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蓝山古桥

来源:雷统六 编辑:李宗凯 2016-10-27 09:32:00
新蓝山
—分享—

  蓝山古桥

  (作者:雷统六)

  自古以来,桥梁是当地重要文化符号之一。在一千多年的岁月变迁中,蓝山沉积了众多历史文化,比如舜文化、古道文化、宗教文化、瑶文化等等,其中桥文化也非常深厚,只是缺少挖掘、重视罢了。

  在蓝山古代建筑中,桥梁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近千年来,勤劳智慧的蓝山人民修建了许多桥梁,这些桥梁横跨在山水之间,便利了交通,装点了河山,成为蓝山古代文明的标志之一。

  蓝山萦带钟、深、舜源、濛溪诸水以十数,皆造桥渡。县旧志所载名者。城外四桥曰:“子来、东江、关蓝、赤阑”四桥均在城东。“偕乐桥”在城北,明神宗万历年中知县杨应祥建。距县城七里钟水河上的“五渡桥”。火田桥跨俊水;塔水桥、尹家桥渡山溪,龙须桥、龙溪桥、卢江桥、柳溪桥、竹广桥、戴星桥、龙川桥、虹桥、颜桥,三十里的楠木桥,东北四十里的“见龙桥”和距县城五十里的“马溺桥”共十七座古桥。旧县志所载名者,且作记,现存有柳溪、见龙、子来、万年、青龙、戴星等六桥。《见龙桥记》由林炳章所写,《柳溪桥记》由陈本敷所记,李文华撰写《子来桥记》。

  现存的古桥,无论是样式还是力学原理、美学理念,仍然对当代中国桥梁建筑产生重大影响,充分显示了蓝山古代劳动人民的非凡智慧与才能。蓝山历代文人骚客对桥充满赞美之情,将桥比作苍龙腾驾、新月出云、长虹饮涧、玉环半沉,一派美的风姿。而在普通百姓的词典里,桥,既是欢乐之所,也是伤心之地,在桥上,故友相逢,尽享闲情雅致,充满欢笑与安宁;同样在桥上,人们送别亲人,隔水相望,挥泪洒别,此时的小小石桥,成了负载离情别意的地方。

  桥梁的建设伴随着人们生产生活的社会活动,在大量地修建与消失过程中,反复、交替、轮回。在强大的时间面前,旷野中的桥,再坚固耐用也抵不住风雨剥蚀,许多古桥在荒草的覆盖下,孤寂地终老,更多的则是被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中。幸存下来的古桥,是活着的文物瑰宝,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每座桥都有着可以回味的感人故事,显现出历史文化闪烁的燿燿亮光。

  蓝山自古为湖南物资入广东的交通运输要道。在古盐道上的万年古桥。千百年来,人们之所以爱桥、颂桥,除了桥具有实用功能,更重要的是因为桥具有艺术功能,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若为此路今重过,十五年前旧板桥”、“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萧”、“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等等,成为人们千百年来吟诵的名作。

  人们除了对历史文化的反映,桥文化也有许多社会学的内容。过去蓝山人有为铺路修桥捐款、为建桥出义务工的社会公德,有些特殊古桥更有“文官下轿,武官下马”的规定。这是古桥伦理文化、民俗文化。蓝山也有不少乡镇因桥而名,如土桥圩、大桥、楠木桥、竹管桥、龙溪桥等。这里面便有桥梁景观的功劳。因此,桥梁对区域形象的塑造有极大的影响。

  我们对古桥进行保护的同时,需要对桥文化进行深入挖掘。蓝山现存的古代桥梁有的没有名称,有名称的有些又没有标记,初来乍到的人不知桥为何名;有些古桥损毁严重,没有得到应有的修复。所以,我们应高度重视桥梁文化的建设,珍惜历史的积淀,丰富桥梁的内涵,为多姿多彩的蓝山增添迷人的魅力。

  柳溪桥记

  陈本敷

  陈本敷《柳溪桥记》:“蓝山据湖湘上游,襟带皆江。城北五六里拖蓝二派,有柳溪焉。溪旧有桥,建、圯频已。嘉靖庚寅秋,时将冱寒,陈侯倡修之。经始是年火见之始,竣于明年农祥见之辰。桥成,而民不病涉,随柳观澜皆在目前也。若其睹溪流而思河润,憩柳阴而念甘棠,民之情、侯之教,他日当验之矣。”

