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探访红石村

来源:红网蓝山站 作者:雷统六 雷钊辉 编辑:李宗凯 2011-10-24 11:09:39
—分享—

  在百叠区域留传这么一句话,“猴背府白石(色)县,五雷击鼓金銮殿”,说的是红石村和猴背村所处的地理位置极为重要,说明红石村是当时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中心,也是进入百叠区域的第一道门坎。该村道观下旁有一石山,山中之石略呈红褐色,故名“红石村”。

  带着一种好奇,我和房弟雷钊辉于9月24日,探访了红石村。平时我们各有工作,大家都很忙,好不容易在星期天有个闲暇,要再另外安排时间也不容易,我们一行3人仍然驱车出发了。

  实际上,红石村我从没去过,只是听在该村小任教多年的房弟谈过,没留下什么印象。此番我们去的目的很明确,了解红石村的历史。

  红石村是由新屋场、观音亭、火烧坪、道观下四个自然村组成的行政村,人口近千人。它位于三乡交界之地,东与太平詹家坊,山岭田土相连,南与火市百叠接壤,西与土市新安、上泉洞为邻,钟水河自上而下,从村前流过,村前是片水旱无忧的良田,村侧是片肥沃平坦的旱土,村后乃群山耸立,四季长青的百叠岭,村庄孕育山麓之下,确是秀丽异常,村中一条拦河渠,从东至西,长年静静流淌的渠水,为村前的庄稼输送甜甜的甘泉。真不愧是一个鸟语花香的好地方。

  这里过去交通也很不方便。可就这么个不起眼的地方,1980年全体村民群策群力,在全村干群的大力支持下,建起两座拱桥,2010年冬还修通了一条约3公里长的乡村水泥公路,从而解决肩挑步行一大困难,交通面貌焕然一新。

  该村主要由李黄易赵盘吴杜等十多姓组成,虽多姓聚居同村,但他们历来和睦相处,似如一家,凡红白喜事共同操持。改革开放以来,他们本着一种二养三加工的前提,利用自然地理状况,除种好田土外,大力发展经济作物种植,如烤烟、果木等,同时兴土木加工。也有不少年轻人外出务工增加经济收入,从生活上大有改观,多数村民都已住进钢筋水泥结构的新房。高压线从村中而过,电气化均已实现,生活已达小康。

  (一)观音亭

  快到观音亭时,该村老支部书记李建生在去观音亭的路口等候了。我为他义务接待的热情深深感动。在红石村李建生书记已届龄退居二线。因他对该村一些历史比较熟悉,是村里特意安排他接洽我们的,随后,他特地陪我们参观武侯庙(又称武统庙)、炮楼,观音庙。事实证明,李建生使我们此行收获不小。

  说起观音亭,让我们先了解一些《李姓族谱》。资料显示:观音亭李姓始祖仕辉公于道光年间从常宁振园里迁至兰山詹家坊曹家岭承顶,陈氏山岭开挖耕种,兼帮山主看山护林,尔后划分山岭地域,给予其祖承业,生息繁衍后代子孙,更为父子武功较佳,强人不敢侵之,在龙形归宅,东山岭破脊,下至河边为界,南至岭顶。同治年间,迁居观音亭至今。

  为何取名观音亭,因村下首,原有一片原始森林,古木苍天,林旁建有壮观雄伟的观音亭和观音庙宇各一座,故而得名。以上均因由于时代风云,已毁无存,实乃痛惜。

  观音亭是个风景秀丽,人居环境特别好的地方,有天然氧吧之称。百岁老人詹妻顺就生活在该村,她于光绪33年即1907年生,殁于2009年,寿辰103。今年81岁的老人雷春英还能肩挑手提,下田干活。

  上世纪90年代未,在原被毁的观音庙废墟上,新建了一座土地庙,每逢初一十五都有人焚纸烧香,求保吉安,在村口的田洞上,还塑竖四尊田园守护神,祈保五谷丰登。

  (二)道观下

  道观下自然村的由来,已无从可考,据老支书李建生介绍,早在明清时期已有人居住。村名由何而来。据说该村早年有一知名道观,观的面积很小,不超过200平方米,观前旷埕有许多棵古树,对门是钟水。道观门前一联 ,上联曰:“门朝钟水四河合”,指出此地以前面临舜水、俊水、华阴水、涵江水“四河”汇合成的“大河 ”。因填河造田,现在大河已退后数百米。建设中的土太公路、总太公路就在附近通过。

  据说道观内也供奉的观音与其他地方有很大不同。观音头戴金冠,端坐神龛上,称为“观音佛 祖”。“佛祖”称号似乎比四大名山和众多寺院内的那个立足莲台,手托“施恩济世的宝瓶 ”和“洒青霄,撒大恶,扫开残雾垂杨柳”,救苦救难的“观音菩萨”要高一等。两边的壁画生活气息较浓。壁画的下半部均被铝合金和玻璃做成的框架所遮住,框内是形态各异的十八罗汉。

