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马文海:课似茶道“回味”长

来源:宣讲家网 作者:马文海 编辑:李宗凯 2015-06-26 09:50:43
—分享—

  听课犹如品茶,其味也浓,其味也异;听课如观景,景景皆不同;听课如看花,花姿各有异。如果把授课看作一种服务,看作提供消费,看作一种产品,就有“形神俱佳”的上品,尚可接受的中品,难以接受的次品,以及令人心醉的神品。听好课如品佳茗,对听者是一种享受,对讲者是一种展示,对双方是一种交流和熏陶,它带给人精神、心灵和认识上的满足不亚于听音乐看演出,甚至更深刻、更凝炼、更隽永,不仅回味无穷,而且终生受益,因而,自古才有一日为师终生为父之说,极言受惠之大。那么,什么样才算好课,特别是干部学员喜欢听什么样的课?结合多年教学管理实践和对学员渴望及感受的了解,谈点浅见,以求教于学界同仁。

  思想性是课之“魂”。课讲得好不好,有无思想性至关重要。有思想性之课,意在课外,以少胜多,回味无穷;举一反三,滋味幽远。听完之后,浮想联翩,如与智者对话,总有茅塞顿开之感。无“魂”之课,味同嚼腊,讲一是一,道理都对,只是老生常谈,不能给人以启迪,使人受教益。其实思想性并不神秘,就是有自己的独特感悟,独到见解,不悖原意,不违原则而已。思想性有如烛光,能照亮整个课程。教员的高明并不是比学员聪明,而是专攻多年,研修日深,能见人之所未见,言人之所未能言,寻常之中讲出新鲜深刻的道理,或者在定论之中讲出与时俱进的见解,使听者的思维时刻处于探索思考之中、捕捉思想火花之中,哪有工夫打瞌睡。衡量課讲得好不好,最直观的标准是看有多少人打瞌睡。能把看似平常的内容讲得神采飞扬,引人入胜是真工夫,相反,就是强人所难,把课讲成了催眠曲,又不让人家睡觉,想想多为难。过去在国防大学听许志功老师讲马列原著课,很平常的一句话,他能讲出三到四层意思,细想真有道理,很少有睡觉的。讲课总得有点新东西,没有新东西,就没有思想性。思想性来源于思路的独特,研磨的深入和表达的新颖。

  知识性是课之“本”。讲课本身就是传授知识的。《红楼梦》上说,世事洞察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问题是传授什么样的知识,学员希望和需要什么样的知识,如果给非所要,就会南辕北辙。来学习的中培以上学员,都是优秀的中高级干部,将来要担当大任的。他们需要的是新鲜知识,前沿性、前瞻性知识,对自己发展有用的知识,而不是陈旧过时或自己已知的知识。尤其是当前知识爆炸,网络教育空前发达的条件下,再用老教材,念“老黄历”,肯定不灵。衡量知识是否新鲜有用,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想一下通过看书或者上网是否能得到,能得到的知识就要少讲或者不讲,要多讲一些前瞻性、前沿性、有争议或实用性的知识。讲旧知识是为了理解新知识,或是能翻出哲理、翻出新意,如毛泽东对“实事求是”的新解,江泽民对“与时俱进”的创新,否则,对大家都知道的东西就尽量少讲,给大家留下思考的空间,也是一种传授知识,现代教育启发研讨的方法更为重要。增加知识性重在积累,重在搜集,这点教员有独到的优势。

  趣味性是课之“灵”。课是否生动很重要一点是看有无趣味。言为载道,趣为传神。好的内容,重要的思想,如果讲得艰深生涩,呆板单调,也会影响授课效果,为什么有的教授、专家著述甚丰,堪称泰斗,登台讲课却效果不佳,除其它原因外,不能联系实际、联系生活,联系听众接受程度,找到共同的兴趣点,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地讲解是一个重要原因。讲课就要让人能听懂,让人愿意听,否则,就失去了本意。现实中有许多课之有“味”的典型范例。远的如爱因斯坦对相对论的解释。近的如军艺教授的大家喜欢听的“艺术欣赏课”,第四军医大学专家的“养生保健讲座”,都是融知识性、趣味性与实用性为一体的经典,学员听后经久不忘。增加趣味性主要靠学习,向生活学习,向艺术学习,向教育对象学习,在讲授的内容中加进大家感兴趣的东西,就提高了趣味性。

