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林火基本知识
(一)森林火灾
1、概念:就是失去人为控制的在林地内自由蔓延和发展的,造成一定损失的林火。
2、引发森林火灾的三个基本条件(即三要素):
因为森林燃烧是一种开放式燃烧,它不受供氧的限制,在一定的天气条件下,有火源即可燃烧。
森林可燃物(植被,如芒箕、杂草)、火源(是发生森林火灾的关键因素)、火险天气(高温、干旱、低湿、大风)是引发森林火灾的三个基本条件。
3、引发森林火灾的火源种类:
火源是引发森林火灾的关键因素。在通常情况下,由于可燃物本身温度达到燃点而引起自燃的情况是十分罕见的。如果在容易发生火灾的季节,没有火源,不管气温多高,风多大,连续干旱时间多长,森林火灾是不可能发生的。
火源分为两大类:自然火源和人为火源。
(1)、自然火源:如雷击火、火山爆发等引起的。主要发生在人烟稀少、交通不便的边远原始林区,我国的雷击火占火源比例很少,只有1%。
(2)、人为火源:可分为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用火。
生产性用火:常见的有烧田埂草、烧垦烧荒、烧灰积肥、烧炭、炼山造林等。
非生产性用火:吸烟时乱丢烟头、上坟烧纸、点香烛、燃放烟花鞭炮、烤火、打火把、烧饭、小孩、痴、呆、傻等人员玩火。
4、森林火灾的燃烧类型。按燃烧位置分:地下火、地表火、树冠火。按燃烧方向分:上山火和下山火。
(1)地下火:在泥炭和腐殖层燃烧的火称为地下火。地下火在地面下燃烧,一般见不到火焰,只有少量的烟。地下火蔓延速度较为缓慢,仅4——5米/小时,但不易扑救,温度高,破坏力强,火灾后树木枯黄而死,出现大量倒木。
(2)地表火:林火沿地表蔓延,烧毁地被物,危害幼林、灌木、下木,烧伤大树干基、下部枝叶以及露出地面的树根,此类火称为地表火。
按蔓延速度可分为急进地表火和稳进地表火。按火强度可分为轻度、低度、中度、高度、强度地表火。
急进地表火:蔓延速度快,火速度在5米/分以上。
稳进地表火:蔓延速度较为缓慢,温度高,燃烧彻底,火速度在5米/分以下。
(3)树冠火:引起树冠层燃烧的林火。树冠火燃烧温度高,火强度大,蔓延速度快,破坏性大,不易扑救。树冠火多发生在长期干旱的针叶幼林、中龄林或针叶异龄林里。
急进树冠火的顺风速度可达8——25公里/小时,甚至更大。
目前为止,在我县发生的森林火灾中还未出现过纯粹的树冠火,只有间歇性的,就是地表火在遇到强风或特殊的地形以及针叶幼树群(杉木、松木)、枯立木、低垂树枝时,烧至树冠,形成短时间的树冠火。
(4)上山火又叫冲火,是指由山下向山顶蔓延的火。正如俗话说的,火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由于受谷风的影响,白天的上山火是顺风火,蔓延速度快,火势猛,难以扑救。夜间的上山火则受山风的抑制,是逆风火,其蔓延速度远远低于白天。上山火的速度与坡度成正比关系,坡度越大,火蔓延的速度越快,大约每增加20度,速度增加1倍。
(5)下山火又叫坐火,是指从山顶向山脚蔓延的火。由于受山风的影响,夜间的下山火是顺风火,但速度远不如白天的上山火,蔓延速度缓慢,容易扑救。白天的下山火受谷风的抑制,是逆风火,蔓延速度低于上山火。下山火在山的坡度50度以内时,火的速度与坡度成反比,也就是说坡度越大,火的蔓延速度越慢;当坡度大于50度时,火的速度就与坡度成正比关系,也就是坡度越陡,火速度越快。
在1987年5月6日我国的大兴安岭特大火灾中,盘中、马林两个林场在大火来到前,都是黑色飓风旋转着袭来,把全场的铁瓦盖全部卷向天空。扑火队员看到了火在树梢螺旋式旋转着,可以看到旋转燃烧的椭圆形大火团。实验表明:高速旋转的热气流,可达2.3万—2.4万转/小时,水平移动12—16km/h,这种燃烧行为能提高燃烧速度的3倍。
(6)、火爆:
是由于林火从可燃物载量较少的地区,蔓延到可燃物载量很多的地区,可燃物载量突然增多,而形成爆炸式燃烧。或者是两个火头或多个火头相遇形成爆炸式燃烧。爆炸式燃烧有爆炸的声音和四散的火花,就像放礼花一样。
编辑:李宗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