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民族中学读书时,就听来自荆竹的同学说过他们那神美的瑶寨,却从没有机会走进我魂牵梦萦的瑶乡。今年4月的一天,因为有个全县农村基层党建课题的调研,才有幸和办公室的几位同志领略她的风情。
荆竹瑶族乡位于蓝山县西南部湘粤边界的瑶山深处,总面积181.7平方公里,自然资源丰富,境内溪水纵横,系潇水发源地之一。据传:由于当年舜帝南巡的意图被误解,不幸在一个叫“荆竹”的地方,被当地土著毒箭所伤,驾崩后遗体被葬于蒲林(现荆竹瑶族乡蒲林村)。舜帝的两个妃子娥皇和女英,听说舜帝驾崩的消息,非常悲痛,于是两妃携手,跨长江,过洞庭,千里寻夫,一直走到蓝山境内。泪水洒了一路,掉在竹杆、竹枝上形成许多斑点,于是又有 “斑竹”、“泪竹”的传说。其中,斑痕象指掌纹的叫“掌纹斑”,主产区就在今天荆竹瑶族乡蒲林村一带。古时的荆竹和紫良、汇源、所城、大麻一带还被称为“舜乡”。
如果说荆竹瑶乡地名美是传说,而这里的山水之美的确令人陶醉。酷似蚯蚓的盘山公路,从远处崇山峻岭中飘然而来,又一溜小调消失在远处的村落里。溪涧的流水如冬日的清唱,春天的委婉……所有的植物都染上了生命的浓墨重彩,或富态得夸张,或妖娆得张扬,以其特有的方式,放肆地揽取人们的目光。公路两旁,群山起伏似骏马,峰峦连绵如波涛。映入我眼帘的,总是铺天盖地无处不在的绿,是扑面而来伸手可及的绿,是青翠欲滴、充满灵性的绿,是春夏秋冬常青的绿。漫山遍野的葱郁汇成了浩瀚无垠的绿色海洋。山坡、草地、梯田,到处都是生命的勃动:嫩叶在枝头舒展,舒展得晶莹剔透;鲜花在枝头绽放,绽放得万紫千红;映山红团团簇簇挂满了远山近岭。耸立在群山之颠的三分石,集山水洞泉石之精萃,凝奇险秀美幽之神韵,既有“今人难见古时明”的神秘;又有“养在深闺无人识”的内涵,更有“春来江水绿如蓝”的生机。位于荆竹、紫良、大桥三个瑶族乡交界之地的潇水源国家森林公园更是是一座天然氧吧,连绵的高山、天然的瀑布群、众多的珍稀动植物、宜人的气候,还有鸟嘻虫鸣,翠竹摇曳,林欢草笑,碧绿葱郁,令人流连忘返。随着县委、县政府对旅游产业的大手笔运作,这里必将成为神奇瑶寨又一瑰宝!
古老的瑶寨吊脚楼依偎在弯弯曲曲的山谷里,炊烟从黑色瓦片和大块杉木皮中冒出来,消逝在大山之间,像条条乳白色的飘带。瑶族均信奉盘瓠为祖先,总称为“盘瑶”或“盘古瑶”。据史料记载,荆竹一带的瑶胞,是十五世纪从广西千家洞十二姓瑶族兄弟迁入的,至今已有五百多年历史。瑶族有 “过山瑶”和“深山瑶”之分,他们“依山险而居”,多居住在深山密林之中,登山唯恐不高,入林唯恐不深,又有“无山不有瑶”之说。
瑶胞赵爹告诉笔者,瑶族文化其实就是“长鼓文化”,瑶胞们在婚姻喜庆、节日、祭祀等活动中都要舞长鼓,甚至过去到州府告状、集结起义也舞长鼓。长鼓舞的打法有82套,分文打和武打两种,动作大部分是反映生活的,如模仿动物的金鸡跳杠、金鸡展翅、山羊反臂、画眉跳笼、鲤鱼晒籽等;模仿植物的大莲花、扫地梅花、雪花盖顶、古树盘根等。“敬盘王风调雨顺,习长鼓五谷丰登”。每当瑶家舞起长鼓,九村十八寨的瑶胞便闻声而至。舞者和观者五彩缤纷的服饰,构成了一幅“花边式”的美丽图案。舞者绕圆而舞,观者围圆而观,如日运行;“曲”的身姿,“拧”的换位,如繁星闪烁;还有歌、舞、乐的有机结合,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可视性。
由于历史上过山瑶建立的游耕生态系统,开发了我国南部的山山水水,使瑶族居住的广大山区,成为我国南部重要山林资源的供给地。在瑶族农业中,值得特别一提的是棕榈栽培。棕榈不仅适合于刀耕火种土地,而且在不适于耕作的峡谷地带,也可以广泛种植,种植树苗七八年后,就长出了棕须。棕须纤维可做棕绳的原料,在平原地区的需求量较大。因此棕皮价格很贵,产量也高。棕树根还可以做药用。瑶族有句谚语:“万树千棕,一世不穷”。瑶族人民利用山区丰富的自然资源,在采集、使用的过程中,扩大了出售品种,并逐渐与治病相结合,形成了既诊病又卖药的瑶医瑶药。每年的端午药市,瑶人卖药盛况空前。
去年,随着60多公里通乡公路硬化工程的全面完工,以及绝大多数行政村通村水泥公路的完成,瑶胞们从家门口到广东只有3个多小时车程,村里5万多亩竹木更是成了“绿色银行”。乡里的干部告诉我们,近年来外出打工挣钱的瑶族青年男女越来越多,有的还从外省带回了媳妇。吃苦耐劳的瑶胞们建学校、开发小水电、办竹木加工厂。手机、电脑、小洋房、小汽车……也已逐渐成为瑶民们的新宠。
尝着香气扑鼻的瑶山腊肉,品着用山泉水酿造的瑶家酒,望着热情纯朴的瑶族同胞,心中越发感慨万千。是啊!瑶山灿烂而炽热的日子,明媚而娇嫩的未来,正如这个花红柳绿的季节,在荆竹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更加热烈起来、激荡起来,蓬勃起来。(作者:龙锋)
来源:蓝山新闻网
作者:龙锋
编辑:李宗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