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夔龙传说

来源:红网蓝山站 作者:李继亮 编辑:李宗凯 2015-09-16 09:41:09
新蓝山
—分享—

  夔和龙是远古时期,舜帝时代的两位德高望重,才华出众,政绩卓著,誉满天下,名扬四海的大臣,《孔传》说:“夔、龙,二臣名。”唐代诗圣杜甫《奉赠萧十二使君》诗:“巢许山林志,夔龙廊庙珍。”称赞夔和龙为辅弼良臣。

  夔,远古时期的音乐家、教育家。夔具有非凡的音乐才能,后受到舜帝的赏识提拔为乐官,主理乐舞之事。《尚书》记载,舜帝让夔掌管乐舞和人文教化。夔不但是当时朝中乐舞的组织者和指挥者,而且有高超的音乐演奏才能,曾按舜帝要求,编导了当时最高水平的乐舞《箫韶》。《史记·五帝本记》:舜以夔为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毋虐,简而毋傲;诗言意,歌长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能谐,毋相夺伦,神人以和。

  龙,远古时期的政治家,外交家。为舜的纳言谏官和礼仪官。主管接待宾客。远方诸侯朝贡都由龙负责组织接待。龙,按照舜帝要求,亲自主持创制了朝中各项规章制度,规范人们的行为,使人们做事有规矩。《尚书·舜典》:“龙,朕谗说殄行,震惊朕师。命汝作纳言,夙夜出纳朕命,惟允”。《史记·五帝本记》:“天下归于舜,而禹、皋陶、契、后稷、伯夷、夔、龙、倕、益、彭祖自尧时而皆举用。”“舜曰:‘嗟!伯夷,以汝为秩宗,夙夜维敬,直哉维静絜。’伯夷让夔、龙。”

  晚年的舜帝,经常向朝中大臣诉说,自己年少就母死父盲,继母是一个两面三刀的奸诈之人,弟弟又是一个桀骜不驯,心术不正之人。继母与弟弟为独吞家庭财产经常想致其于死地,让他深切感受到人心的险恶。受禅于尧,君临天下后,更让他看到天下民众人性的野蛮粗暴,天下纷争不断,械斗不止,很多的家庭父不慈子不孝,邻里乡亲矛盾纠纷时有发生,不能和睦相处。他要改变这一切,大力推行德孝文化,方法是“德为先,重教化”。尽管如此,他还是深感教化的艰难。为此,他要求大臣们提建议,找办法。

  夔和龙联名上奏舜帝,黄帝当年与蚩尤大战于涿鹿之野,蚩尤作大雾弥三日,军士皆迷四方,恐惧不已。黄帝得九天玄女的指点,作指南车,以别四方,遂擒蚩尤。现指南车还在,永指南方,此必是南方神奇奥秘,九天玄女的仙居所在地的天地中心一定是在南方,我们何不探秘南方,寻觅天神,实现人神交流,请求天神的教诲和点化,找到天地人和谐的真谛,进而教化民众,宾服四方,开创人们安居乐业,社会秩序井然,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大同世界。

  舜帝闻奏十分高兴,询问如何才能找到天地之中。夔和龙告诉他,天地之中的特征就是日中无影。在中午时刻,用一根竹杆立在太阳下,没有影子的地方,就是日中无影,也就是天地之中。于是,舜帝不顾年高体弱,也不顾娥皇、女英二妃的苦苦劝阻,决定亲自带领夔和龙南下巡察,探秘南方,寻找日中无影的天地之中。

  舜帝和夔、龙,经历千辛万苦,排出艰难险阻,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在蓝山和宁远交界之处的九疑山,也就是现在三峰石找到了日中无影的天地之中。君臣三人十分兴奋,不顾长途奔波劳累,在此设立天文观象台,仰观天文,细察风云,连续观测了九九八十一天。此时此刻,舜帝依旧兴奋不已,于是决定在香炉石设坛进行祭祀,并亲作祝福万民的盛世希望之歌《南风歌》:“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命夔为之谱曲兼指挥,龙为礼仪官,举行场面壮阔,气象恢弘的歌舞盛会,为天下苍生祈福祉,祷富饶。祭祀活动进行了七七四十九天,年高体衰的舜帝经过这次折腾,耗尽了所有的精力和心血,一病不起,临终遗命夔和龙将道德规范进一步完善后,颁行天下。

