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城郭村烟开画苑 山云水月护禅关——蓝山人的“塔下寺情结”

来源:红网蓝山站 作者:吴令升 编辑:李宗凯 2014-05-25 08:28:59
—分享—

  蓝山人对塔下寺情有独钟。

  有人说,永州是一本书。那么,塔下寺就是一篇百读不厌的千年经典,总让人心驰神往。

  闲暇时节,蓝山人喜欢到塔下寺去走一走,看一看,喜欢将她的每一幅画卷刻写在心底,任岁月的激流冲洗。

  “天下蓝山人”网站的背景图案,就是耸立在苍松翠柏之间的凌霄峻塔。

  萧克将军题名的《蓝山县志》,封面依然是悠悠舜水倒影着、香樟古槐映衬着的塔下寺。

  也许,在蓝山人的眼中,塔下寺不单是塔或寺。她是蓝山历史的见证者,是蓝山形象的代言人,也是蓝山人精神的家园,心灵的净土。

  塔下寺位于蓝山县城之东,回龙山上,占地20多亩。始建于唐,原名净住寺,又称回龙山寺。前清举人雷飞鹏《修葺回龙山寺塔碑》载:蓝山东郭里许,有回龙山寺,传为李唐来显迹。“塔七级,高可十三仞,基阔周可九丈,顶围可六丈。”又云“有明万历九年辛巳岁夏月陈敏齐记,称宝塔肇造于嘉靖癸亥,落成于万历戊寅。盖治役十有六年而后成矣。”寺中之塔冠名“传芳塔”,取“善行美德,传之千古,永世流芳”之意。始创于嘉靖四十二年(1563),终成于万历六年(1578),历时16载,是典型的“胡子工程”。据说当年塔工未成,寺僧海会和尚(又名月台和尚)朝夕募化,终于完成塔顶,并重建佛殿。自建塔后,因塔在寺中,寺在塔下,易名“塔下寺”,是省内塔寺俱存的孤例。

  县城另有一塔,名“童峰塔”,位于城东7里海拔735米的童峰之巅,又名秀峰塔。明万历间由百叠岭移建于此。塔高17米,外呈七级八角,中空。与传芳塔高低对峙,合称“双重文峰”。

  塔下寺坐北朝南,山门、大雄宝殿、凌霄峻塔在一条中轴线上。

  山门分三进,第一进门联为“西域无双境,南平第一山”。

  这是游客的题赠之联。“南平”是蓝山的旧称。蓝山历史悠久,建县已有2200多年。境内出土的文物表明,早在夏商之前,就有先民在此生息繁衍,乃虞舜南巡的过化之地。春秋战国时期,属楚国南境。汉高祖五年(前202年)置县,名南平,乃长沙国22县之一,后改属桂阳郡(郡治连州)。蓝山是楚、越文化的交会之地,受楚文化和越文化的双重影响,地域风情非常独特。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更名蓝山,并沿用至今。

  第二进门联为“城郭村烟开画苑,山云水月护禅关”。横批“三蓝一景”。立于山门眺望前方:舜水碧如带,远山浮如蓝,城郭村烟袅,田园稻蔗香……山之雄奇、水之温润、民之纯美,融会成一幅天人合一的画卷。到了月华如水的晚上,晚风轻轻地吹拂,月光在水波上跳荡,群山静穆,巍然屹立,好像是蓝城天然的屏障,山间白云随风而舞,令人心清如水,心明如镜,忘却了人间的是是非非,那是多么美妙的境界啊!

  二进门为牌坊式门楼,有一米多厚。门后又有一联:

  举足升阶便抵乘灵飞锡杖

  回头是岸未妨送客过溪桥

  横幅是“境胜祇园”。此联据实而写,又充满禅趣。民国二十二年,雷飞鹏在观澜亭编修《蓝山县图志》时撰。

  香客从土地庙南行到一进门要登10级台阶,北折到二进门再登10级台阶,前行到大雄宝殿前方坪子得再登16级台阶,“举足升阶”共36级。坪子中央是一条鹅卵石小径,14步长,有图案。两边是4棵木樨,繁茂的枝条纵横交错,架构起一条绿色通道。树下是青砖铺地,布满绿苔,格外清幽。台阶为青条石铺排。台阶的尽头,两边有一对3尺高、2尺宽、半尺厚的石鼓,鼓面直径2尺,侧边镌刻着兰花,正面有祥云飞龙,做工精细,图案精美。石鼓两边挺立着爬满青苔的香樟。

