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约谈,也是一次警醒。这次约谈我一辈子都不会忘记。”在海盐县民政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汤某45岁生日当天,他被通知到县纪委会议室接受集体约谈。(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7月9日)
翻看一些忏悔书上,我们会看到这样的话语:当初没有人提醒,没有对我严格要求,我的权利失去了监督,如果当初组织上对我早点提醒、对我要求严厉些,我就不至于落到如今的下场。“上医治未病”。严格问责,关口前移,就是防止量变引发质变,体现的是对干部队伍的呵护。中央明确监督执纪的四种形态,让四种监督执纪环环相扣,依次设防,尤其强调在“前线”严防死守,咬耳朵、扯袖子、红红脸、出出汗成为常态,组织对汤某的约谈提醒正是这一常态的写照。
从来没有不起眼的蚁穴,只有守不住的长堤。多少干部倒在“大节”“小节”的认识误区中,如果党组织、领导干部疏于管理,放弃了对干部的监督,那么小错就会酿成大错,带病的干部就会在错误的道路上越滑越远,这绝不是对组织的爱。当下,我们有些领导对下属充满人情味,当老好人,对苗头性问题往往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许多“问题干部”刚开始也就是吃顿饭、拿张购物卡,久而久之,便沦为“温水青蛙”。岂不知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小毛病、小问题不及时敲打、告诫,小错发展成大错,最终不可挽回。只有早提醒、早纠正、早处置,深化警示教育,经常抓、长期抓,引导党员干部自觉强化纪律和规矩意识,习惯在受监督和约束的环境中工作生活,才是对监督对象最大的关心和爱护。
怎样才能做到严管厚爱? 当好“知心人”,经常和党员干部零距离接触,面对面交流,多听听他们的“苦水”,多解解他们的“烦恼”,帮助他们纠偏扶正,让他们“初心”不变,不走“偏门”和“歪路”。当好“引路人”,悉心教育引导,认真履行干部教育监督管理的责任,建立健全教育约谈、警示提醒的管理制度,重点针对群众有举报有议论、工作生活中有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的党员干部,开展提前介入式提醒告诫,让其猛回头、认清风险,主动改错。当好“热心人”,探索建立容错纠错机制,为那些敢于担当、踏实做事、不谋私利的干部撑腰鼓劲,不断为他们的“初心”注入新鲜动力,燃烧干事创业的激情。
只有把握关键节点,多给党员干部送“及时雨”“指南针”“稳定器”,才能全力杜绝“被误导”“被围猎”的可能,我们的党员干部才能在严管厚爱中历练自己,才能筑牢思想防线和坚守法律底线,才能切实履行好党章赋予的职责。(蓝山县纪委监委 秦英 文禄波)
作者:秦英 文禄波
编辑:李宗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