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现代化建设离不开先进科学技术

来源:理论网 编辑:陈真 2024-02-19 10:53:51
—分享—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开始全面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朱德作为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在党、国家、军队重要岗位上积极参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重要决策,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和各项建设事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朱德明确提出:“要看到世界上还没有一个国家真正建成社会主义,我们要找出一条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建设的中心是经济建设”

新中国成立后,朱德对发展生产给予了更多思考。1950年3月,他在全国劳动局长会议及邮政电信代表会议上指出,“我们目前最大的事情就是要发展生产”。朱德强调:“建设的中心是经济建设,其他一切工作都应当为这个中心任务服务。”

朱德思考生产发展和经济建设的出发点始终紧密联系人民。他强调:“我们进行经济建设的根本目的,在于改善人民的生活,增进人民的福利。”“如果不靠发展经济建设来改善人民的生活,就等于取消了社会主义”。

朱德多次提出要适当改革经济管理体制。1955年12月,朱德在谈话中指出:“现在中央一切都包了,整个社会不能发展,不能发挥下面的积极性。”1957年1月5日,朱德在谈话中指出,“地方工业如果不下放,以后地方上什么事情都找中央解决。只有下放,中央才不会当‘怨户’”,“地方财政一定要划分出来,否则,地方上年年当‘长工’,没有积极性”。朱德还致电党中央和毛泽东,汇报考察广西情况,他在报告中指出:“条条各行其道,块块无权干涉,因此,必须给地方以应有的权力。”1957年4月,朱德再次给党中央和毛泽东写报告,汇报到湖北、广西、广东、云南、四川、陕西等省、自治区考察的情况时指出,“体制问题的中心问题是财政问题,应下决心把财权下放”,“财权下放之后,地方上就有胆量来办更多的事”。朱德认为,为了更好地发挥地方的积极性,财政、计划、工业、贸易等方面的权力都应该逐步下放,使地方有机动之权。

如何改革过于集中统一的经济管理体制?朱德提出了三点主张:一是逐级建立财政体制。要逐步建立中央、省、县、乡四级财政,各自都有独立性。“财权不仅要下放到省市,而且还应当考虑下放到县,逐步把三级财政(中央、省市和县)建立起来,将来再视条件逐步下放到乡,以建立四级财政。”二是适当提高地方和企业的自主权。把大部分的地方工业交由地方管理,规定上交适当利润,既可以扩大再生产,又可以调动地方的积极性。三是发展商品流通,开放自由市场。朱德深入思考了计划和市场两者的关系,“自由市场是农民的需要,开放自由市场利多弊少。既然开放,就必然有两个市场,两种价格”,“应在统一领导下把市场搞得活一些,以便促进生产和流通。改变过去那种不统则乱、一统就死的状况,不宜各地强求一律”。

朱德提出的关于改革经济管理体制的思考和探索,虽然没有得到全部实现,但这些思考极富勇气,很有创见,体现了朱德思想认识的前瞻性和全局性。

“利用国际上的有利条件和形势”

新中国成立前,朱德就认为我们不仅“要同苏联及一切(人民)民主国家做生意”,“还要同日本、美国做生意”,要把我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内外交流’”。新中国成立后,他多次主张要独立自主地“利用国际上的有利条件和形势,来加速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他认为,“只强调自己制造,不要进口,这不是先进思想,而是保守思想,应当克服”。

朱德还深入思考了发展对外贸易的具体措施。他提出,“在发展国际贸易上,我们的胃口应该大一些”,要“以进养出”“以出带进”,“争取多出口,多进口,逐步地做到大出大进”。关于改革外贸体制,朱德指出,“要给地方一定的机动性,鼓励他们多生产、多出口”。

朱德还较早地提出发展国际旅游事业。1957年8月14日,朱德对李先念说:“要把所有的招待所、疗养地和风景区的房子都收归公家所有,充分地利用起来,成立国际旅行社,发展旅游事业,外国人也可以来旅游,这是一笔很大的收入。”8月30日,他在和城市服务部部长杨易辰谈话时说:“旅店事业要搞好,把旅店、招待所办成国际旅行社,接待外国人,可以赚外国人的钱。”

“要让农民富裕起来”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朱德尤其重视农民的致富问题。他指出:“要让农民富裕起来,只有农民富裕了,整个国民经济才能活跃起来。”当时有些人担心农民富裕后会成为富农,会发展资本主义,会出现阶级分化。朱德坦率地反驳:“这种顾虑是多余的。因为生产资料掌握在集体和国家手中。群众的生活应该是越富越好。”

朱德强调的让农民富裕起来,“不是少数人富,而是集体富,家家富,人人富,共同富裕”。对于如何实现共同富裕,他提出了三点思考:一是提高农产品价格,降低工业品价格。二是允许全民所有制、集体所有制和个人所有制同时存在。他认为只要农民不从事违法经营,他们的个体生产是允许的。他还建议,在发展粮食生产的同时,也要重视多种经济作物的经营。三是实行按劳分配,让农民有生产自主权。

朱德关于让农民富裕起来、实现共同富裕的思想,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情况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真实需求。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的改革正是从农村起步的。

“要掌握最新技术成就”

朱德深刻认识到科学技术在国家经济建设中的巨大作用。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他指出,“要把这样的国家建设好,有许多事情要做,我们的科学知识远远不够”。1949年6月,朱德在出席中华全国第一次科学会议筹备会成立大会上指出,“中国要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科学的发展是很重要的”。

1955年底至1956年4月,朱德率团出访欧洲,他强烈地感受到“现在我们需要的就是技术。要尽快学习最新技术”,“要掌握最新技术成就,才能使我国的经济迅速地赶上世界的先进水平”。回国后,他就所见所闻所感给党中央和毛泽东作了详细的报告,并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提出了重要意见:“需要考虑怎样把最大的力量集中到和平生产方面……现在世界正处在工业技术革新中,必须运用世界最新科技成就,提高技术,对此我们必须十分重视。”

朱德高度重视知识分子工作,强调必须积极培养人才。1950年,他在全国机械工业会议上指出:“我们的技术人员这样少,这样缺乏,假若再使用不当,不能让他们很好地工作,贡献力量给国家,则对我们的工业建设将是一个不可补偿的损失。”1951年,他在全国纺织工业代表会议上又强调:“决心为人民服务,有技术知识和业务知识的知识分子,是国家重要的财富。”

朱德有过两次重要讲话,可以看作是他对“建设中国式的社会主义”探索的总结。一次是1965年底他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改善人民的生活。过去我们是学苏联的经验,现在我们要在毛主席的领导下,建设中国式的社会主义。”另一次是1966年初他提出的:“革命就是发展生产力。生产力发展了,生产关系跟不上也不行。社会主义是什么样子,人们都没看见,不把社会主义搞出个样子,大家还是不明确。生产搞好了,人也摆平了,生活也改善了,弄虚作假没有了,大家对社会主义就有信心了。”朱德关于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思考和探索,是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一部分,也是党和人民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一部分。

(作者系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第二研究部朱德研究处副处长、副研究员)

来源:理论网

编辑:陈真

阅读下一篇

返回蓝山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