  与山门相对的是奔腾的舜水,水上有东门桥、富民桥和塔下寺桥。东门桥原名子来桥,清时为石墩木桥,现为钢混结构的梁桥。富民桥原名东阳桥,塔下寺桥原名下子来桥,民国时木墩木面,现为石拱桥。

  “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只有悟道,方能超脱。

  “境胜祗园”四字当然是溢美之词。祇园精舍是佛陀在世时规模最大的精舍,占地七甲,七层楼高,庄严富丽,环境优美,好比人间天上,胜过竹林精舍。僧房计有数百栋,此外礼堂、讲堂、集会堂、休养室、盥洗室、储藏室、诵读室、运动场、总会所等,应有尽有,设备齐全。比之王宫,有过之而无不及,实为天下第一福地。

  对联的两边原有两幅图画。依稀记得有一幅为《牧归图》,牛背上牧童的身影时而清晰,时而朦胧,多少乡间往事、儿时趣事在清贫困厄中变得诗意盎然。

  第三进门联为“源流舜水,道衍湘山”。一“道”一“源”,让人想起清代学者杨凯运先生的名言:“吾道南来,原是濂溪一脉;大江东去,无非湘水余波。”

  从卵石小路再登七级台阶,就是大雄宝殿。正殿宽16步,占地192平米,气势恢宏。神台中央是佛陀释迦牟尼的塑像,面容慈祥,端坐于莲花座上,金光闪烁。左右祥云座上分列着迦叶尊者和阿难尊者的塑像,比佛陀稍小。合称“一佛两弟子”。正殿两旁神台上是十八罗汉,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各不相同,富有个性,栩栩如生。

  走廊的尽头有两耳门,一为“清风”,一为“明月”。让人想起苏子《赤壁赋》中的精彩一段:“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想起王安石的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想起30多年前的学生生活。那时我们在蓝山二中读高中,星期六下午和星期日不上课,我们三五个情投意合的同学时时来塔下寺玩,有时在大树底下纳凉、聊天,有时看书或漫想,困了就睡上一觉,有时还意气风发地去登塔远眺。当时我想,要是能在塔下寺旁修一间小房住着,岂不快哉?夜幕降临,我们就去河里洗澡。那时河水清清的,附近的百姓,有的在河边洗菜,有的在河边挑水。能看见脚下的卵石,能感受到河鱼在你的背上亲吻。月亮升起,我们再踏着月色唱着晚歌回家。偶尔回望耸立于树梢之上的塔身,回望石头上浪花飞扬的舜水,得到的就是王维的诗:“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出了大雄宝殿的后门,就是传芳塔。塔身立于回龙山的最高处,塔基是青条石铺排,塔门有1米多厚。门楣上是“峻塔凌霄”四个遒劲的大字。门两边悬着对联:

  登临峻塔登一级亮一级豁然开朗

  朝拜佛圣朝我心净我心越发虔诚

  明代蓝山县令刘子荣有一小诗极写塔之崇高:

  浮图七级耸天宫,舜水夔山一望中。

  晓日敬烟如彩凤,秋云带雨下征鸿。

  星辰举手真堪摘,阊阖排霞已可通。

  谁谓慈恩高莫并,岿然直立与之同。

  朱梦熊的小诗写塔与周边环境融为一体:

  突兀东郊外,澄澄绿水边。

  青灯悬夜月,孤影压晴川。

  一笔依天写,群山匝地旋。

  到来闲纵眼,几点古云烟。

  传芳塔的西面是藏经楼、戒堂和僧寮,与大雄殿合称佛、法、僧“三宝殿”。是清静高洁的佛教重地,不可随意乱闯。

  寺院二进门的左边是观音阁和观澜亭。

  每年农历的二月十九、六月十九和九月十九,县人和远方的香客会云集观音阁和大雄宝殿烧香许愿,称“观音节”。从商业街的购物中心到塔下寺北门,卖香纸等佛事文化用品的摊点摆成一条街。管理处的工作人员也会加强管理,凭票入内,票价2元,中午布施斋饭。平日免费向市民开放。每月的初一十五,香火也挺旺的。