  因村子位居此观之下方,故名道观下。道观下村居住着何、黄、杜、刘等姓。

  过去的道观下古树长廊,千年古树绿叶成荫,廊后有古庙曰“武侯”,是为村庄守护神之庙,护佑村庄吉祥如意。村后右侧百叠岭上有一座宝林庵,常年香火旺盛,每逢农历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观音诞生日,善男信女络绎不绝。村庄左后垄山有一地名曰五雷击鼓的,据传在宋朝就建有一座“秀峰塔”寺。整个寺院威严壮观,背靠山清水秀的香炉山,古寺与青山秀水相衬,显得幽静,青山与小溪流水相映,显得和谐,是人们休闲旅游和避暑的好去处。

  解放前从临武、蓝山至宁远必经红石村的武统庙,庙前有一条官道,凡是过往官员,在五统庙前,文官下轿,武官下馬参拜武侯。据说官道全用麻石砌成,道旁古木参天,两人合抱粗的枫树比比皆是。

  (三)火烧坪的由来

  火烧坪是红石村所辖的一自然村,村里由邝、简、王、盘等姓杂居而成,他们从外地迁到此处居住只有二三百年的历史,有的时间甚至更短。有一个这样的传说:火烧坪至观音亭一带,过去都叫火烧坪,为什么叫火烧坪?这与“历史上在这一带曾发生过一次大规模的火灾”有关,该村老支部书记李建生如是说。他翻阅过很多资料,听老人传说,很久以前在五雷击鼓山脚下有个村庄,这个村庄均姓蒋,其中有一大户人家,此人武功很好,为人却歪里歪哉。虽家道殷实,但尽做一些不仁之事。别人家新娶媳妇他要先睡三天,从观音亭路过的商旅均要收买路钱,一到晚上他就蒙面抢劫,搞得附近百姓苦不堪言。

  有一次他错杀一名朝庭大臣,因而得罪了朝廷。在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晚上,朝庭派兵围剿,因此处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政府军多次攻打不下,不得矣采取火攻,先派重兵将该村团团围住,然后从村南放几堆大火。大多数蒋姓人以为有火处是死路,无火处是活路。大多数人往无火处逃命,结果往无火的地方跑的蒋姓人全部被官兵镇压。只有少数人往有火的地方跑,一直跑往毛俊方向跑,到了尚屏一处天亮了,就住在此。现在尚屏一自然村名大天光由此而来,此传说然不足信,但尚屏有此自然村名确是事实。

  这一带原来的村庄均已被焚毁,村民或死或逃,几百年间都没有人迹。现在观音亭的易姓人家是从江西迁入的,红石村的姓氏很杂,都是从外迁入,居住历史不过三百年。对于火烧坪的历史和典故知之甚少,有的也只是猜测和传说。朝庭派军队围剿,火烧坪曾被灭村。在当地老百姓心中不再是一个谜。

  (四)智取要塞新屋场

  新屋场乃红石村所辖的一个自然村,村里e 赵、黄、李、段、刘、杜等姓,他们从外地迁到此处居住也不过是有二百多年。新屋场附近地区是个易守难攻的天险。他的周围仿佛一座大山被巨斧劈成两半,从下往上观察,水流湍急的钟水,两山之间横加一座东西走向的木桥,要通过新屋场,非得过此桥不可。

  1934年11月1 9日 ,红一军团的主力,在军团长林彪,政委聂荣臻的率领下,从临武县进入蓝山县后,经岸山、下清涵、尧冲、坪山、太平圩,到猴背过河,然后兵分两路,其中一路经红石、新安、神山、大方、黄泥井、塔水到蒋家洞宿营。在红石时与国民党第十六师(一说二十三师)李云杰一部遭遇,在此打了一战,攻下新屋场。

  新屋场是进入百叠地区的险道要隘,一定得攻下来,才能保证红军长征的胜利。

  作为长征途上一直在前头充当开路先锋的林彪,是怎么把它智取下来的呢?

  战前,林彪派人到前沿看了新屋场的阵地和地形。

  镇守新屋场的国军李云杰一部 ,凭此地形,在舜水河对岸筑有不少碉堡、炮楼,新屋场后面的山坡上也筑有许多工事,完全把红军推进百叠的通路封锁和覆盖在自己的火力范围之中。

  19日,战斗打响了。

  国军见红军来攻,就从工事丢下手榴弹,并在桥头堡几米以内构成一片火网,仅手榴弹柄和还没爆炸开的手榴弹就在地上铺了满满一层,红军根本无法接近炮楼。

  林彪在军团部闻讯后,就给前线红军挂了个电话,命令红军把“智取”这篇文章做好,叫他们只能智取不能硬拼。

  指挥员得到指示后心里才明白:“林军团长是要他设法组织士兵爬上山崖,在潜伏运动到国军的后翼奇袭,与正面主攻的红军一起实施前后夹攻并消灭守堡顽军的。

  新屋场一战,进入百叠区域的通道打开了,确保了红军长征的胜利。(雷统六 雷钊辉)

来源:红网蓝山站

作者:雷统六 雷钊辉

编辑:李宗凯

本文链接:http://www.lsxw.org.cn/content/2011/10/24/9952315.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蓝山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