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真正的源头水”,村民凭着执着和好奇心找到了黑冲源
5月23日下午1点13分,经过近4个小时攀爬、找寻,我们终于在黑冲源接近山坳的一处乱石窟中找到了一股泉眼。自此以上不见地表水。“这是真正的源头水了”,我们的向导,51岁的竹林村3组村民邓三姬兴奋地说。
这股水是邓找到的。此前我们沿着这条叫黑冲源的山谷,在荒芜得几乎看不到路的小路上爬至山口,往上是一片长满灌木丛的斜坡,不见溪沟,更不见水迹。我们在山口下方一点的路边看到沟渠,但里面是干的。
60岁的肖木秀三四十年前曾去过山顶及山口一带找“党宰(音,即薄荷)”,告诉我们山顶是平的,有芭茅草。在她们模糊有限的经验里,翻过山口下去可能是同乡的坪原村。我们决定返回,判断刚才路过的“石棺溪”可能是最高水源,也即我们要找的源头水。
“石棺溪”真有一口极逼真的石棺,长约5米,宽约2.5米,下端上方和上端下方都有一线裂纹,竖放在溪边,溪水汩汩响,石棺外部是一片密集的箭竹林,下端上方是藤本、小乔木,石棺和小溪位于路下方一片小乔木林中,林中极阴凉,以至于石棺上方和很多树上都有青苔,一棵树上还长有蘑菇。
石棺内侧有一股泉水自地下流出,汇入溪中,距溪沟最上方水源不过三五米。但溪沟外侧还有一股水源汇入,从箭竹林中流出,这是邓三姬发现的。我们路过石棺时,虽然觉得石棺挺奇特,但仍习惯性地向上找水源,没下去看个究竟。已走过一段路,邓三姬却从路下方一条口子进入林中,不但发现了石棺上方的最高水源,还穿过茂密的箭竹林,找到了从乱石窟下方流出的更高的水源。她跟我们说时,我们只是想当然地一心想找更高水源,不以为意。
待我们返回去看石棺时,我们才发现邓凭着她的执着和好奇心找到了黑冲源,即历史上被认为是潇水源头、此次被官方认定为湘江正源的水源的最源头。
家里还有民族服装,但早已不穿,也不大会讲瑶族语言
地如其名,竹林村所在的狭长山谷中,长满竹子。在地名叫源头的地方,一年前由蓝山县官方所立的“湘江源”石碑,竖立在停车坪一旁,字为蓝山县委书记魏湘江所题。
前一天下午,蓝山县湘江源头申报指挥部副指挥长、县文联主席李贵日带我们来过,像所有来访者一样,我们被带去看了山谷上方,距碑约一公里的瀑布。当时已下午四五点钟,我们提出想找瀑布上游最远的出水口,李称“晚上10点钟才能走到”。
我们只有次日再来。前几天下了一场大雨,山洪暴发,将源头到瀑布的路冲毁,路已不成路,而此前“可以开拖拉机”。我们在路上遇到了永州市公安局一名官员,他听说湘江源头被认定在蓝山后特意过来看看。过了瀑布,上面的路越来越小。山谷一直向上延伸,望不到顶,两边有分出的小山谷水汇入。60岁的肖木秀拿着一把长长的柴刀,用来开路,上山的路已很荒芜,路两边草木丛生,背后挂了一个小竹篓。肖告诉我,源头以上叫黑石冲,再往上叫黑冲源,分出的两条小山谷叫黄石冲、猪婆洞,但肖凭几十年来在山中行走的经验告诉我,黑石冲这条山谷的水是最长最大的。
肖在“集体的时候,1982年以前”,曾经在山谷最上方的黑冲源开荒种过地,种过红薯、玉米等庄稼,在饥荒年代还来山上挖过蕨根,吃过“蕨根粑粑,现在80块钱一斤”。上世纪80年代后,她还来过山谷摘一种叫“党宰(音,即薄荷)”的药材,“用来做风油精,很香”,甚至上至海拔1000多米的山顶。
竹林村地少,肖、邓等村民“靠山吃山”,依靠砍竹子和砍伐掉山上的树木,植树造林,栽上杉木,以及部分村民入股修小水电作为谋生主要手段。我们去竹林村的路上看到沿河建了许多小水电站。路上草木丛生,不时可看到横放在地上的竹子,这是砍竹的村民,为减缓拖竹子下山时的阻力而设。
“竹子一年是旺年,一年是背年”,“旺年吃春笋,背年吃冬笋,今年吃冬笋”,51岁的邓三姬说,村民靠砍竹子,每个青壮年劳动力每年可挣七八千元钱,但还是没有外出打工挣钱,大部分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
当地村民都是瑶族。肖木秀的父亲10多岁时为了谋生,就从衡阳常宁市搬到竹林村,在一个叫八仙下棋的地方用土法造香包纸谋生,但因为那里“蛮子”(土匪)出没而作罢。肖家里还有民族服装,但早已不穿,也不大会讲瑶族语言。
1984年修电站时,这里才修通公路,此前到最近的两个集镇“赶圩”都有二十多里路。由于伐木为当地村民谋生所系,山上的林子基本上被砍伐过,大多是后来长起来的灌木丛和小乔木,大树极少。
上山荒芜的道路和路两边茂密的竹子、灌丛,潮湿难行的小路,也表明近年人越来越少了。半山路旁有一块巨石,是黑色的花岗岩,邓三姬告诉我,黑石冲、黑冲源等名字可能与这些石头有关。(撰文/薛小林)
来源:红网蓝山站
作者:薛小林
编辑:李宗凯
本文为蓝山新闻网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