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村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牵涉到地域变更、区划调整、人事异动和发展格局的改变等等。其中,最主要的是人的变动因素,即村干部队伍的重组和磨合。按照并村改革的人事政策,过渡期内成立临时工作委员会,原村干部进入新村重新组阁。并村不难,难在干部与干部、群众与群众的深度融合,而班子磨合首当其冲。否则各唱各调、自说自话,势必并而思走、并而思乱,可谓“人心不牢,地动山摇”。就如何引导新村临时工作委员会干部在过渡期乃至以后更长的工作、生活中,做到既和谐相处,又团结拼搏,从而形成合力推动工作,作为抓班子、带队伍的第一责任人,我谈点粗浅的认识,具体讲要做到“五多五少”。
一要多一点配合,少一点分歧。新村运行初期,由于村班子基本由合并前几个村的干部组成,大家在新村发展规划、运转模式、工作方法和决策习惯等方面都有不同认识和思维定势,在对某一个具体工作的认识和推动上,必然存在分歧和混乱,加之,对原村有“恋旧”情绪,有“护犊”情结,几套人马如果拉“山头”,拆“戏台”,那么新村工作必然止步不前,甚至一落千丈。因此,大家必须要树立全局观念,在谋划工作、争取项目资金、涉农资金分配、发展党员指标安排等方面,多打配合,少闹无原则性的分歧,做到在支部书记的统一调度下,分清轻重缓急,平衡各方面的想法和愿望,统筹协调促进新村各项事业向前发展。
二要多一点理解,少一点责难。俗话说“一山难容两虎”,并村后可能一山三虎或四虎,“虎啸山林”者有之,“虎落平阳”者有之,如何营造和谐氛围,平复各种情绪显得尤为重要。我认为,担任主职的同志要充分理解退任和降职使用同志的失落心理,在工作和生活中,凡事多关心、多嘘寒问暖;安排工作注意语气,批评教育注重场合,多鼓励少责难;退任和降职使用的同志要摆正心态,明白“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人总有“歇菜”的时候,对新班子甚至过去是下级现在是上级的同志在安排和推进工作时要大力支持,多唱赞歌,不要使“绊子”结“梁子”。对于新班子中出现的错误要多包容、多解释、多指正而不是找漏洞、钻牛角尖,责难不断,摩擦不断,牺牲的最终是群众的利益和新村的发展。
三要多一点商量,少一点决断。决断是一种良好的执政品质,但如果不在商量的前提下决断,必然达不到最大的工作成效和执行效果。新班子本来就来自“五湖四海”,大家不同程度存在偏见、误会、猜疑和禁忌。村主职在观察了解副职,副职也在揣摩分析正职。在过渡期内,安排项目、使用资金、发展党员、分配指标等是最敏感的问题,因此,不管是主职还是副职,必须遇事多商量,多碰头,多问几个“这样怎么样?”、“这样行不行?”。三国刘备之所以成功,就是善于向下属讲一句话“如之奈何?”多征询,往往就能得到最好的答案,不耻下问往往就会得到别人的尊重和认同,工作就会推动得更快更好,达到最大的决策效应。
四是多一点超脱,少一点擅权。新村成立,新官上任,尤其是过去管1千来人,突然管上3千、4千甚至6千人,难免飘飘然,认为组织看重,群众信任,可能自我膨胀,目中无人。因此,新村的主职一定要谦虚谨慎,在管理具体村级事务中,要善于发挥原村干部的积极性,切忌有管死抓牢的想法。秦朝统一六国后用暴政,只执政二世,十余年就灭亡,汉朝“文景”无为而治,最终造就了一个多民族国家,就是这个道理。超脱不等于撒手不管,更不是放任自流。对关系全村发展稳定大局的事要微观治理,对一般性的事务性工作则宏观安排。与同志相处,讲话要留点余地,做事要留点分寸,多设“缓冲器”、“防火墙”。如果事无巨细处处编“蜘蛛网”,人无老少处处看“显微镜”,钱无多少处处用“保险柜”,把一个村当作自己的私人领地,容不得半点权力的授与和制衡,必将成为孤家寡人,寸步难行,最终被党员群众抛弃。
五要多一点温情,少一点隔阂。同志相处除了工作,还有学习和生活,尤其是农村基层干部,鸡犬相闻,开门即见。我们要善于寓工作于生活之中。通过情感的交流尽快渡过磨合期。平时多走动走动,偶尔两盘小菜、半斤米酒,边饮边谈,探讨工作;或不定期组织原村干部搞点字牌扑克和拔河、打球等文娱体育活动;或到邻乡邻村学习考察。只要多组织集体活动,多开展生产生活互帮互促,做到“一人有难,大家支援”,必然会产生心灵的感应,融洽彼此的感情,使新村团队更加有凝聚力、向心力,逐渐打破并村后无形的心理篱笆。
编辑:李宗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