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残亭

来源:红网蓝山站 作者:李国坚 编辑:李宗凯 2014-03-05 10:32:22
—分享—

  天是不阴不阳的样子,那座亭有点难堪地立在荒野。亭很残破,几根披了青苔的四方石柱撑着,檩子上有了很深的裂纹,从破瓦的缝隙可以看见星星点点的天。亭里几根石条,磨得十分光滑。几块石碑,或歪或卧,散在亭边,上面糊满牛粪,字迹难辨。亭两头各伸出一条青草遮掩的青石古道,连接着陈家村和杨家村。亭右几块菜地,再过去一片茶林,里面散了一地荒草覆盖的野坟。亭左是深谷,谷中一条不大但深的河,悠悠地转过山去。

  陈家村人沿这条路去赶集,可以在此歇脚,或拐进杨家村亲家或熟人那里去讨碗热茶。杨家村人沿路上山拾柴,也在亭内遮阳避雨。

  这天晚上陈家村一条汉子赶集在亲戚家里吃醉了酒,迎着冷风趔趔趄趄往回走,远远看见亭内有一灯如豆,萤萤摇曳。亭内摆着的,分明是一具尸体。这汉子的酒顿时醒了,摸摸索索欲往茶林里绕过去,茶林里那绿萤萤游来游去的鬼火却一路跟来。汉子哀号一声爬回去翻着白眼任老婆灌姜汤。

  陈家村人闻讯大怒,想杨家人真是欺到头上来了,把死人放在亭里,这不分明是让鬼拦路不让我们过去吗?!这是从未有过的先例。陈家人遂想起不久前因争水浇地和杨家人有过不愉快,双方都说了一些气话。杨家人莫不是有意为此,阻我前路?用心何其毒也!分析既明,更无复他言。遂宰了猪,捉几只雄鸡杀了,推出首领,饮了血酒,扛了鸟枪、钉钯,几十号人雄纠纠地望亭子开去,要对杨家进行武器的批判。

  杨家昨日有人在外横死,按风俗不能归葬祖茔,遂置于亭内,准备次日葬于乱坟岗。正于亭内封棺举哀,远远见那边来了一队人马,莫非是陈姓人前来吊丧?有点头脸的人遂站出来朝那边抱拳施礼,辈份小的便一溜儿跪下了。

  那边队伍楞了一下,停下来,打头的后生横端了鸟枪,武武地跨过来,往两边一让,陈姓首领走出队列,也抱一下拳,凛声喝道:“这亭是活人过往之用,不能放死人,赶快抬走,否则破棺沉尸!”

  杨姓人闻言大怒,抱拳的手慢慢放下来,跪着的人急忙立起来,互相使眼色。有人断喝:“陈姓人,休得无礼!”

  两村的婆娘大都是从对方村里娶来的,闻说有急,都迈动脚板,颤着一身肥肉赶来。一番推搡,双方方怒视着散了。

  陈家人见未镇住对方,反被自家婆娘拉了回来,很扫面子,夜里便又聚在一起,商讨复仇大计。最后决定来个奇袭,给姓杨的瞧点颜色。被吓病那汉子苦大仇深,遂为敢死队队长,决定三更举事。

  杨家人早有警觉,恐对方夜里来掘坟盗墓,也已想好对策,派人抱了鸟枪伏于亭边。杨姓有人在乡派出所挎枪,也急急捎了信去。有枪还怕他个鸟!杨家人一个个摩拳擦掌,同仇敌忾。

  陈家敢死队借了夜色掩护,于荒草中望这边摸来。打头的汉子满脸庄严,正摸到墓边,忽见那座新坟上升起几颗脑袋。打头的汉子大叫一声,昏厥过去。

  潜伏已久的杨家人听见叫声,以为那边发了暗号,就要进攻,想咱杨家人真是神机妙算,便忙装好硝石,朝天点火放枪。

  陈姓人见中了埋伏,一时乱了阵脚,手中的枪一阵乱响,杨姓人应声倒下一人。这边听见有异,过去查看。杨姓人正待逃跑,见对方追来,一咬牙举枪还击,陈姓人应声发出惨叫。

  天刚亮,两村的男女老幼都涌出来收尸。双方指手指脚,怒目而视,不约而同地将尸体抬到亭内示威。死者家人哭声响起,惊天动地,把两姓人心头的怒火拨得旺旺的。

  两边后生正待有所动作,几声断喝自杨家村方向传来。原来杨家村在乡派出所挎枪那人接到情报,急忙向县局告急。县局接报,火速派出两车人,别了手枪,呜呜地开到这里。双方正在发楞,手中枪棍已被下了。双方头领未及缩到人后去,就被拷起来推走了。一个官儿模样的人站在那里,说了一些要安定团结,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话。

  尸体抬走,两村人楞了一阵,发一声喊,各操器具,将凉亭弄倒。瓦和木料各自抢回一些,石柱石碑等搬不动的,或敲碎,或推入河谷,连铺路的青石板也撬走了。这条路便断了。杨家人再不来这一带种地放牛;陈家人也另辟便道,攀山越岭去赶集。从此这一带遂荒了人迹。

  本地有一位学历史的博士还乡,于县志中读到有一古亭,是明清古盐道的重要见证,便前来考察,拾到几块糊满牛粪的青石,如获至宝,带回去细加研究,写出论文发表。说是陈姓盐商和杨姓挑夫在此有一段诚信佳话,遂于此地聚族而居,互通婚姻,相约世代友好,造亭为证。可惜碑文多已散佚,许多细节已不可考云云。

  然而两村嫁到对方村里的婆娘又总得回娘家,一来二去,亲家之间又开始走动。酒桌上长长短短,总觉得哪里不对劲。好象各自都有理,各自都有怨气,然而又各自都没讨到好去。年长的就开始反思,当时要是都退一步,该多好,就忆起过去互通婚姻,互谅互让时的情景。总是人心不古啊,现在的人,好象吃了枪药,一点鸡毛蒜皮,也要往大里弄,结果谁也没得了好。冤家宜解不宜结。于是两家头面人物相互约定,各筹钱款,并投工投劳,沿原来的旧路,修成一条大道。在残亭废址上,又建起一亭,有粗通文墨之人,就命曰:友谊亭。后来两村姻亲合伙做生意的很多,上面领导来视察了,听说了此事,感慨一番,题了“风雨亭”,并题词:以邻为友,共同小康。

来源:红网蓝山站

作者:李国坚

编辑:李宗凯

本文链接:http://www.lsxw.org.cn/content/2014/03/05/9936109.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蓝山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