  舜帝驾崩后,夔和龙经过商议后,将其就地安葬在香炉石。明万历《九疑山志》:“三峰并峙如玉笋,如珊瑚。其上有仙桃石、步履石、马蹄石。尤以香炉石最精美,有足有耳,形质天然。峰上有冢,以铜为碑,字迹泯灭不可认,疑为舜冢。”丧事完毕后,夔和龙为完成舜帝遗愿,定居蓝山,夜以继日,潜心研究道德规范,并身体力行,教化世人,从此人们的行为有了规范,人类从野蛮走向文明。明代无名氏《鸣凤记·邹林游学》:“夔龙礼乐承先范,班马文章勘墨铅。”成语“夔龙礼乐”成为可以作为规范的礼乐制度的代名词。所以《史记》上说:“天下明德,皆自虞舜始。”后人有诗《赞夔龙》“山城月冷夜风寒,白发仙骨创规章。夔龙礼乐传天下,芸芸众生秩序良。”

  夔和龙为制定、传播礼乐制度,穷尽毕生精力,先后逝世于蓝山,蓝山人民感念他们高尚的品德,清廉正直的作风,更是因为他俩为人们创制规范良好社会秩序的礼乐制度,有效地将舜帝的道德文化具体化、规范化,开启了人类文明新风,在蓝山县城西郊夔峰山麓建立夔庙,明嘉靖《湖广通志》:“夔庙在县西三里,夔随舜至此,故庙祀之。”在县城北的上丰头村建立龙庙,《省志·采名胜志》曾载有龙山庙碑,并明确指出为“唐蓝山县令庄武龙立”。《衡州府志》载有清代的蓝山县令郑梦坤所作的《蓝山县夔庙记》和《蓝山县龙庙记》。庙中夔和龙的两尊塑像,高大魁梧,有诗人对此进行了描述:“九官遗有二官祠,遗像端严俨若思。倾耳宛如闻乐日,俯躬还似纳言时。不因万乘巡南岳,焉得群臣列九疑。前席当年敷奏罢,箫韶还引凤凰仪。”

  夔庙、龙庙建成后,香火旺盛,善男信女众多,前来祭拜许愿的人络绎不绝。《蓝山县图志》上说:“明以前县官祷雨及民间祷祀,必至夔庙。”每逢水旱,地方长官多来此二庙求晴祈雨,相传,久旱求雨则雨,久雨祈晴则晴,有求必应,无有不灵,是年一定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平民百姓来此朝拜,以求和谐,求平安,最为灵验。据说,凡家庭不和,夫妻不亲,邻里不睦,来此庙前,焚香祈祷之后,皆能冰释前嫌,亲善和睦,和谐共处。

  星移斗转,雄伟壮观的夔庙和龙庙,在漫长风雨岁月中,坍塌重修,重修坍塌,到后来,还迁址再建。《蓝山县图志》说:“考夔庙碑,嘉靖、乾隆、光绪俱加重修,而年月不详”。《蓝山县图志》又说:“年久庙祀,地方官绅又以山深道远、祷祀不便,乃移庙于山外,距城为近矣”。经过这些变迁,在老百姓心目中渐渐夔龙不分,二庙合一,称为夔龙古庙。

  沧海桑田,夔和龙的形象和故事,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不断的演化。商代和周朝的君王,在社会管理实践中,切身体会到了夔和龙制定礼乐制度的强大力量和巨大作用,于是将夔龙的形象制作成玉佩,佩带在身下,雕塑在青铜器上,统称夔龙纹,意在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忘记规章制度。玉器制作工艺的演变和漫长时间的演化,加上人类的奇特想象力,最后完成了神奇的“夔龙合一”,并被神化成中华民族龙图腾的起源,夔龙最终定格为群龙之首:春天之龙,其光如日月,其声如巨雷,能呼风唤雨,能吞云吐雾,主宰天地万物,让后人顶礼膜拜。

  “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漫漫去不还”,夔和龙两位先贤的光辉形象,一去不返,随着时光的流逝,湮没在历史长河之中,但他们创制的以孝道和谐、规章制度为主要内容的道德文化,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而他们高大的形象和瑰丽的故事,被神化为不朽的传奇和人们代代相传的传说。

来源:红网蓝山站

作者:李继亮

编辑:李宗凯

本文链接:http://www.lsxw.org.cn/content/2015/09/16/9921968.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蓝山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