  实用性是课之“基”。有用性是干部学员选择课程的一个重要标准。领导干部学员由于经历、阅历、能力、素质与战士学员的不同,学习目的更明确,选择性更强,更富于理智性。因此教学一定要抓住这个特点,就能取得主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目的是最大的动力。实践中,军用文书课常常暴满,计算机课听者甚众,联合推演大家全神贯注就是最好例证。大家都知道自己是来干什么的,缺什么东西,该怎么办,正所谓响鼓不用重锤敲,不用扬鞭自奋蹄,只要提供机会、要求和时间,就能取得很好效果。增加实用性主要是多同学员沟通,了解他们的需要,按需要提供内容,必然受欢迎。

{Ky:PAGE}

逻辑性是课之“脉”。授课的逻辑性也关键,它犹如筋脉,决定着课程的走势,筋脉不顺,血气不畅;逻辑不顺,达意不畅。逻辑严谨,表达流畅的课,听起来是一种享受,它如潺潺流水,沁人心脾;如层层剥笋,节章有序,听后如碗底盘丝,清晰透亮,因而,学员爱听。逻辑混乱的课,往往内容交叉,前后重复,思路零乱,不知所云,如坠雾中,难怪学员反感。增强逻辑性首先要理清思路,明确重点,突出难点,充分准备,反复演练,必能奏效。

精炼性是课之“蕊”。能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是真懂,能直接说清楚是真会,正所谓百花之精,提炼成蜜。其实一堂课就那么一两个知识点,只要钻进去、弄通了,概括精炼了,几句话就能讲清楚,不需要满堂灌。总怕学员听不懂,是由于自己没有真正弄懂,缺乏自信,怕自己讲不清。有一句话叫“向50分钟要效益”,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讲出最多的内容,最深刻的道理,是真本事。人们常说,要给人一杯水,自己得有一桶水,我认为这句话的真正涵义是,要把一桶水先提纯,给人的一杯水中要有一桶水的内容,否则不需要一桶水,有一杯半水,甚至一杯水就够了,倒进去就行了。说话要看对象,讲课要看听众,自己真正吃透弄通了,抓住精髓去讲,自己是真懂,又方法对头,抓住关节点,就能够简而精。提高精炼性主要是多捉摸,从学员的需要和基础与内容的特点和层次两个方面,反复推敲,就能达到既精又简。

哲理性是课之“神”。学员爱听富于哲理的课,是因为这样的课给人以启迪,激发人的灵感,它有工具之工具的作用,是对事物规律和本质的把握。学员对哲学方法论,孙子兵法等课的青睐;对外请报告的热情皆源于此。课中没有哲理便会淡如清水,哲学辩证法是无处不在的,不同的是发现者的能力,能看出发展来,讲出新意来,大都与哲学修养和思辨能力有关。增强哲理性主要靠提高创新思维品质和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靠坚持真理和解放思想。

丰富性是课之“韵”。一堂课有无韵致,主要看提供信息量的大小。学员入校的最大渴望,是多“充些电”,益智广才,为将来担当大任打下坚实的基础。搜集资料,整理信息是他们的一大“嗜好”。许多学员把教员好的讲稿,把外请报告的录音或光盘都复制整理,作为自己的信息储备和智慧库,这是一种责任,一种觉悟,一种眼光,也是一种能力,是我们搞好教学的强劲动力。我们讲课抓住这个特点,就点到了学员的兴奋灶,用新鲜活泼的信息激励学员,比简单要求认真听讲强百倍。增大信息量主要靠意志力和敏锐性,能敏锐地发现和识别、收集和整理对学员有用的大量信息,才能手中有“粮”,遇课不慌。

创造性是课之“髓”。学习是为了应用,培养是为了提高。培养创新型人才,帮助学员实现能力素质上台阶是我们的责任,尤其是我们教研人员的使命。学员也把“汲取知识,锻造思想,升华实践,提高能力,优化素质”作为入校的最重要目的,其中强化创新思维,提高创造性品质是重中之重,前面的基础教育和增加知识储备等工作,都是为提高他们的管理教育和组织指挥能力打基础。要提高学员的创造性,一是要加强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教育;二是多提供实践的环节;三是通过一些辅助手段,如论文交流、案例教学等,在帮助学员实现知识向能力转化上提供方便。既要重视有形的知识传播,更要重视无形的素质和品格修养,这是更艰巨的任务。

(作者为空军党的创新理论研究中心研究员,军事科学院特邀高级研究员,国际军事战略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常务理事,空军大校军衔

来源:宣讲家网

作者:马文海

编辑:李宗凯

阅读下一篇

返回蓝山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