  观音阁内原有高高的千手观音神像,有唐振楚县长题写的门联:“显千手身,救一切苦。”笔力刚劲,语意隽永。

  湖南省著名作家唐浩明之父唐振楚先生,1914年出生于湖南衡阳,早年毕业于南京中央政治大学,1938年任湖南省政府法制专员,1945年11月任蓝山县县长,1947年3月任南京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秘书,1949年随蒋介石去台湾。

  1968年千手观音和楹联毁于一旦。

  观音阁的南边是巍峨的观澜亭,为重檐回廊式砖木结构,始建于明万历年间。1991年重修时,择荆竹古杉以为十二廊柱,取新圩青石而造游廊台基,并保留了大门石刻。古朴的条石门框上有一楹联,阳刻,文字典雅,笔法豪放:

  层出云亭光翼轸

  环吞舜水化鱼龙

  作为门槛的那块条石做工尤为精美,中间是一只奔跑中回头的麒麟,头角、身上的鳞片清晰可见,两边还有飞鱼和花草,生动传神。

  廊柱是挺直的香杉,比腰还粗。柱下是精雕细刻的石墩。每个石墩大体有五个层次:第一层是方形基座,第二层是八角形基座,第三层是八幅花鸟祥云图案,第四、五层是莲花造型的基座。一个小小的石墩,蕴含着中华文化之魂。

  “环蓝皆山也,所在多名胜”。古朴壮观的观澜亭与寺宇浑然一体,登临览胜,舜水南来,苍松北翠,群山环抱,紫气升腾,城郭村舍,尽收眼底,令人诗情泉涌,为历代文人墨客挥毫泼墨之所。新圩下清涵村、清顺治拔贡廖自奇有诗为证:

  览胜寻幽二月天,澜亭春色更明妍。

  柳垂孤渚中流翠,花映平栏四野鲜。

  绕郭岚光楼结彩,隔江风影鸟鸣弦。

  韶华无限繁心曲,转入僧房话静禅。

  县志中载,民国时期,县人钟才宏、肖子敬、成守廉、成集九、雷在阳、陈云庄、朱景祚、钟蒲珍、杨泽萌、雷明生等成立观澜诗社,定期在观澜亭举行诗会相互唱酬联韵,并出版诗集,为一时风流之盛。

  观澜亭,蓝山人文蔚起之地,蓝山八景三十六名胜的点睛之笔。据说,政府还要在塔下洞修一个占地50多亩的文化广场,把塔下寺的人文气息辐射到文化广场和沿河风光带中去。市民期盼着文化广场的早日建成。

  旧志载,塔下寺尚有大士阁、文昌阁、霞爽阁、清音堂、祈嗣堂、水心亭、飞云亭、梦得祠等名胜。鼎盛时僧侣达百十人。不知何年何月才能重现其辉煌。

  梦得祠为纪念唐代大诗人刘禹锡而建。元和十年(815年),刘贬为连州刺史,赴任时途经蓝山县境,百姓感其才,为立祠。原建于洪观坦头,后迁建塔下寺。县人钟燮为之撰联:

  兔葵燕麦摇春意

  舜水都山牵客魂

  让人倍感亲切的是塔下寺那些古槐香樟,苍松翠柏。还有一种铜枝铁干、枝繁叶茂的树,主干光滑,皮青泛白,俗称“狗卵木”的树,生命力特别强悍。上面布满绿苔,爬满青藤。春藤开花时间,树儿好像穿了一条花白裙子在随风而舞。那密得化不开的枝叶之间,偶尔传出一两声鸟鸣,增添了寺院的寂静。这环绕着的参天古树,使塔下寺显得含蓄而有风度。树梢之上,峻塔破云擎天,一股浩然之气在舜水都山之间驰骋纵横。(作者:吴令升 湖南省永州市蓝山县职业中专语文教师)

来源:红网蓝山站

作者:吴令升

编辑:李宗凯

本文链接:http://www.lsxw.org.cn/content/2014/05/25/9933587.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蓝山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