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蓝山源头花岗岩上有第四纪冰川微地貌痕迹或是地学新发现

来源:红网蓝山站 作者:童潜明 编辑:李宗凯 2013-09-23 09:39:29
—分享—

  

 

  湘江比长江更古老。据日本的专家研究,世界上最早的城市文明在长江流域,也即洞庭湖的城头山遗址,有美国专家发表论文认为,世界上最早的农业文明在湘江,道县玉蟾岩有1.4万年前的人工栽培稻,比浙江河姆渡大大提早”。

  “湘江源区发现了第四纪冰川遗迹,和所有的大江大河一样,湘江也是发源于冰川,只是260万年以来的古冰川”。

  兴安白石乡的岩溶非常平常,水样仅重金属含量合符国家饮用水一级标准

  2005年4月15日潇湘晨报为庆祝《湖湘地理》创刊周年特举行湘、资、沅、澧四水水源立碑活动,我随之前往湘江源。当时湘江源确定在兴安县白石乡石柱村,那次立碑至今八年多了,记忆大多模糊,印象最深是石柱村村道两旁有数株参天银杏矗立,穿过村落,沿小路蜿蜒而上,路旁溪流蛇行、水声潺潺,通过一座长约5米宽不到1米石桥时,我向同行胖哥(湖湘地理俱乐部领队的昵称)说这是“湘江第一桥”。小路尽,一条银色水帘从山涧直铺脚底,左边一高二米余的被红绸覆复盖的大理石碑已经突兀肃立涧边,立碑仪式就是揭掉红绸,上有湘籍大家黄永玉手书“湘江源”三个大字,左下落款为“湖南水文水资源勘测局、潇湘晨报、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人民政府,二〇〇五年四月十五日立”。

  我原想广西岩溶地貌“山水甲天下”,湘江源可能比不上桂林,但也总有其岩溶特色才不愧对湘江源,可使我大失所望,岩溶太平常了,唯一可赞的是在湘江源碑前翘首远望,两山脊交会处,有一高约八米的岩溶石柱酷似天然青石雕像,当地人说这是毛主席端坐于靠椅之上,经人启发可分辨出广额、圆面,大背、直颈,确有几分,似“文革”期间常见的毛泽东半身座像,这种类型的座像在现在的小汽车驾驶员前工作台上也常可见到。立碑仪式后广西电视台采访我,我说从直观而言“湘江源”水是很洁净的,我将采水样带回化验,我相信广西人给湖南母亲河的洁净水,祈盼不要被她的子民弄脏,后来我采水样的化验结果,就重金属含量合符国家饮用水一级标准。

  蓝山“球状风化”花岗岩体,对涵养水源非常好,且对水有过滤作用

  近年又再议湘江源,且为权威部门确定在蓝山的潇水源,于是我和湖湘地理又去湘江源,源头之岩石,地学上称“金鸡岭岩体”,是1.54亿年前岩浆侵入于5.6亿年前的震旦-寒武系沉积岩地层、1.7亿年及4.9亿年的岩浆岩体中冷凝结晶而成的岩体,主要为粗粒黑云母含长石斑晶花岗岩,故所见到的岩石组成颗粒粗,其中一些绛红色和灰白色长方块体就是长石斑晶。

  这一次我又和胖哥在陡峻山路行走,可大不如上次白石去湘江源轻松,气喘哼哼行三步停一步,但沿途地质现象还是没有放过。花岗岩体中随处可见的“球状风化”是源区一大特色,其特点是在半风化层中残留有花岗岩原岩的球状体;在山体高处有一些裸露的无棱角的似球状和半球状花岗岩,如海拔1700余米的香炉石及其附近的花岗岩即是。岩石风化强烈,风化层(已成泥土)和半风化层(常保存原岩形态,可一拍就散)厚达数米至数十米,它对涵养水源非常好,是别的岩石及其风化物——如广西兴安县白石乡石灰岩所望尘莫及的。半风化花岗岩其实就是曾名噪一时的“麦饭石”,它对水有过滤作用,在过滤时有害物被吸收,而其自身的有益的微量元素被溶解释放于水中。不过因为半风化层厚,就常为当地作建筑材料砂石矿开采,此次考察沿途所见有八处,显然这些采砂场是对水源地的破坏,与绿油油的秀美生态景观极不协调。

