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红军长征在楠市

来源:红网蓝山县分站 作者:梁楚红 编辑:李宗凯 2017-08-22 10:14:15
新蓝山
—分享—

  公元一九三四年农历七月初的一天,天空万里无云,太阳象火一样,生活在湖南南岭山脚的百姓们被晒得黑黝黝的,脸都要脱层皮。上午十一点钟左右,蓝山县楠市镇梁家阴亭铺的男人、小孩们大部分赤膊着上身坐在铺子中间的凉亭上纳凉、侃大山。有的拿着两尺多长的竹烟杆猛吸着浓烈的旱烟,有的扇着麻筛般大的蒲扇。

  突然间,三个二十多岁的小伙子头戴黄色麦秆草帽,身穿黑色布扣子衣裤、肩搭一张白里透黄的汗巾、脚穿十耳麻鞋各挑着一担中小型铁趴锅从洪观泉塘方向的挑盐路上边走边看迈着碎步一同来到了凉亭上。他们放下肩上担子掏出铜钱每人买了一杯凉水喝,一边叫卖趴锅、一边用草帽扇风和凉亭上的人们攀谈了起来:“各位叔伯弟兄,哪位需要买趴锅,我们弟兄三个的趴锅铁水好、不起锈、不容易烂,今天先讲好价钱赊回去,下次我们来时再给钱,哪位先过来看看。”并顺势在地上捡块生石头,把铁锅敲得叮当响。

  这时,有个二十多岁有只眼睛有点萝卜花(白内障)叫梁盛魁的小伙子选了一只,这个卖趴锅的小伙子马上端起趴锅帮他送去。来到梁盛魁家一看,几十个平方米黑木板房内还坐着一个五十岁左右的矮小老头和一个八九岁的小男孩。火炉是用三个火砖做撑脚的,撑脚上正架着一只鼎锅在熬绿豆粥。卖趴锅的小伙子马上对老人彬彬有礼的道:“请问老叔,这个兄弟是你什么人?”老人随即答道:“他是我的堂侄,他和我一样家里就是亩把薄地,其它什么也没有,早几天他的趴锅烂了,煮菜不方便,就叫他过来和我两父子一起吃,他住在我下隔壁,是半边火炉半边床的木板房子。”老头拿张条凳请小伙子坐下接着又询问:“不知你这个后生仔是哪里人?”小伙子立即答道:“不怕老叔笑话,我们弟兄几个都是江西来的,你就叫我们江西老表吧,我看你们一家也是穷人,不如我们交个朋友吧?”

  梁盛魁满口答应道:“就怕我们配你们不起,能和你们三个老表交朋友是我一生中的幸事。”老头接着又道:“今天我们这里熬了锅绿豆粥,昨天炸起的花生米还有一碗,坛子里有腌起的萝卜条,我再到凉亭上去赊几斤水酒回来,就麻烦老表把你们那两个弟兄叫来一起喝两杯庆贺庆贺。”

  一会儿三个卖趴锅的老表和梁盛魁三叔侄围坐在一张小四方木桌上津津有味的喝了起来。其中一个年长的老表看了看梁盛魁一家都是些老实巴交的穷人,便顺口问老人道:“ 你们村的保长住哪里,宗祠在哪里?”还趁机打听:“你们村这条挑盐大路往下走是通往哪里,前面是什么村?” ……

  老人随即答道:“我们是从下面梁家村上来住的,保长在下面梁家村,宗祠和学校都在梁家村,这条挑盐大路上通广东、下通祁阳宝庆和广西,往前走五里路是白竹塘村、肖家岭村、再下五里就是甘露亭、正谊圩,右手面是下昌福、立才湾、环连桥等村,白竹塘村的左手面是大元井、倒角牛、团头源、大井头村,再下去两里路是宁远县的神下村,从团头源左边岔小路往祠堂圩、蓝屏山口村和宁远的下灌村等。沿着我们村的后面这条路走五里是几户人的苏家村,沿着苏家村对直走三里路是元竹的龙子荣村和龙希政村,希政村前面有座山叫打马岭(狮形岭),有条小路可通山下面的刘八五村,山里经常有土匪出入,你们千万要小心。”

  三个年轻老表笑了笑说:“我们没有钱,不怕什么土匪。”年长的老表边认真听边从上衣口袋里掏出一张巴掌大的牛皮纸用半截铅笔画了画,随即吩咐两个伙计道:“你两个先在老叔这里休息下,我马上下梁家村去看一看,等一会我们一起去元竹。”边说边收起碗,喝杯凉水,挑起担子走了。

