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时期,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县农业部门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认真贯彻中央农业农村方针政策,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农民增收为目标,大力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全面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完成了“十二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各项目标,实现了农业和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013年荣获“全国蔬菜产业重点县”、“全国重点产茶县”、“全国十大生态产茶县”、“全省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先进单位”、“全省农村清洁工程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2014年我局成功荣获2014年度湖南省超级杂交稻“种三产四”丰产工程项目 “先进示范基地”称号,县农广校获全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省级示范学校称号(永州市唯一一所学校),百叠岭茶叶在第十二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青岛)和2014年中国中部(湖南)农博会上获得金奖,夏黑葡萄在全省首届(湘葡绿品杯)葡萄品评会果实品质评比大赛中获金奖第一名,火市陈良政获得全省先进种粮大户称号。
(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一是粮食生产连年丰收。2015年全县粮食生产面积达34万亩,总产量12.6万吨,比2010年面积增加0.9万亩、总产量增加0.5万吨,其中水稻生产面积27.9万亩,总产11.4万吨,比2010年面积增加0.6万亩、总产量增加0.32万吨;旱粮面积6.1万亩,总产量1.2万吨,比2010年面积增加0.3万亩、总产量增加0.18万吨。二是蔬菜生产稳步发展。2015年全县蔬菜播种面积11万亩,蔬菜总产量21万吨,总产值3.8亿元,分别比2010年增长11.8 %、21%、28.9%。三是水果生产快速增长。2015年全县水果种植面积6.6万亩,总产量6.9万吨,总产值2.6亿元,分别比2010年增长13.5 %、14.6 %、18.2%。其中柑桔面积1.3万亩,总产量0.9万吨,总产值0.25亿元,分别比2010年增长3.5%、6.3%、9.8%;梨子面积3.5万亩,总产量3.9万吨,总产值0.8亿元,分别比2010年增长0.8%、1.0%、3.2%;葡萄面积1.0万亩,总产量1.5万吨,总产值1.2亿元,分别比2010年增长100%、110%、150%;其他小水果面积0.8万亩,总产量0.6万吨,总产值0.35亿元,分别比2010年增长3.5%、4.0 %、5.0 %。主要扶持了33个种粮专业家庭农场主体生产扩大、提质升级改造,新培育了粮食加工龙头企业1家(舜蓝现代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四是茶叶生产逐年扩大。2015年底全县茶园面积1.75万亩,茶叶总产量210吨,总产值0.24亿元,分别比2010年增长75 %、80 %、95%,其中名优茶产量50吨,产值0.14亿元,分别占茶叶总产量、总产值的24 %和58 %。五是油料作物发展迅猛。2015年全县油菜播种面积10万亩,油菜总产量1.2万吨,总产值0.43亿元,分别比2010年增长55 %、60 %、60 %。除上述主要作物外,绿肥、药材等作物呈增长态势。
(二)农业产业化发展势头强劲。 “十二五”期间,全县农业部门科学规划、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合理布局,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和各类农业专业合作组织的带动作用,打造了一批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基本实现了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的格局,初步形成了以粮、菜、果、茶为主的种植产业化生产格局。一是 “两线两区”优质稻生产基地,以永连公路和蓝大公路沿线乡镇的早中优质稻生产基地,面积10万亩,新圩、早禾、田心、太平、大洞和土市、洪观两大烤烟生产片区的晚稻优质稻生产基地,面积4万亩;二是以永连公路沿线乡镇为核心的油料生产基地,面积 8 万余亩;三是以毛俊镇为核心辐射塔峰镇、竹管寺镇、祠堂圩乡的外销蔬菜产业基地,面积3.2万亩;四是大洞、太平为主的早熟梨生产基地和以塔峰镇、毛俊镇为主的时鲜小水果生产基地,面积4.5万亩;五是以火市百叠岭高山生态有机茶园为核心的茶叶生产基地,面积1.75万亩。截至2015年,全县共有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组织296家,涵盖粮油、蔬菜、水果、茶叶等各类种植业产品。其中省级以上龙头企业3家,市级龙头企业9家。“十二五”期末,全县农产品加工业完成总产值6.75亿元,实现工业销售收入6.64亿元,完成营业收入6.44亿元,创造利润0.57亿元,有效的促进了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三)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升。