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久没有吃到真正的蕨根粉了。那食物没煮熟时是牙状型、白颜色的晶体,吃的时候加上白糖,用冷水将其搅拌成糊状再将100度的开水一冲就成了带金黄色且晶莹透明,透明得一眼能看到碗底的糊状食物,吃在嘴里滑细而带有山里那种泥土芳香。这种食品,不仅让在患病的人来说是最佳食品,对患咽喉炎的人来说,可谓是一剂灵丹妙药。清火、消炎。只可惜集市上没有真正的蕨根粉了。
1960年是过苦日子,家里的粮食不够吃,母亲就带着我们去山上挖蕨根。蕨,是山中的一种本草植物。它刚长出来时,形状象豆芽菜。不过比豆芽菜高几十倍,径也比豆芽菜粗几十倍,且它的颜色是泥黄色。是一种野菜。蕨,再长大一些,它就成了我们填灶的茅柴。这时的它就象一把伞,那象织毛衣针似的脚却能撑起一大片绿色的枝叶。满山的绿,把整座山染成了绿色,染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到了冬天,蕨慢慢的枯黄,可它的根深深扎在泥土中,如不把它除些去,就会影响第二年的树木生长。这时,山里的人和山下的人就来到了它的身边,用锄头挖蕨根,一是做食品,二是为山上的树林松松土。
挖蕨根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挖几米多深才能挖到做蕨根粉的根。蕨根有大拇指般粗,棕黑色。大家把蕨根挖回来后,就用木槌在一块大石头上把根捣乱,再把捣乱的根放进细筛子里,细筛子是架在放在事先准备的大木桶上,大木桶上放了根有竹子破成两半做的竹浆,竹浆一端以山中的泉水相连。另一端放在桶边。泉水顺着竹浆流进放在桶上的细筛子里,把蕨根中的淀粉洗进桶中。木桶事先还准备了个出水口,出水口同样插入了根竹浆,不过,这根竹浆是一端接到这个木桶,另一端接到事先准备好的另一只木桶。蕨根中的淀粉从这个桶流到那只桶后,就不用再去管它。第二天,桶里水不再混浊,水和淀粉分得是一清二楚。把上面的水倒掉后,下面的淀粉就成了蕨根粉。用刀取成晶体的淀粉后,再用刀从中隔断。上面的那层叫毛粉,下面那层溥溥的才是蕨根粉。劳累了几天,得到的蕨根粉不到两斤。我们填肚子的食物那就是上面那层毛粉了。而蕨根粉就成了家里拿去换油盐的物质。只留了少量的蕨根粉用来家里人生病时食用。
几十年来,蕨根粉一直在我的记忆中。没想到在板塘我见到了它。山民在做蕨根粉工序仍然是那样的原始、古老……
外面的山种植各种植物,蕨少了。而这原始的森林仍保持着它的状态,故能在这山上看到蕨。不过这些山民做蕨根粉并不是为了填肚子,而是把这食物作为艺术品来制作,让大家穿过时光遂道,看过去的日子,看过去的生活。看多了城里的风景,到山中来的确是别有一番风味。
来源:红网蓝山站
作者:吴开嫦
编辑:李宗凯
本文为蓝山新闻网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