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下午,我们来到当地人称为“湖南的香格里拉”的蓝山国家森林公园。湘江源头就位于蓝山县国家森林公园里。
远远的,满目青翠,逶迤莽苍,白云飞扬,云蒸霞蔚。正值盛夏,公园绿意酣深,万木欣荣。高山、流水、湖泊、瀑布,一阵阵飞扬的白云,一大片一大片的原始森林,蓝山国家森林公园的美让我们惊叹。
随行人员告诉我们,蓝山国家森林公园集“奇、险、清、幽”于一体,汇“峰、瀑、溪、林”于一地,是湘江和潇水的发源地。境内物种丰富,共有高等植物1699种,受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30余种。公园生态保存完好,分布着湖南最大的甜槠林、中南最大的福建柏群落、世界最大的湘妃竹(斑竹)林海、连绵10余公里的自然杜鹃林带。公园里绝景佳境数不胜数,奇峰突兀峻极于天,海拔1700米以上的高峰达16座,长度1000米以上的溪沟达28条,瀑布7条,湖潭8处,令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
蓝山国家森林公园有着神圣而又神奇的传说。史记:“帝舜南巡狩,在苍梧之丘设观象台,葬于九嶷山”。明万历《九嶷山志》载:“香炉石,峰上有冢,以铜为碑,疑为舜冢”。九疑是指以陡峭高耸之山形特别的三分石、香炉石为主峰的系列山脉。三分石处在蓝山县西南部与宁远南边交界之地,香炉石在蓝山县境内,这都是蓝山森林公园境内的主要山峰。
蓝山国家森林公园盛产斑竹,传说是娥皇、女英千里寻夫时,泪洒在竹上成为泪竹,手扶过的竹子成为斑竹。听说公园里有斑竹,同行的小蒋兴奋不已,边走边寻,他不时穿入竹林、茅草丛中,只为看一眼斑竹。只见路边有一条小径,小蒋又钻了进去。几分钟后,听见小蒋的高呼:快来看啊,我找到一棵斑竹了。大家循声找去,小径的深处,果然立着一株笔直的斑竹,竹子形状饱满,竟是一棵上品。随行的小李告诉我们,斑竹日渐稀少,在永州境内也只有蓝山国家森林公园和九嶷山有了。
高峡出平湖。下午3时,我们来到引人入胜的“十里画廊”——板塘水库。板塘水库长约4.5公里,水域面积1600多亩,沿湖四周是郁郁葱葱的连绵3万余亩的原始次森林,清澈宽广的湖面与四周的山峰、树木相辉映,宛如一幅秀美绝伦的水墨丹青画。站在水库大坝上,只见群山怀抱之中绵延数十里的河流,像一条绿宝石项链在阳光下熠熠发光。蓝天白云下,清澈美丽的湖水环绕着一座座青山,微风拂过,划破了水中的山林倒影,仿若乘一叶竹筏飘过湖心。
蓝山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刘素萍告诉我们,7月中旬,蓝山县将组织紫良乡及周边的村民发动保护湘江源的活动,积极号召当地村民自觉保护湘江源头的生态环境,从我做起,从点滴做起,保护生态环境。
我们了解到,近年来,蓝山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湘江源头的水源保护和管理,设立了水源保护区,划定了保护区域,县财政安排了专项工作经费,对湘江源头进行重点保护。县、乡、村三级联动,特别是湘江源头所在乡镇、村组,将湘江源头水源的管理和植被保护列入工作的重中之重,采取封山育林、退耕还林、禁采禁开、打击乱砍乱伐乱采行为等举措,切实保护湘江源头的生态环境。同时,安排专门力量,加大对湘江源头水源管理和保护的巡查督办力度,确保了湘江源头水源水质达到一类标准。今年全县累计完成造林4.7万亩,完成“三边”绿化造林6500亩,种植绿化大苗7.6万株,均超额完成省市下达的任务。
记者感言:好山有好水。蓝山国家森林公园森林植被丰富,生态保护得非常好。正因为有了良好的生态,湘江源头的水才如此清澈。湘江源头在蓝山,为了保护湖南的母亲河湘江,蓝山县委县政府做了大量的工作。保护湘江源,保护湘江,不仅仅是一方政府的事,应该是全市人民共同的责任。
(7月16日刊于《永州日报》头版)记者 饶爱玲 李静 万珂铭 通讯员 李先志
来源:永州日报
作者:饶爱玲 李静 万珂铭 李先志
编辑:李宗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