  同年的农历十月十四日晚,突然间,梁家村的宗祠内和大沙洲小学及阴亭铺的凉亭上、铺门口、禾家冲、牛眠岭都住满了头戴红色五角星八角帽、身穿灰色军服的红军,其中也有少数红军穿着从家里带来的衣裤,有的甚至是女人的衣服,虽然有部电台,但其中少数红军没有刀枪,手里握着的是三股铁叉和木棍等,而且还有伤病员。

  住在阴亭铺村的红军大部分有步枪和手雷,也有扛着大刀和梭镖的。其中三个炯炯有神的小伙子就是当天来卖铁趴锅的红军侦察兵。

  原来,昨天晚上他们在朱德和彭德怀的指挥下埋伏在元竹龙希政村的前面和洪观刘八五村后面的打马岭(又称狮形岭),今天和国民党驻嘉禾的李云杰部队(其中有蓝山所城望疑桥邓礼元的部队)打了个漂亮的伏击战,消灭了李云杰一个团,而红军也有伤亡。有几个红军伤员当时是住到龙希政村的龙炳林家里,邻居龙初林、龙伊宝、龙天信还帮龙炳林(陈国莲的丈夫)家杀了一头猪招待红军,有一个重伤员抢救无效而牺牲,葬在龙希政村的对门岭上。至今陵墓还在。

  来到梁家村的第二天和第三天红军就请该村的梁学鸯带路,一路往祠堂圩,一路往蒋家洞、岩口村,有个从福建宁化县湾田乡来的叫曾竹杨的小红军因病走不动了被留在了岩口村,后来在小江洞招亲成了家,他的男孩许全学现在还健在,已六十六岁了。红军走时还在梁家村梁氏宗祠的外墙上留下了“打倒白军”,“打倒地主分田地”等标语。

  住在阴亭铺村的这支红军第二天一早就直接从挑盐大路往白竹塘方向去了。谁知道,他们刚一过了白竹塘村后面的小路步入大元井村的山路时,突然两边岭上传来了乒乒乓乓的枪声,这支部队马上抢占了附近的沙子岭(又名沙井岭)进行还击。可是,国民党部队首先占领了两边的两座高山团井岭和人形岭。危急中,被早赶到宁远神下的红军来救援,谁料想,中途又被国民党部李宝兵部队拦截,而有的红军对新制造的炸弹使用还不熟练,误伤了自己人。所以,这次战斗进行了一天,红军虽顽强抵抗,还是失利了。战斗中,一名国民党排长和多名士兵被击毙,埋在了木马下的岭上,红军也有几十个人伤亡,牺牲了的被埋在了沙子岭。

  战斗中,白竹塘村的年轻小伙子李初成、李吉文、李金文三人用自家的竹凉椅抬下了两位红军重伤员来到白竹塘村李氏宗祠用草药治疗,随后又把这两名伤员送到了蓝屏山口村。

  李初成老婆在路边的地里挖红薯,请从战场上下来的红军吃红薯,红军不肯吃,李初成老婆硬塞了两个生红薯给他们,有个战士便拿了枚铜钱给她。战后几天,白竹塘的小孩还在战地拾得红军遗失的铜号一只。

  红军下山到大元井来买生红薯吃,碰到大元井村病故了一位老人,正在做道场,大元井村黄德兵(黄寿贤父亲)打担饭给他们吃,红军不肯要,他只得拿出一些生红薯给他们,后来黄孝兵看着红军为老百姓打天下连自己的姓命都不要,连百姓的饭菜都不肯吃,实在过意不去,便把这担饭送到山上的红军驻地,红军要给钱,黄孝兵不要,有个红军干部就送了把钢战刀给他,这把战刀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损坏。

  这次战斗后,这支部队下山从大元井往倒角牛过祠堂圩再到蓝屏山口汇合大部队去了。

  另一支部队,从打马岭下来后来到了正宜圩的立才湾村,立才湾的黄启文四弟兄正在请叔侄和亲戚朋友喝酒商量四弟兄分家一事,一个红军连长带着几个士兵问路,正从黄启文家门口过,黄启文马上请红军进屋坐下来喝酒,并对叔侄和亲戚朋友说:“红军是难得请到的贵客,今天要请他们多喝几杯。”在这种盛情难却之下,红军连长只好代表战士们陪主家和客人喝了两杯便匆匆走了

  话分两头,另一部分红军从打马岭下来后在李得会村和泉塘村稍作休息便来到了楠市的矮砠脚村、竹山复村、下沅村、朱家坪、李家山、下洞铺、新老石坪头、田心、菜园里和黄均德村、黄文顺、大元里以及元家冲和砠下村等歇息整顿,朱德、彭德怀的红三军团总指挥所设在楠木桥村的忠圣庙(原楠市粮站里面),有位首长还在蒋盛忠伯父家买过纸张和小课本。

