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三顾茅庐他说

来源:红网蓝山站 作者:李继亮 编辑:李宗凯 2015-10-27 10:19:11
新蓝山
—分享—

  《三国演义》中的“三顾茅庐”,后世历来被比喻真心诚意,再三邀请贤能智士出来,为自己的事业工作。它形象地说明对人才的渴望和重视,以及对人才聘请的诚恳心态,很有虚心求才的意思,被传为千古佳话。然而,从刘备经历以及他三顾茅庐的经过,可以清晰看出刘备“三顾”的不是人才,是他最需要的战略

  思想,或者说战略方针。

  为什么说刘备三顾茅庐,是为了寻找战略思想,而不是为寻

  找人才?

  刘备与关羽、张飞在桃园结拜兄弟,通过情和义,牢牢抓住了两员大将,后来还是通情义将赵云笼络摩下。关、张、赵等都是当时一流战将,“可于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但三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是勇猛超群,无人能敌,有小智而无大谋。刘备本人则是有大志而无良方,所以东奔西走几十年,“从吕布,事曹操,投袁绍,依刘表”,到头还是上无片瓦,下无寸土,没有立足之地。水境先生司马徵初遇他,就一针见血指出“关、张、赵云,皆万人敌,惜无善用之之人,若孙乾、糜竺辈,乃白面书生,无经纶济世之才也”,言下之意是刘备缺失的是安邦定国之术,也

  就是复兴汉室,统一中国的战略思想。

  刘备在司马徵、徐庶等人的大力宣扬下,认定诸葛亮不但有管仲、乐毅之才,更有姜子牙、张良之能。诸葛亮头脑中的战略思想就是他刘备最迫切需要的,刘备决定无论如何也要请他出

  山。

  刘备请诸葛亮出山,可谓费尽心思,情深义切,诚恳之至。“一顾”时,准备了厚礼,带上关张等人来到庄前,下马亲叩柴门,说“汉左将军、宜城亭侯、领豫州牧、皇叔刘备,特来拜见先生”,表现十分诚心。“二顾”时,张飞说“何必哥哥自去,可使人唤来便了”,刘备责备说“孔明当世大贤,岂可召乎”。在拜访的路上,遭遇大风雪,“吾正欲使孔明知我殷勤之意”,这次在草堂,遇到的是诸葛亮的弟弟,于是留下书信,并再三殷勤致意而别。“三顾”时,“乃令卜者揲蓍,选择吉期,斋戒三日,薰沐更衣再往卧龙岗谒孔明”,到了草堂,见诸葛亮午觉,“玄德拱立阶下。半晌,先生未醒”,童子欲报,刘备制止,“又立了一个时辰,孔明才醒”,一席话后,刘备请诸葛亮出山相助,

  诸葛亮推辞,刘备“泪沾袍袖,衣襟尽湿”。

  刘备对诸葛亮这位大才如此,而对待其他人才的态度,却是

  另外一番景象。

  刘备到达荆州依附刘表时,荆州在当时战乱纷起的中国还是比较稳定的,有很多的贤能之人,避乱隐居于此,如书中提到的就有水镜先生司马徵,博陵崔州平,颖川石广元,汝南孟公威,以及徐庶等,这些人都是诸葛亮的好友,诸葛亮说崔州平、石广元、孟公威、徐庶等人“仕进可至刺史、郡守”,徐庶刚投到刘备摩下,就帮助他出谋划策击败了曹操手下曹仁和李典两员大将,这些都说明这些人都是当杰出的人才。而刘备对这些人才的态度与对诸葛亮态度,迥然有异。无意间与这些人才相遇,交谈一番,分别时请他们出山,这些人谦虚的说自己是“山野闲散之人,不堪世用”,刘备叹句“真隐居贤士也”,就不再理睬,致使他与这些人才失之交臂。不象曹操实行“唯才是举”的人才政策,凡有一技之长就加以录用,甚至不择手段挖敌对一方的墙脚,像徐庶就是从刘备手中挖走的。如果刘备重视人才,完全可“以其人之道,还其人之身”,利用徐母之死,大作文章,再把徐庶

  争取过来,而他没有这样做。

  经过上面比较分析,我们可以清楚知道刘备对诸葛亮与其他人的不同态度,是因为刘备认为诸葛亮头脑有战略思想,而其他的人才没有。刘备“三顾茅庐”重视和寻找的是战略思想,而不是人才。究其根本原因是刘备没有远见,没有考虑到要实现战略思想,必需要有领会其思想的人才去贯彻实施,更没有考虑到事业做大做强后,需要大量的各种不同层次的人才为在各个层面来

  执行方针政策,确保战略意图的实现。

  毛泽东名言“当正确的政策方针制定之后,干部是关键”。刘备三顾茅庐后,请出了诸葛亮,获得了他头脑中,在当时最先进的战略方针。但是,刘备及其集团都不重视人才,也不培养人才,事业发展壮大,建立蜀国后,人才极其匮乏,造成“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现象,各个层次的干部严重缺失或不够称职,使得战略方针不能得到切实贯彻实施。如果当时刘备是高度重视人才的,在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时,同时,也三顾、四顾司马徵,崔州平,石广元,孟公威等人,将他们请出山为我所用,也许不至于无才可用,也许能避免关羽走麦城、失荆州,避免刘备猇亭之败,大伤蜀国元气。因为这些人最了解诸葛亮的战略思想,是贯彻实施这个战略思想的最佳人选,由他们参与管理,主持地方郡守,或许可以避免背离战略方针的现象出现,关羽镇守荆州时就没有很好的执行诸葛亮的既定方针“南联东吴,北拒曹操”,而刘备在关羽死后,竟因情义,抛开他自己与诸葛亮作好的项层设计,与东吴开战。然而,历史不假设,随着刘备、诸葛亮先后去世,他们的战略方针也随之烟消云散,蜀国再没可挑大梁的人

  才,最终成为三国中最早败亡的国家。

  刘备不重视人才,无意中做出流传千古的虚心求才的典范,他三顾茅庐求得了一个当时顶尖的人才,获取了他脑袋中的战略思想,然而他却抛弃了贯彻实施这一战略思想的其他人才,可谓是得一棵参天大树,却失去了一片茂密森林。被请出山的诸葛亮一支独秀,像独悬夜空一轮明月,分外耀眼,但他也同刘备一样,既不重视人才,也不培养人才,没有做到让群星灿烂,缀满蜀国的天空,最终独木难支,人去政亡。(蓝山县旅游外事侨务局 李继亮)

来源:红网蓝山站

作者:李继亮

编辑:李宗凯

本文链接:http://www.lsxw.org.cn/content/2015/10/27/9921228.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蓝山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