清清舜水从石拱之下蜿蜒而过,桥头竹韵依依,竹下有一排供人休憩的奇石,旁边是充满现代气息的新建民居,点染成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的画卷。苍松翠柏簇拥着的凌霄俊塔破云而出,400多年过去了,依然那么英俊,那么光彩照人。路边的古树爬满青藤,随风而舞。白色微黄的槐花在翠绿的枝叶间蝴蝶般地翻飞,诗意般地飘落。记得今年7月间,在蓝山观看“爱在湘江源”的画展,其中有著名画家周泽恩的大作《塔下寺》,作品确实构思奇特,灵秀中见大气,大雅中见雄浑,但与眼前的实景相比,乃万分不及其一。这,正应了一代文宗欧阳修的那首小诗:
画图曾识零陵郡,今日方知画不如。
城郭恰临潇水上,山川犹是柳侯余。
驿亭幽绝堪垂钓,岩石虚明可读书。
欲买愚溪三亩地,手拈茅栋竟移居。
在蓝山,家中无需养鸟,墙上无需挂画。窗外就有鸟鸣,开门就是巨画。所谓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说法在蓝山是立不住脚的。
桥之西,300米处是富民桥,桥上有亭,亭照榴峰,乃一座钟灵毓秀之小桥。河畔的东村,一户人家的院墙上,点缀着牵牛花令人销魂的蓝朵,下面有几株雪白的茉莉散发着生命的芬芳。一枝绚丽如火的三角梅从院墙里伸出来,让人想起泰戈尔的诗句:“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舜水东流,晴空一碧,水天一色,江风劲吹,河水清且涟猗。舜水,源于紫良瑶族乡竹林村的野狗岭,是一条与潇水同源的姐妹河。由南而北,与俊水汇合后称钟水,过嘉禾称舂陵水,于常宁松柏镇注入湘江。在明清时期,没有公路,没有汽车,舜水是湘南重要的商道,蓝山产的竹木都要通过舜水放排到衡阳、长沙。蓝山瑶家有一首《伐木“赶羊”歌》记录了这段历史:
砍蔸杉树唱首歌,
肚子饿了吃包谷。
口干岩边喝泉水,
“赶羊”赶到衡阳河。
竹木行情还算好,
带回银子起木屋。
木屋起起四四方,
住起木屋好安然。
“赶羊”就是放排,从中可见当年舜水河水上运输之繁忙。现在,由于南部山区竹木的过度砍伐,电力的过度开发,舜水的流量已不如从前,枯水季节甚至河床裸露,生态遭受严重破坏。当局正秉承保护生态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全力以赴治理生态环境,使这个有“神美湘江源”之称的国家级生态文明先行县更为名副其实。
人们期待着舜水河上“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景观的重现。
深邃的天空,布满了朝霞。四周群山静穆,白云飘飞。江面上,天光云影共徘徊。三蓝风光,清新淡雅。
有道是:北有天山,南有蓝山。
古邑蓝山,位于楚尾粤头的湘南边陲,是一座受楚文化和粤文化双重影响的边城。境内山岭重叠,荟蔚苍萃,浮空如蓝,雅称“三蓝”。汉高祖五年建县,名南平。唐玄宗天宝元年,更名蓝山。这里风光旖旎,民风淳朴,美如娇花照水,醇如汉酱飘香,是一个令人心醉、令人神往的所在。
桥头,很多人都在等待日出东山的动人时刻。
有两位摄影师甚至架设好了相机,调试好了焦距,万事俱备,只等日出。从其装备来看,都是专业人员。
三个老者在闲聊,一位身着半袖,斜着身子倚靠在桥栏杆上,一位身着背心,留着二分头,边说边用手比划着,另一位则背着手、点着头应答着。
两位40多岁的男子,正在操练太极,他们穿着同一款式的球服和运动鞋,在没有音乐的背景下,做着完全一致的动作。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能达到如此默契的程度,两人一定练了很久。
沿河风光带那边,一位中年男子光着膀子,右手缠着毛巾,正向东门桥跑来,步履矫健有力,胸肌非常发达,一看就知道,那是专门练过的。
旭日如期而至。东山之上挂出了一轮火球,红是红得很,却没有亮光,好像刚从碧水中沐浴过的湘源妹一样,清纯可人。很多人都同时按下了摄影机的快门。
面对如此动人的画面,河岸上一位清秀的姑娘,停住了脚步,情不自禁地唱了起来:
塔寺奇 水碧长
古城清幽心向往
春雨滋润瓜果蜜
秋阳百里金黄黄
勤劳智慧闯天下
山歌米酒道衷肠
啊家乡
潇湘三蓝好地方
歌声清丽婉转,桥头响起了一片的热烈的掌声和喝彩声。姑娘都有点不好意思了。正在这时,桥头有一位50岁左右的男子,身材瘦小,精神矍铄,对着姑娘唱了过去:
山石峻 林翠苍
浮空如蓝神清爽
夏雾缭绕牛羊壮
冬雪万壑银晃晃
勤劳智慧赢天下
山歌米酒待客商
啊家乡
潇湘三蓝好地方
歌声自信深沉,雄浑有力。男子还没有收住尾音,河岸上的姑娘就高声对他说:“大叔,你唱得真好啊!谢谢你!”
桥头上掌声四起,引得许多行人都驻足观赏。
其实,他们二人唱的是同一首歌,曲目是《潇湘三蓝好地方》。歌词是来蓝挂职的一位下派干部写的,他叫段成钢,在蓝任职2年,2009年2 月离开蓝山的。今年6月,在一篇歌曲创作感言中,他引用著名的诗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开头,然后回忆“那两年,是我人生中最辛苦、最激情、最有作为的两年,也是最令我难忘的两年”,并深情地写道“我热爱蓝山这片神美的土地,我热爱蓝山这方勤劳的人民,我是蓝山一分子,蓝山是我第二故乡。”2008年5月的一个晚上,他情不能已,一挥而就,写下了《潇湘三蓝好地方》这首经典歌曲,在“唱响蓝山”演出中一炮走红,成为蓝山人最喜爱的歌曲之一。
段成钢仅用了102个字,就展示了蓝山之美,可谓辞约意丰,满贮深情。诚如2014年高考湖南卷作文题中所说的那样:心在哪儿,风景就在哪儿。
霞光染红了半个天空,晨阳一纵纵地往上升,在水中留下一个长长的身影。水面上跳跃着灵动的色彩,让人想起柳宗元的小诗: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其实,舜水河也是一首歌,一首流淌在蓝山人心中的歌。
(作者:吴令升 蓝山县职业中专教师)
来源:红网蓝山站
作者:吴令升
编辑:李宗凯
本文为蓝山新闻网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