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印象荆竹

来源:红网蓝山站 作者:梁利 编辑:李宗凯 2016-02-14 15:11:32
新蓝山
—分享—

  荆竹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解放前属舜嶷乡,1950年始设荆竹乡,1955年11月划归江华瑶族自治县管辖,1957年冬又划回蓝山县建立荆竹瑶族乡,1961年3月成立荆竹瑶族公社,1984年改社为乡。

  “早听说,荆竹的瑶妹大方热情,还给客人倒洗澡水,是真的吗?”少不经事的我歪着脑袋问。对荆竹的渊源,始于在乡镇工作时,当时的一位人大主席姓王,是荆竹人。

  “怎么回事,你去看一下不就知道了吗?”身材大山一般结实的王主席被乡里人公认为美男子,留着齐唇胡,戴着一幅深色眼镜,显得文质彬彬。

  其实,从王主席身上,我似乎看到了山里人的热情、质朴。记不得是什么时候,我还真和王主席去了一趟荆竹,没有想象中的美女倒洗澡水,倒是看到了山高路远,还有山里特有的气候——夏天晚上都要盖棉被,更见识了山里独有的山货——干白鼠等。

  “深入了解,你会发现荆竹瑶胞仍保持浓厚瑶族风俗文化,荆竹简直就是一本厚重的书。”

  “瑶族同胞们喜爱吹唢呐,唱山歌,跳长鼓舞,耍瑶狮,玩长龙。每逢新居落成,婚嫁寿诞,往往通宵欢庆;喜欢喝盖碗茶,瓜箪酒;讲究勤浴,用特制大木槽洗澡。”

  “年长的瑶胞仍穿宝蓝布大襟衣、戴青布头帕,节日盛装用七彩丝线绣制、妇女佩戴银牌、银簪、银钗、项链、耳环、戒指、手镯等饰品。”

  “有族内婚与招郎的婚俗,女子可以出嫁,男子可以入赘。有裸体焚烧火化和带棺焚烧火化的丧俗。信奉盘王,每年有庆祝盘王节和还盘王愿的活动。”

  “从所城往大桥方向走,到了小目口,往前走是大桥,往右走上坡是荆竹,过了友爱,就算是荆竹地界了!”每次问路,当地的向导都会热情地重复着同样的话。

  据载,蓝山县荆竹瑶族乡位于蓝山西南边陲高寒山区,距离县域62公里,东与大桥瑶族乡交界、北与紫良瑶族乡接壤,西、南部与江华瑶族自治县的码市镇、贝江乡、湘江乡毗连。总面积183平方公里,林地28万亩,有耕地2957亩,其中水田2140亩,旱土807亩。有1118户,4461人,其中瑶族人口4014人,占总人口的90%。辖友爱、十里、新寨、荆竹、沙落、蒲林、大坦和石壁8个行政村,35个村民小组,乡政府驻荆竹村,是全县地势最高、位置最偏、距离最远、瑶族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乡。

  “荆竹是蓝山县最早举起义旗的地方,是红色苏维埃的摇篮!”谈起荆竹的人文历史,荆竹人无不引以为自豪。

  史料记载,1935年,红二十四师七十一团余部转战蓝山2个多月,其足迹遍及9个乡。红24师主要活动在荆竹、紫良、浆洞等山区一带,建立了荆竹游击根据地和苏维埃政权,广泛深入开展革命斗争。

  1935年3月中旬,24师在蓝山荆竹寨推翻了国民党县政府设立的永和乡政府,帮助建立了永和苏维埃政府,在瑶民房板上书写“打土豪分田地,打倒劣绅得太平”、“农民起来实行土地革命”、“农民组织游击队、夺取地主武装”、“工人农民加入红军,实行土地革命”等标语,在蓝山冲和荆竹寨发动群众开展打土豪分田地运动,人平分得0.8亩水田。苏维埃政府成立后,红军发动当地群众建立了红军游击队,在本地发动群众打土豪,支援策应红军开展活动。

  虽因国民党反动派无情镇压,蓝山红色政权以失败而告终,但期间涌现出了胡仁生、李光华等一批革命先烈,唤醒了蓝山人民的革命斗志,革命之火在三蓝大地逐渐蔓延开来。(作者 梁利)

来源:红网蓝山站

作者:梁利

编辑:李宗凯

本文链接:http://www.lsxw.org.cn/content/2016/02/14/9919179.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蓝山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