“十二五”期间,全县农业部门将农产品质量安全作为农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现了农产品“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监控,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逐步提升。一是农业标准化工作力度不断加大。期间,共建立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15个,面积达2.5万亩,34个农产品通过“三品一标”认证,其中:无公害产品29个、绿色食品2个、有机食品2个,地理标志产品1个,覆盖各类种植业产品。二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执法不断加强。为确保市民吃上放心农产品,全县健全完善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完成了县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检测站建设,成立了15个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共配备检验检测仪器400多台(套);同时在农产品生产基地、农贸市场、超市建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点30个,年抽样检测100多批次,样品0.4万余个,农残超标率均控制在省定标准范围内,且逐年下降,农残合格率从2010年96.8 %提高到98.9%以上;加大了农业行政执法力度,年均查处涉农案件10余起,杜绝了违禁农业投入品的销售、使用。三是农产品准入准出工作不断推进。推行了以蔬菜为主的农产品市场准入和基地准出机制,建立健全了农产品包装和标识管理、农产品质量追溯、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不合格农产品的责任追究和退出市场等制度,有力地保障了全县人民的消费安全。
(四)农业生产综合产能不断加强。“十二五”期间,我县农业部门坚持提升耕地地力和提高农民科技素质的硬件、软件两手抓,农业生产综合产能得到明显提高。一是全面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和土壤有机质提升技术。五年来,累计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应用面积175万亩、土壤有机质提升技术25.5万亩,全县耕地地力得以明显提升。二是农民科技素质显着提高。“十二五”期间,全县农业部门把培育新型农民作为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措施来抓,依托“阳光工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项目等平台,大力培育农业科技带头人、农村经纪人等农村实用人才,五年来,培训新型农民1500人,阳光工程培训累计培训1.799万人,转移就业1.34万人,农业科技入户培训科技示范户6.4万户,各类实用技术培训培训农民8.2万人次。通过培训,培育了一批新型职业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为农业生产综合产能的提升奠定了坚实基础。2015年,全县农业生产总产值从2010年的17.46亿元增加到28.26亿元,年均增长10.26 %,其中种植业10.84亿元,年均增长8.82%;农业增加值从2010年的4.46亿元增加到6.76亿元,年均增长8.8 %;全县粮食订单面积达10万亩,其中中高档优质稻面积达到85 %以上,农民人平纯收入从2010年的6140元增加到11178元,年均增长12.9 %。
(五)农业科技创新稳步推进。“十二五”期间,全县农业科技创新基地建设步伐加快,农业科技示范推广体系基本建立,形成了以农业科研院所为依托、农技推广服务机构为纽带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立了系统、完善的教学、示范、推广网络,对农业产业发展的辐射带动能力显著增强。一是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网络逐步完善。“十二五”期间,投资463万元完成了基层农技推广服务机构条件建设,共新(改)建基层农业综合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业务用房15个、面积4448平方米,购置检验检测、教学培训等仪器设备773台套,进一步完善了县、乡、村三级农技推广体系。二是农作物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推广水平显著提高,五年来,共引进推广水稻、蔬菜、水果、玉米新品种60多个,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二是农业技术推广应用成效显著,重点推广了水稻集中育秧、测土配方施肥、秸秆还田腐熟、土壤酸化综合改良、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农作物标准化生产等重大新技术共70多项次,累计推广总面积360多万亩次,有力地推进了种植业品种良种化、技术先进化、生产标准化和管理规范化,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十二五”期末、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58%以上。
编辑:李宗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