  见龙桥记

  林炳章

  林炳章《见龙桥记》:“出郭北走四十里,抵粗石界,混混然一水中流。昔人累石以济,亘十余丈,横四之一,额以清凉,殆莫考其世。隆庆巳巳秋,怀兰子督税兹邑,从而渡焉。维时莀收执矩,商飙嘘音,飒飒萧萧,木叶四下。余仰睇桥扁,因而异之曰:‘嗟乎!何兹桥之遄为夏日名也?余闻:天有四时,寒暑迭运。君子握符以位民上也,必有调燮之政,以节宣元气,使元无愆,阴无伏,风无凄,雨无苦;故虑其壮,又虑其凝也。为之,令其市无暴焉,门闾无闭焉,关市无索焉;又为之,令其城郭必完,管匙必慎,衣裳必辨焉。斯则五气顺布,愆伏不生,庶几祁寒、暑雨,民罔有咨,政之上务者。苟一布之以凉德,余惧斯民之不克噢咻也。因以 ‘见龙’更之,盖用少陵‘日落见水者’语云”。

  子来桥记

  李文华

  李文华《子来桥记》:“役以征政,政以庇民,民以义动:治之经也。古者以驿传、桥梁验政治,有由哉,有由哉!杨侯令蓝山,解网理绳,一以安养为政。民既安矣,又因民所欲而举行之。暇日躬率士民讲约于城东桥,远迩津津,知向风矣。未几,桥毁于火,侯盱衡而叹曰:‘岂子方在事,而厥斯举?乃捐俸经始,率作罔倦,荷锸取材,云兴雨集,民走役如鹜,不日底绩。更其题曰‘子来桥’,志民力也。侯成此桥,又建庙矣,移营兵,备关锁,凡为民利者备焉。盖‘子’者‘孽’也,天地之心复见于子侯之孽生。吾蓝自今日始,吾侪其日厉终事之义,以图利哉。”

  万年桥记

  位于舜水河金魚口两岸。舜水发源于大麻,流经大麻、所城等六乡,纵貫五县,水流清沏,急流处如奔马,平緩处如懸鏡,蜿蜒曲折,如玉帶闪飄。舜水之上架的一座石桥,乃清乾隆五十三年(公元1788年)所建,桥长23米,高9米,宽7米,青石砌築,两侧为石栏杆,古朴美观。从梅峰观舜水,河流环绕,如玉帶环扣,景色盎然。故有“舜水环帶”之称。

  青龙桥记

  此桥位于新圩镇滨溪村北150米处,建于道光五年(1825),为单拱石桥。桥长8米,宽4米。桥上有一幅古楹联“滨畔竹翠松青竹栖凤凰松隐鹤,溪沿山奇水秀山卧虎豹水藏龙”。桥上建亭,名曰:凤水亭。亭里刻有楹联“桥跨两岸好彩虹点缀湘乡美景,亭葺半空似天宫绘展风水娇娆”是由当地退休教师谭道爵老先生撰写。该桥于二0一三年十二月被永州市人民政府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戴星桥记

  戴星桥位于蓝山县竹管寺荷叶塘村东侧,关于该桥的建立时间,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是说在清光绪四至六年(1878-1880)建立;而蓝山县人民政府于2014年8月立的碑文记载是建于康熙年间。横跨濛溪河,南北走向。桥长23.5米,宽5米,面长32米,高8米,拱桥距9米,两端有石阶10余级。一桥三拱,旧时为蓝山至衡阳必经要道,后因道路改变,此桥己不再是交通主道,现是附近村民便民之桥。现桥体保存完好如故。

  于今戴星桥虽已退出历史舞台,但历经百余年风雨侵蚀,其结构没有变形,依然坚固地屹立在濛溪河畔,不由不赞叹古人的勤劳和智慧。二0一三年十二月被永州市人民政府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文章摘自《三蓝寻古》)

来源:雷统六

编辑:李宗凯

阅读下一篇

返回蓝山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