  我要随薛小林和朱辉锋爬上山顶实在太难,于是在海拔1200多米处返回,后来驾车又行走到了1300多米到高塘坪水库,走在坝体上,我对胖哥说这是“湘江第一坝”,我俩同时发问,湘江最后一坝会是在湘阴蔡家洲吗?

  发现了存在第四纪冰川地质遗迹的重要信息,与大围山很相似

  抗日战争时期,当华北沦于日寇铁蹄下,爱国知识分子纷纷南下,其中地质学大师李四光教授就在我省雪峰山区发现了第四纪冰川地质遗迹;新中国建立后专门组织了中国第四纪冰川地质遗迹科考队,在湖南进行的科考除雪峰山外,还在湘西武陵山、湘东浏阳大围山、湘东茶陵和炎陵罗霄山、湘东南桂东诸广山等地发现了第四纪冰川地质遗迹,以及在洞庭湖周边发现了第四纪冰川的“冰笩”冰碛沉积和“漂砾”地质遗迹。这些第四纪冰川地质遗迹湖湘地理都进行了考察,其中大围山考察后即上书长沙市建议建立第四纪冰川地质遗迹地质公园,长沙市政府接纳后即由市国土资源局和湖南省地质科学研究院实施,现已成为国家级地质公园,为研究国内外第四纪冰川地质遗迹作出重大贡献。地质力学所专家认为,大围山是继庐山世界地质公园以后的第四纪冰川地质遗迹研究的重要地区。

  此次在蓝山湘江源区,发现了存在第四纪冰川地质遗迹的重要信息:一是源区大多海拔1000米以上,最高蓝山峰1959.2米,湖南已发现的第四纪冰川地质遗迹是山岳冰川,其冰川地貌遗迹只保留在海拔800米以上山区,故蓝山源区具备此一条件;二是在香炉石及其附近的花岗岩上有第四纪冰川的微地貌痕迹,如“冰臼”、磨光面等;三是有冰川地貌,如在海拔1400米左右的高山草甸湿地是“冰窖”或“U”形谷,与大围山国家地质公园同类地貌很相似。应该说上述信息还有待于深入研究,如能借助于湘江蓝山源的研究肯定第四纪冰川地质遗迹的存在,不仅增加了湘江源的科学内涵,亦可加入所有大江大河无不发源于冰川之列;同时将第四纪冰川地质遗迹向南推进到南岭地区,这对第四纪气候变化及其对生境的认识有重要意义。

  此次在蓝山湘江源,除地学有新发现,也看到政府和群众对源区保护是重视的,如曾经的采砂、采矿已关闭,但大地伤口还在,龇牙咧嘴使人很不舒服,还有本应退耕还林的陡坡地还在开恳耕种,所有这些都应按国家有关法令修复。更为重要的是防止采矿死灰复燃,严重的问题在于教育当地居民和政府官员要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水源地;还有许多科技方面和政策方面的问题有待于深入研究。

  我坚信,无论是曾经的湘江源的兴安白石石灰岩地区,还是现在的湘江源蓝山金鸡岭岩浆岩地区,它们注入母亲河的水是洁净的国家标准一级水,可是从源头以下直到洞庭湖口城陵矾还有一滴一级水吗,建设“东方莱茵河”,母亲河洁净美梦何日再能圆?(童潜明 湖南省地质研究院资深研究员)

来源:红网蓝山站

作者:童潜明

编辑:李宗凯

本文链接:http://www.lsxw.org.cn/content/2013/09/02/9939890.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蓝山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