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谒访“皇英故祠”记

来源:红网蓝山站 作者:李云发 编辑:李宗凯 2012-12-20 17:14:19
新蓝山
—分享—

  2012年12月14日,农历壬辰年冬至前一个雾气蒙蒙的日子,我和县文物管理所的颜继生、成志强两位同志,及近年操持重建皇英故祠的塔峰镇高阳村钟国旦等几位老人,陪同省城《潇湘晨报》资深知名记者斯茅庚谒访皇英故祠。

  我们从县城乘车顺着平坦的水泥路来到龙溪中学后山脚,在高阳村后正在新修的水库旁开始登山,旁边是一大片柑橘林,正值柑橘成熟的季节,金灿灿黄亮亮的柑橘还间或点缀在绿叶间,极为醒目惹人。开始是较为宽敞的山间机耕路,可以通行底盘较高的车辆,曾是山上伐木时运木材下山的通道。顺着山谷的潺潺溪流,路一直向山谷深处延伸,溪流淙淙,泉声悦耳,山上红、黄、绿叶相间,美不胜收。一路看景,一路闲谈,不知不觉行走了大约半小时,越过一座山涧简易木桥,就拐上了陡峭的山间小路。山路在高大挺拔的杉木林间曲折向上,穿行在林间,聆听偶尔传出的一两声山鸟的鸣叫,意境油然而生,登山的劳累一扫而光,浑身也轻快了起来。一路好景,一路坎坷,复行约半小时,转过一道小的山梁,近山顶上一处平坦的山坳豁然出现在眼前,皇英故祠就在蒙蒙的雾气中若隐若现,像披着一层神秘的面纱。

  走近细看,重建后的皇英故祠面阔四米余,进深五米多,高六米左右,是一座精巧别致的小型单体建筑,盖小青瓦,两侧立封火墙。门首上嵌“皇英故祠”石碑,字体古拙浑厚,遒劲有力,为石质浅浮雕。旧祠塌毁时石碑遭折断,被土掩埋,这次重建清理基础时被发现,经断面处理用专业材料衔接好后,原物原样布置。祠内设神台,上奉娥皇、女英神位,为旧有石质雕刻件,覆有龙凤缠绕图案,上刻“圣后娥皇、女英之神位”字样。石质神位下有方正石碑侧卧托举,石碑上刻有碑文,字迹模糊,部分字迹隐约可辨,不可尽识。据高阳村钟国旦等老先生回忆,神台上原来有娥皇、女英雕像,后来不见踪迹,这次他们重新用木质材料雕刻了画像,置于神台上。

  有关资料记载,皇英故祠位于南岭山脉中段北侧,蓝山县城南面塔峰镇境内的高阳村后石榴花峰山上,主峰海拔898米,为蓝山古“八景”之一。《大清一统志》载:“石榴花峰在蓝山县南,五峰攒簇如花蕊”,故得名。皇英故祠俗称“娘娘庙”,是蓝山民间为纪念舜帝的两个妃子娥皇、女英修建的庙宇。旧志载:舜帝南巡时,二妃经宿榴峰。后人在这里建祠纪念,立娥皇女英神位祭祀。

  陪同前往的高阳村几位老先生根据自幼听到的民间流传故事和亲眼见到的皇英故祠情形,结合查阅到的村中族谱记载情况,向我们详细介绍了他们这次重建皇英故祠的起因、经过和有关依据,对皇英故祠所在地的祠前片石、梳妆石、古泉眼、下米槽等景点进行了细致的讲解,娓娓动听的讲述了有关的传说故事。相传舜帝南巡,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嶷,娥皇、女英二妃南下寻夫,为寻找舜陵,经宿榴花峰,西望茫茫九嶷大山却无处寻访,大哭不止,泪洒处斑竹点点,留下“斑竹一枝千滴泪”的动人传说。祠门前原有的“皇英故祠”石碑现已原样恢复;祠前片石亭亭玉立,自然天成,团团围护,极为壮观;祠前东南侧约10余米有一块天然青石峙立,高约2m,宽1m,光滑似镜,传为二妃奁台,俗称“梳妆台”;梳妆石右侧原有汩汩清泉,涓涓长流,现泉眼痕迹仍清晰可见;石右下角有一道槽痕,相传为“下米槽”,有缘有福之人可见到白米从石壁上源源不断的流出,极为稀罕。据说,某年石榴花峰上发生山火,整个山岭林木全被焚毁,唯独皇英故祠周围没着一点火星,老百姓都说是神灵保佑,才使之避免了一场火光之灾,虔诚之心溢于言表。

  皇英故祠座西朝东,具体初始建设年代,尚无资料可考。历经数千年风雨沧桑,几度塌毁,几经重建。有关碑刻记载,清嘉庆十一年曾重建,据老人回忆,故祠原有联记为“帝子不归辞传楚些,湘妃泪止定处蓝侨”。上世纪七十年代被毁。

  值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盛世,塔峰镇高阳村钟国诚、钟国旦、钟积寿、钟积茂、钟积初、钟积中、钟华夏、李冬山、周木生等九位老人为主的民间人士,最年长的已经78岁高龄,最小的也已是61岁有余,他们不顾年事已高,在各级各部门的支持下,多方募集筹措款项,劈荆棘重开山路,平地基重整基础,运材料重建故祠,费三、四年之功力,在原址将皇英故祠再度重建,为蓝山文化留下了一段动人的故事,值得褒奖流传,以慰先贤,以启来者!(蓝山县文广新局 李云发)

来源:红网蓝山站

作者:李云发

编辑:李宗凯

本文链接:http://www.lsxw.org.cn/content/2012/12/20/9944924.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蓝山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