  住在下洞铺钱光合家的红军还在他家房屋的墙壁上用毛笔书写了如下标语:“只有苏维埃才能救中国!”“红军是工农自己的军队!”“共产党是无产阶级!”“工人农民加入红军去!”“打倒日本和一切帝国主义!”“打倒卖国的国民党!”“红军是民众抗日战争的主力军!”“红军公平买卖!”“立即分配土地给士兵,改善士兵待遇和生活!”“组织学生反日会和义勇军!”“革命学生及知识劳动者自己武装起来北上抗日收复失地!”“武装起来 暴动起来,实行不交租不纳税!”“农民组织游击队夺取地主武装!”“工人农民加入红军实行土地革命!”这些标语至今保存完好。住在菜园里村的红军也在杨毕堂家的墙壁上写有“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等纪律规定。住在其它村的红军都写有各种各样的标语,可惜因年深日久、房屋倒塌没有很好地保存下来。他们的伤病员大部分住在田心村和菜园里村,当时菜园里村的老中草医师杨毕堂和楠木桥村的黄元吉和田心村的曾满次还特地为这些伤病员疗伤,红军走时,三位医师还把家里的一些中草药送给了红军。田心村妇女梁珍看见红军住在后龙山,夜晚冷人,就把自己家里盖的一床棉被送给了红军。该村的曾光次、曾龙贵还自愿给红军挑行李。曾光次跟着红军长征后便没有再回家,他的新婚妻子天天在门口盼望,有人劝她改嫁,她不愿改嫁,一年后她投井自尽。为纪念这个贞妇,这个井水从那时起没有再用。

  在田心村牺牲了六位红军,菜园里村牺牲了一位红军,大元里村牺牲了一位红军,黄均德村牺牲了两位红军都被安葬在该村的后龙山。在下沅村牺牲的一位和在桂花凉亭(也叫石凉亭)牺牲的一位都被埋在该地附近。在黄文顺牺牲的一位红军被葬在紧挨翻龙形的下面,在百家庙牺牲了一位红军被葬在百家庙的旁边,多年后这个红军的军服还在庙边。有个违反纪律的红军被斩首后葬在瓦元头村大杨百的路边。

  红军大部队从十月十四日到十六日在楠市居住了三天两夜,无论住在楠市哪个村,白天都为百姓挑水干活,晚上睡觉借的禾草,在走前就归还到哪里,还帮百姓打扫好卫生。

  跟随大部队的一些伤病员却陆陆续续过了五六天,他们中有的拄着木棍、有的互相搀扶、有的爬着走,,,,,,即使这样,他们饿着肚皮也不进村扰民,他们大都住在黄文顺村对面的百家庙。有的百姓过意不去,就为他们送饭送菜,有个伤员伤了腹部和脚就跛着脚来接饭菜。今年八十九岁的黄运生老人说:“我父亲帮伤员送饭菜,我跟着去,红军伤员还帮我打饭,我父亲帮伤员挑行李挑到祠市牛空头村,红军还给了我父亲三块大洋。”

  上面叙说的是第二批红军过楠市,第一批红军过楠市是公元一九三四年农历七月二十九日,是红六军团先遣队,军团长是肖克、政委是王震、中共中央代表是任弼时。这批部队是9700人,着装比较整齐,武器装备也比较好,他们来时只在下洞铺附近几个村子住了一夜,第二天就走了。

  两次红军过楠市都有铁的纪律,他们既尊重百姓又对百姓秋毫无犯,深得百姓爱戴和拥护。当时参加红军的有:下洞铺雷忠旺、钱玉林、方春宝、竹山复村杨书杰和下沅村有个小名叫“哑子”的,矮砠脚有个小名叫“石头古”的。钱玉林后来还参加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后来因是文盲,转业回家拿国家补贴,直到六十八岁病故。方春宝转业后在新疆工作,有个叫黄迁福从福建来的小红军因病走不动了,病好后留在了菜园里村成了家,直到七十多岁病故。

  红军长征在楠市已过去八十三年,早成为佳话,红军长征的精神也将千秋万代永远传承下去,并激励后人不忘历史、铭记当初、永远沿着共产党指引的光明大道奋勇前进! (作者:梁楚红)

来源:红网蓝山县分站

作者:梁楚红

编辑:李宗凯

本文链接:http://www.lsxw.org.cn/content/2017/08/22/9908764.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蓝山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